zhoujin 隨筆

我自幼喜愛文學創作,但大都是寫他人他事。如今總算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可以暢所欲言的“用武之地”。
個人資料
正文

馬島戰爭:三十年後再回首

(2012-05-01 18:58:14) 下一個

今年四月二日,是英阿馬島戰爭(注)爆發三十周年,英國和阿根廷都舉行了隆重的紀念儀式或集會,緬懷和感念在這場二戰以來僅見的大規模海空大戰中陣亡和受傷的將士。

位於阿根廷南端東部南大西洋水域的馬島是英國的海外領地,島上居民97%為英國人的後裔。馬島由780 座大小島嶼組成,不能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超級巨輪必需往南繞經馬島。一旦巴拿馬運河被關閉,所有來往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船隻均需繞經馬島。馬島扼守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要衝,又是通往南極的大門和前進基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馬島又因西距阿根廷本土最近處僅五百一十公裏,東北距英國本土卻遠隔一萬三千公裏,故英阿早就有馬島的主權之爭。三十年前,國力軍力士氣皆不弱、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阿根廷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令人難以理解。三十年來,馬島戰爭一直是各國海空軍研究的重要課題。三十年後,隨著相關機密文件的陸續解禁、當事人訪談/回憶錄的相繼問世,再回首當時英阿雙方在這場戰爭中在政府決策、後勤補給、軍事打擊能力諸方麵的種種表現,不難發現英阿雙方的輸贏並不是偶然的。

阿根廷:轉移國內矛盾之戰,先天不足

1976年3月,阿根廷軍政府上台,它在國內實行高壓統治,國民經濟日趨惡化。八十年代初,阿根廷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連續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對軍人總統加爾鐵裏的示威遊行。焦頭爛額的加爾鐵裏決定鋌而走險,以占領馬島來轉移國內矛盾和民眾視線,順帶塑造自己“民族英雄”的形象。

4月2日,阿根廷軍隊突襲並占領馬島。4 月10日,數十萬群情激奮的阿根廷人聚集在首都總統府前的“五月二十五日廣場”上高唱國歌歡慶勝利,阿根廷全國十多個政黨也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軍事行動,總統加爾鐵裏的聲望達到頂峰。但阿根廷政府出兵的目的先天不足,沒有與英國打大仗、打到底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一廂情願地認為英國人的出兵之舉不過是恐嚇而已。在這種戰略思想指導下,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中表現得頗為虎頭蛇尾:過於陶醉於初戰的表麵勝利中,沒有認真策劃群島的防禦作戰及後勤支援作戰。當英國人宣布在馬島周圍建立200海裏軍事封鎖區後,阿軍又過於膽怯,既不敢派船艦闖關補給島上的守軍,又不敢派出潛艇和航母編隊襲擾遠道而來的英軍,更沒有組織島上守軍進行針對性的抗登陸作戰演習。阿軍白白浪費了英軍特混艦隊抵達前20多天的寶貴時間,無所作為成為以逸待勞的代名詞。盡管阿軍在戰爭中也有相當不俗的表現,尤其是阿根廷空軍以近七十架戰機的戰損,共擊沉七艘、重創五艘英國戰艦,打掉了英國特混艦隊45%的戰力,使英軍差一點潰不成軍,阿軍的勇敢精神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阿軍在前線的一些戰術上的勝利無法彌補和挽救後方決策者戰略上的失敗和怯懦。加上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製裁,尤其是軍事禁運導致阿根廷極度缺乏先進的武器裝備(如阿軍僅有五枚攻擊航母專用的“飛魚”導彈),為阿根廷最終的失敗埋下了種子。

英國:出兵決心、舉國動員體製和軍隊素質

英國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沉重折磨,二戰後英聯邦各國更紛紛獨立。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時,“日不落國”的海外殖民體係已基本土崩瓦解,英國失去了大量海外財源和資源,淪為美蘇之外的二流強國。幸虧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是位“鐵娘子”,為了日漸沒落的大英帝國的臉麵,毫無軍事背景和經驗的撒切爾夫人不顧種種不利因素,力排眾議,決心與阿根廷打一仗,為此英國實施了舉國動員的戰時體製:英國不顧北約的強烈反對,抽調了大部分原歸北約指揮/調度的海軍兵力;到處籌措戰爭經費,連彈丸之地的香港都被迫奉上十億港幣作軍費。在整個馬島戰爭期間,撒切爾夫人連續三個月在唐寧街十號首相官邸內每晚隻睡二十分鍾(周末除外),且從未換上睡衣。這不僅是為了對戰況了如指掌,為了第一時間聽取戰況匯報,以備有突發戰況時可以立即處理,也是因為她對前線官兵的生死十分牽掛。她的個人助理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撒切爾夫人的決心和忍耐力實在強得令人難以想象”。沒有撒切爾夫人的一再堅持,馬島這塊英國遙遠的海外領地早就被收入阿根廷的囊中了。與撒切爾夫人這位“巾幗”麵對戰爭時的強硬立場相比,二戰前一味對希特勒采取綏靖政策的英國前首相張伯倫這位“須眉”真應感到汗流浹背。

