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翠竹 盡是法身 鬱鬱黃花 無非般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正文

零號和印度數碼

(2008-05-29 19:05:09) 下一個
  
    到了公元前5世紀中葉,位於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征服了整個恒河平原,為日後的孔雀帝國(約公元前321-前185)的繁榮昌盛打下了基礎,這一泛印度國家在阿育王(公元前3世紀)時代達到鼎盛。阿育王被認為是印度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畢生致力於佛教的宣揚和傳播,他是佛陀之後使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的第一人,猶如基督教的使者保羅。阿育王的祖父是孔雀王朝的創立者,他在驅逐亞曆山大大帝的同時或稍後,征服了印度北部,建立起印度曆史上第一個帝國。
    
    說到亞曆山大的入侵,那是一次奇跡般的漫遊,架起了一座連接西方的希臘和東方的印度的橋梁。在到達裏海南岸後,亞曆山大的軍隊繼續向東行進,建造了阿富汗的兩座名城:赫拉特和坎大哈,向北進入中亞的撒馬爾罕。他並沒有占領,而是揮師南下,穿過興都庫什山脈的縫隙,從喀布爾以東的開伯爾山口(很可能就是當年雅利安人遷徙的路線)進入印度,與一支由阿育王的祖父率領的英勇的軍隊打了一仗,本來還想繼續東進,越過沙漠到達了恒河地區。可是由於經過多年征戰,士兵們已精疲力盡,亞曆山大隻好掉頭返回波斯。
    
    可是,這次短暫的遠征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開啟了希臘和印度的交流,據說到了羅馬時代,亞曆山大商人在南印度擁有許多定居區,他們甚至在那裏建立起奧古斯都神廟,由此可見其影響力。定居點通常由兩隊羅馬士兵守衛,羅馬皇帝也曾派遣使臣到南印度。至於在數學和其他科學領域,希臘文明對印度人肯定也有影響。公元5世紀的一位印度天文學家這樣寫到,“希臘人雖不純正(凡信仰不同的人都被視為不純正的)但必須受到崇敬,因他們對科學訓練有素並在這方麵超過他人。”
    
    1881年夏天,在今天巴基斯坦(當時和古代大部分時間屬於印度)西北部距離白沙瓦約80公裏的一座叫巴克沙利的村莊,一個佃戶在挖地時發現了書寫在樺樹皮上的所謂“巴克沙利手稿”,上麵記載了公元紀年前後數個世紀的數學(也稱耆那教數學),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分數、平方數、數列、比例、收支與利潤計算、級數求和和代數方程等等。還引進了減號,狀如今天的加號,不過寫在減數的右邊。最有意義的是,手稿中出現了完整的10進製數碼,其中零號用實心的點表示。
    
    表示零的點號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圓圈,即現在通用的“0”號,它至晚在公元9世紀就已出現,因為在876年的一塊瓜廖爾石碑上,清晰地刻著數“0”。(有意思的是,在阿拉伯人的文獻中,0號出現得更早。)瓜廖爾是印度北方的一座城市,屬於人口最密集、且與比哈爾邦相鄰的中央邦,它們同處於恒河流域。據說石碑是在一個花園裏,上麵刻著寬和長,預備每天供給當地廟宇的花環或花冠數,其中的兩個“0”號雖然不大,但卻寫得非常清晰。
    
    印度人用正數表示財產、負數表示欠債。而用圓圈符號“0”表示零,則是印度人的一大發明。“0”既表示“無”的概念,又表示位值記數中的空位,它是數的一個基本單位,可以與其他數一起計算。相比之下,早期巴比倫楔形文書和宋元以前的中國籌算記數法,都是留出空位而沒有符號。後來的巴比倫人和采用20進製的瑪雅人雖然引進了零號(瑪雅人是用一隻貝殼或眼睛),但僅僅是表示空位而沒有把它看作是一個獨立的數。
    
    值得一提的是,瓜廖爾石碑上所刻的數字比起阿拉伯文中的數字來,更接近於今天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字”。難怪它的學名叫做“印度-阿拉伯數係”,或“印度數碼”。 公元8世紀以後,印度數碼和零號便先後傳入阿拉伯世界,再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13世紀初,斐波那契的《算盤書》裏已有包括零號在內的完整的印度數碼的介紹。印度數碼和10 進製記數法被歐洲人普遍接受後,在近代科學的進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印度,數學史也成了幾個頂尖數學家的曆史。

摘自:《數學與人類文明》 蔡天新,浙江大學數學係教授
來源:  浙大新聞辦 時間:2007-03-27 09:10:4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