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高香

(2012-04-21 19:24:19) 下一個

高香

聽說我喜歡佛教後,不少人常對我談起佛門的種種典故。高香是最常見的話題。

所謂的高香,是指朝拜者付給寺廟不菲的價格,換取一柱長長的香,到佛前去燒。

我一直沒有燒過,去年,到南方一個很古老的寺院,寺院被新建的公園包在了中心,山水環繞,梵音陣陣。密蒙的細雨中,寺院內的導遊接過我們的旅遊團後,帶領我們去遠遠了望了仍有僧人在閉關多年的山洞,參觀了遊魚無數的放生池和巍峨的大殿,然後領我們去燒高香。

高香分數種,有二百元一束的,有一百元一束的,用紅紙裹著,芬芳撲鼻。

我請了一百元一束的,拿著比我身量還長的香,歡喜地在莊嚴的觀音像前燒了,凝眸高大的緬甸玉雕刻的觀音像,一股清涼,洗滌了全身。

出來後,不少團隊的伴侶說我傻,我笑笑,沒有吭聲。

前日,元旦小聚,一個文友又提起了這個問題。說,她帶著十分虔誠和神聖的心情去普陀山朝聖,碰上寺院鼓動燒高香,她失望透了,坐在廟門前的樹下,呆了半天,最後,自己買了一支小香燒了。

她說,寺院被商業利欲給侵襲了,很為佛陀悲哀。到處都是世俗的僧人,不見高僧了。

我問她,你心目中的寺院和高僧是什麽樣子?

旁邊的朋友搶著回答說,寺院應該在清淨的深山,高僧是整天修行的人。

問她,你為什麽要去燒香?她說,為了那份崇敬。

我不由得笑了。

我說,燒高香影響你的崇敬了嗎?你是在拿心裏模糊的印象去套當代僧侶啊。原始佛教在印度時,僧侶靠乞食生存,不允許種植,後來,佛教傳到了中國,中國的文化環境沒有提供乞食的土壤,一些大德便尋求變更。百丈禪師冒著破戒和尚的譏諷,提倡農耕和禪修結合,使佛教在漢地生存下來,我們才能得以聞聽佛陀的教誨。現在,寺院沒田地了,進入了商業社會,佛教必須因時代而變,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我們要允許他們去探索合適的道路。他們最起碼維持了佛法的存在吧。

再說,高僧隻在深山,那麽,瘋瘋癲癲的濟公算什麽?《楞嚴經》說,無數的大菩薩化身乞丐、妓女、屠夫、國王、大臣、居士、貧民度化世間,這些大菩薩難道不是帶發的高僧嗎 ?

朋友聽了,恍然大悟。一個勁地懺悔。

燒高香,是貴了點,但對比佛陀前生求佛法時,將自己的肉軀點燃,求得半首偈子,比起給孤獨長者將整個家業拿來,換成金片,鋪滿王子的花園,隻為了給佛陀謀取一塊安身講法的園地,我們這點高香,算得了什麽呢?

我們千裏迢迢去給佛上香的目的,是想以佛陀的智慧,洗滌自己的心靈,求得心地的安寧和清涼。我們隻要把燒香,當作一種供養,不去分辨燒香的方式,我們的心就清淨了。燒高香,何嚐不是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照破自己吝嗇心、執著心和分別心的機會呢?因此,我們應該感謝給我們提供了場地和奉獻因緣的僧侶,如果沒有他們提供的高香,我們又怎麽有機會去奉獻給佛陀那麽莊嚴非凡的香火呢?

六祖慧能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非我不非 , 我非自有過。

如果把世俗的心態,把指責和分別的習慣,帶入清淨的佛門,苦惱的隻是我們自己。

因此,每次到寺院,隻要我有錢,還是會隨緣去燒各類香,包括高香。我願意用價格不菲的高香,去供養佛陀,供養僧侶的生存和修行。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高香很多。

朋友、同事不經意間說了一句話,我們要去注意、思忖、分析它對我是不是在誹謗、挖苦,即使親人間,也嚴加提防。

走在街頭,每當乞丐伸出手來,我們就會分辨乞討者的真假。擔心自己是否會受騙。

其實,隻要我們內心無私,一句話能讓我們死嗎?我們修布施,是為了修正自己的吝嗇,積累自己的功德,那麽真假乞丐,有什麽區別呢?隻要伸出手,無論他多麽富有,他的心就是乞丐了。

因此,每當遇到口舌,我會一笑置之,象風吹過耳畔,我會感謝他們提供給我磨練心性的機會;每當遇到乞丐,就會去隨力布施,感謝他們給我提供了諦思人間苦難和布施的機會。

把每一份工作,每一片心地,都作為高香,燒給紅塵,把每一個人都作為菩薩和高僧,我們就有緣上進和自我更新。

無時,無處,隻要我們把高香點燃,一縷清淨就彌漫在了我的心頭。

這是心無掛礙的恬淡。

是給自性佛點燃的真正的高香。

參訪

朋友們常常遺憾離名刹太遠,不能去參拜。

我就給他念了一首偈子

佛在靈山莫遠求 ,

靈山隻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

好向靈山塔下修。

靈山就是 : 靈鷲山,在中印度,為釋迦牟尼佛說法之處。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從天界為母親講法歸來,許多比丘和比丘尼競相迎接。在山洞裏苦修的大伽葉也想去迎接,當他起身時,心想,佛陀教導我們要看破虛幻的肉身和聚合,那麽,我要去迎接的,是佛陀的肉身呢,還是靜下心來,按佛陀的教誨去修行呢。如果迎接肉身,肉身是虛幻的,不必要空耗時光去迎接,如果迎接的是佛陀的法身,那麽,佛陀的教導就是他的法身,並沒有離開我們呀。

一位比丘尼迎接到了佛陀,她高興地說,尊敬的佛陀,我是第一位來迎接你的弟子。佛陀說,第一位前來迎接我的是大伽葉呀。

這真是振聾發聵的教誨。

許多人,常常四處奔波,去到寺廟燒香求佛,卻不知道,我們的自性就是佛陀,佛陀教育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認清自己的真性,開發出我們的真性,遠離生死與輪回。

我們按照佛陀的教育找到了自我,就找到了真正的佛陀。又何必千裏迢迢去參拜呢?

因此,我推脫了很多人盛情邀請參訪的機會,默默地在鬥室裏修持。認真修持的時候,就很快樂,也很舒服。

我想到,人世間,多少人,在虛幻的名利場裏去奔波,譬如,文學界的多少文友,四處拉關係,找朋友,四處應酬,去求名,商界的多少人,用欺詐、謊言,去求利益。結果,空勞一場。甚至身敗名裂。

其實,搞文學的人,隻要認真積累知識,勤奮寫作,商界的人,隻要認真管理品牌,做好商品,名利不求自來。

直求本質,直趨目的,不為周圍的喧嚷和表相所動,我們的心底的香蕊就會開放。

把我們的心香點燃,沁人心脾的芬芳就會漸漸彌漫大千。以柔軟和清淨,引來世人的詫異和感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