軍隊的日常訓練和基本素質對打贏戰爭至關重要。英國海軍在英內閣作出出兵決定的48小時內就出航了,堪稱大規模現代化戰爭快速反應之最,昔日世界第一海上強國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海軍之一。勞師遠征曆來是兵家大忌,但英軍不畏一萬三千公裏的遙遠航程,並在途中邊航行、邊收編、邊補給、邊訓練:如特混艦隊在途徑直布羅陀海峽時,收編了兩艘導彈護衛艦和緊急征召的民船;抵達大西洋中部的阿森鬆島時,艦隊進行了武器、燃油和給養的全麵補充,兩棲登陸艦上的海軍陸戰隊進行了登陸演習;一路上艦載機持續不斷地升空進行空戰和反潛戰演習,耗時多日的遠征變成了戰前演練。與阿軍的守株待兔、毫無作為相比,英軍未接戰就已先聲奪人。

軍事技術層麵的反思

與二戰後幾次大規模的以陸軍為主的戰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相比,英阿馬島戰爭的規模並不算太大。持續三個月的戰爭,英軍陣亡255人,傷777 人,被俘210人;阿軍陣亡650人,傷1,300人,被俘卻高達11,800 人(據統計戰後更有400 多名阿根廷老兵因戰爭失敗等因素悲憤自殺)。英阿雙方的海空軍都大量使用各種類型和規格的導彈攻擊對方,故馬島戰爭也被稱為“導彈時代的首次海空大戰”。在這種戰爭中,雙方軍人已很少再有麵對麵廝殺那種昔日戰爭中常見的慘烈場麵,大多隻能在雷達屏幕上捕捉到對方的身影。現代化戰爭對軍人的基本要求已從勇敢頑強轉為熟練掌握高科技技術裝備。

現代化戰爭中任何細小的疏忽和技術不熟練都是致命的。阿根廷攻擊機擊中英艦的多枚千磅航彈均未爆炸,這是阿空軍軍械師技術不熟練所致。這些航彈的爆炸引信是為穿透二戰時戰艦的重裝甲板設定的,而英國海軍現代化戰艦的甲板很薄,航彈一下就穿透了甲板,引信卻因穿透阻力太小沒有引發爆炸。如果將引信重新設定一下,這些航彈都能正常爆炸,至少會再炸沉五艘英軍主力艦,這樣英特混艦隊將因掩護兵力太少和支援火力不足無法進行登陸作戰。阿根廷飛行員也沒有摸透航母殺手“飛魚 ” 導彈的使用要領,他們總是在機載雷達發現第一個海上目標後,不再予以艦型識別,按下發射鍵掉頭就走,讓英國的兩艘航母每每躲過了致命的攻擊。如果阿根廷軍方避免了上述疏忽和技術不熟練,戰爭的天平將向阿根廷傾斜,戰爭的結局很可能會全部改寫。

英軍也有不少失誤。如當阿空軍的“飛魚”導彈來襲時,英海軍“謝菲爾德號”正在通過衛星通訊係統收發報文。為了避免幹擾衛星通訊,該艦的警戒雷達沒有開啟,沒有發現“超級軍旗”來襲;由於北約國家的武器裝備中都采用“飛魚”導彈,英國海軍專家在編寫武器係統的控製程序時,沒有考慮到阿根廷空軍也會使用“飛魚”導彈,在控製程序中將“飛魚”列為“己方武器”,“謝菲爾德號”的電子對抗係統就是由於檢測到飛來的導彈是“己方武器”而沒有作出相應的反應;人為的判斷錯誤也不可原諒。當“飛魚”來襲時,“謝菲爾德號”的艦長薩爾特上校正在艦長室午休,他對鄰艦轉來的“飛魚”來襲的警告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反倒認為鄰艦“神經過敏”。在所有不利因素的疊加下,“謝菲爾德號”不被擊沉才是奇跡。

21世紀是世界各國激烈爭奪海洋主權/海洋資源的世紀,中國在東海麵臨著中日釣魚島主權和東海油氣田劃界之爭、中韓蘇岩礁主權之爭;在南海麵臨著更為錯雜複雜的領海主權和油氣資源之爭;在更廣闊的海域還要突破美日等國海軍針對中國海軍設置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封鎖。詳細研究英阿馬島戰爭這一二戰後難得一遇的大規模海空一體戰,對中國海空軍在上述海域應對極可能發生的海空軍事衝突甚至較大規模的海空戰、突破島鏈封鎖具有十分重要且難得的參照意義。

(注)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馬島戰爭於 1982 年4 月2日爆發,至6月14日結束,曆時74天。

(原載《爭鳴》月刊2012年第5期,有改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