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曆史文化名鎮陳爐

(2012-06-26 18:55:04) 下一個

曆史文化名鎮陳爐

2011-02-23 13:25:41| 分類: 山水遊記 | 標簽: |字號 訂閱

銅川市印台區陳爐鎮位於北市區東二十裏山坳裏。置身山巔一眼望去,周圍的山坡上窯爐陳列,層層疊疊,非常壯觀。陳爐的意思是陳舊的窯爐或者窯爐陳列。陳爐鎮包括北堡(坡子)、東堡(上街)、西堡(水泉頭)、永受堡(永受村)四個堡子以及陳爐鎮管轄的立地坡、上店、馬窠、灣裏等古陶瓷遺址。據喬三石《耀州誌》記載:“其地(黃堡)不陶,陶於陳爐。”陳爐鎮曆史上歸黃堡鎮管轄,當黃堡鎮的耀州窯製瓷在元朝衰落後,從明朝開始,逐漸轉移到陳爐,於是陳爐繼承了耀州窯陶瓷的生產。據《同官縣誌》記載:陳爐鎮在明朝最鼎盛時期,有8000多陶戶,約計四萬陶人,其規模之大,可想而知。到了清代,“爐山不夜”成了同官縣的八景之一。縣誌記載:“其山自麓至巔皆有陶場,土人煉器,彌夜皆明,每值春夜遠眺之,熒熒然一鼇山也。”縣令袁文觀詩詠到:“月落爐峰夕,林間樹色暝。村燈秋暗月,野火夜沉星。似接燃山景,疑昭夢澤靈。崢峻驅怪石,到處喜螢飛。”陳爐鎮的陶場南北三裏,東西綿延五裏多,爐火雜陳,徹夜通明,可謂奇觀。據民國二十三年刊印的《陝西通誌稿》記載:“同官縣陳爐鎮瓷器著名。”街道有商號35家,農曆每月的初四、六、十一、各過三天會。還有三月三的清涼寺廟會,四月初八的上街關帝廟會,六月十三的腰間古會,八月十五窯神廟會,一年四季,非常熱鬧。民諺“六月十三滴一點,耀州城裏賣大碗。”說的是豐收後,農民到耀州城裏買大碗,以慶豐收。耀州的大老碗可以說全省人都知道,名揚陝西。

據清雍正四年的《重修窯神廟碑》記載:“同邑東南鄉土少石多,大都以陶謀生。其先則始於黃堡,自彼場窯廢而陳爐鎮方始習其業。”窯神廟的梁板間的文字記載,自周至五年,嗣後延觀二年、紹興四年、社人重修之。又越永樂二年、正統九年、萬曆三年及二十一年、天啟三年凡五次重修。曆史上沒有“周至”的年號,學者認為是“周主”,周主是後周國周世宗柴榮的自稱。另外,還有立地坡、東社、西社、灣裏等處的窯神廟幾座。明崇禎十二年《新修立地坡窯神廟碑》記載了黃堡宋熙寧年間的德應侯碑和陶祖柏林,封柏林為陶正。

近年來,銅川市耀州窯博物館考古隊對陳爐地區的古陶窯遺址進行了發掘考察,發現金、元、明、清、民國時期的陶窯達四十多座,作坊遺址和典範堆積二十多處,采集文物標本1.5萬件,北堡子的明朝琉璃窯遺址正在保護施工,耀州窯陳爐陶瓷廠產品展室內,展現了陳爐陶瓷琳琅滿目,梅不勝舉,耀眼奪目。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陶瓷專家李國禎的指導下,研究和恢複了耀州窯青瓷,使宋代青釉瓷走向國際舞台。陳爐鎮民俗很有特色,祭祀窯神的儀式,“罐罐壘牆牆不倒”,家家院牆就是如此。層迭的窯洞穴居,清雅大方,古風淳樸。還有瓷器上藍花,蓮花、鯉魚、牡丹、碩大的老碗,都有生動的表現。陝西關中地區,誰家沒有藍線碗大夫子碗、罐子、水甕。陳爐窯的陶瓷生產自古“三行不亂”的說法,即碗窯、甕窯、黑貨窯為“三行”,黑貨為小雜件陶瓷。“三行不亂”是由立地坡傳到陳爐的。陳爐康熙年間進士崔乃鏞在雲南作官,思念故鄉,回憶陳爐寫到“上崖下崖前後灣,石洞土屋獨記取。”,“四周旁拱向中峰,石城高護環堵室。”,“此城還以磚城,三麵臨豁不可行。”這些都是民風民俗的真實記錄。

1936年臘月,賀龍率領的紅二方麵軍進駐陳爐鎮、上店、康莊一帶,司令部設在清涼寺。後來賀龍怕影響學生學習,主動把司令部依到灣裏村任誌樹家裏。1937年3月8日,中共紅二方麵軍黨代會在陳爐鎮召開,賀龍、關向應、任弼士、李井泉、王震等領導出席。照片就在中國人民軍放軍軍事博物館內。在紅二方麵軍的推動下,陶瓷工人成立了“工人抗日救國會”,“中共同官縣工作委員會”領導同官、富平的革命鬥爭。陳爐鎮的紅色旅遊、古陶瓷文化旅遊迎來了國內外的客人,2009年3月7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曆史文化名鎮”稱號,是陝西省唯一的一個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