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蔣介石去世 毛澤東私下悼念 神情凝重悲愴(圖)

(2013-12-17 15:15:47) 下一個

蔣介石去世 毛澤東私下悼念 神情凝重悲愴(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打印本新聞 (被閱讀 17975 次)
1
 
 
1975年4月5日,89歲高齡的蔣介石死在台灣。警衛人員從收音機裏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高興,起床後,便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毛澤東。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毛澤東聽後並沒有高興,反而一臉凝重。他對身邊的人說:“知道了。”此時,沒有人能理解毛澤東內心的複雜感情。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毛澤東私下為他舉行了一場個人的追悼儀式。



蔣介石遺容

那天,毛澤東隻吃了一點點東西,沉默莊嚴地把張元幹的送別詞《賀新郎》的演唱錄音放了一天。這首詞隻有幾分鍾長,反複播放便形成一種葬禮的氣氛。毛時而靜靜地躺著聽,時而用手拍床,擊節詠歎,神情悲愴。

詞裏寫道:

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這兩句意思是:你我都是胸懷古往今來和國家大事的人物,不是那些卿卿我我談論兒女恩怨私情的人。毛在跟蔣介石談心。

詞的最後兩句,原文是:“舉大白,聽金縷,”表示滿腔悲憤,無可奈何,隻能借飲酒寫詞聽唱來消愁。為蔣介石送葬後幾天,毛澤東仍念念不能釋懷,下令把這兩句改為“君且去,不須顧”,重新演唱錄音。這一改,使送別的意味達到高潮。

附:張元幹《賀新郎》與毛澤東蔣介石鬥爭13年

張元幹是南宋愛國詞人,一生反對南宋朝廷苟安江南,力主抗金,其著名詞作《賀新郎·送胡(銓)邦衡待製赴新州》,詞風沉鬱豪放,詞意悲壯蒼涼,為送別詩詞中之翹楚之作,曆來為人所稱道激賞: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如許,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萬裏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詞的上闋寫中原淪陷,故宮荒疏,金人狐兔橫行,故園百姓流離,而天意難問(南宋皇帝高宗之聖意讓人捉摸不透),而今,我和你都已垂垂老矣,今天又送你遠別,此時此刻讓人難禁悲傷。

下闋寫殘暑已盡,秋風漸涼,岸柳依依,孤帆將發,我和你經此一別,天各一方,此後再難對語,唯有目盡青天,默默懷念,但我們都是以國事為重,而不是那種看重個人恩怨,兒女情長的世俗之輩,值此分別之際,讓我們在聽唱一首金縷曲的古樂旋律中,舉杯痛飲吧!

國共兩黨在二次國內戰爭中血雨腥風鬥爭了13年,作為戰爭雙方主角的蔣介石和毛澤東,分明是有著“不共戴天”之仇恨,那麽,蔣介石逝世後,毛澤東為什麽有如此“反常”的私密舉動呢?一般看來,有點“匪夷所思”。但是,把毛澤東這種情懷放在中華民族這個的“大棋盤”上分析與思考,就完全可以體會毛澤東的內心世界。

一是,毛澤東蔣介石都屬於胸懷天下、主宰乾坤的帝王級領袖人物,自然不是一般人的思維可比。在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革的曆史潮流中,他們各自的政治生涯,幾乎就是伴隨著對方而展開的,耗盡了一生的心血。不管個人的仇愛恨情有多少,雙方在對方的人生經曆中都是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這些刻骨銘心的記憶,無論如何也不會被歲月淹沒。1949後的66年中,雖然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台北,卻也時刻關注著對方的一切“狀況”,不敢有半分“懈怠”。當蔣介石逝世的信息傳到毛澤東耳邊,毛澤東不免會產生一係列的複雜心情,所以,他選擇了一種特殊的方式來釋放心懷。

二是,毛澤東與蔣介石具有共同的政治立場,那就是對中華民族的獨立、統一事業,有著堅定不移的個人抱負。盡管他們在政治立場上不同,可對於實現一統天下的中國,實現民族獨立自強,實現中華民族全麵複興的目標,卻有著一致性的觀點。所以,才有了50年代美國逼蔣介石進行“台灣獨立”,而毛澤東開始“炮擊金門”的默契“配合”;才有了70年代西沙海戰時,解放軍艦隊緊急通過台灣海峽南下時的“暢通無阻”。反對“台獨”;才有了在反對“台獨分子”立場上的高度一致。顯然在維護中華民族共同利益上,毛澤東與蔣介石有著共同的情懷,不免在心中相互欣賞。

三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毛澤東與蔣介石也具有普通人的思想情感。雖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可老年人的懷舊情結,是一個必然的規律。在國共兩黨在大陸28年期間,毛澤東與蔣介石也不完全是刀光劍影,也有“廣州政府”合作、“抗日戰爭”合作、“重慶談判”麵談這樣一些交往的趣事。從人的本質上看,兩人都有恨不得對方“為我所用”的情節存在,隻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政治上的遠大抱負自然決定了相互的“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結果。當蔣介石逝世的信息傳來,作為老對手的毛澤東,也已82歲高齡,不免要產生所感歎人生苦短的心情。

因此,毛澤東把送別詞《賀新郎》的“舉大白,聽金縷,”改成“君且去,不須顧”,分明在說給蔣介石聽的。毛澤東的“君且去,不須顧”,大概想表達的意思有幾種可能:一是先生放心去吧,中國的後事,我毛澤東會處理好的;二是,人老逝去,自然規律,江山自有後來人;三是,先生去了,我時間不多,身後之事我們都不用管了,不必牽掛,牽掛也不頂事的。故而“不須顧”。

也許毛澤東心中會有一種無言的惆悵,這是一個強者失去對手的惆悵,正如“獨孤求敗”一樣,一下沒有了競爭對手的感覺,可能會有很複雜的情感,何況是一個與之鬥爭了一生的人呢?我們可以體會,感悟,但不可能全懂毛澤東當時的心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