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一種習慣

(2009-11-01 15:55:02) 下一個

一種有些尷尬的習慣,
若曾經愛過,其實多少都會留下對方的痕跡。

記得有一篇文章裏寫著,自從愛過了之後,學會了夜裏給自己留下一盞燈。
而我似乎把童年就有的繪畫的夢,跟曾經愛過的繪畫的人結合了,這種聯係是
欣喜的,可是這種習慣也是痛苦的。想忘掉卻難以割舍的習慣。

有時候我分不清自己是因為愛過才那麽關心當代油畫的發展,關心關於美術的主體,還是藝術品高價拍賣的經濟主題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有時候我真是迷戀一種色彩與感官刺激後心裏留下的悸動。這些雖然或多或少地
會牽扯到以前的曾經的愛情,其實相信這些更多的是已經變成了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一個生活中的習慣。即使我不曾愛過某人,相信以我童年的夢想,大學時代獨自逛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看畫的習慣,也許我還會選擇這樣的生活習慣。

不過前幾天看過的中國油畫當代最有成就的畫家,竟然為了教育宗旨不同而辭掉清華大學教授的陳丹青的《豔遇》一文,看到那毫不隱諱,直接敘述自己想看美女又害羞,渴望豔遇又葉公好龍似的描述時讓我還是欣慰地笑了,難得的是名畫家,有著童心,還不偽裝自己的情感,同時珍惜生活中點滴的心悸,時刻激發著自己的感官。形容美女的筆觸也是專業畫家的特色:"眉眼鼻梁,筆筆中鋒,像王羲之的字。王羲之的字,極姿媚的。"

陳丹青是畫家中少有的思想者,他思考著社會退步,反省著社會腳步發表了一係列的文集,《紐約瑣記》,《陳丹青音樂筆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並且跟社會各界交流對話。看到他與查建英,劉索拉一起做新浪節目想著他們其實是一代人,陳丹青,查建英那一代都是文革後第一代77,78級大學生,他們都曾經去美國,然後又回到中國繼續人生。

當年畫家陳丹青80年因《西藏組畫》的實力,震撼了整個中國畫壇,甚至反思中國的油畫教育,至今在中國油畫界頂尖的影響依舊,似乎還沒有誰能超越這組畫的影響。從此中國油畫界的蘇聯教育方式轉向了西方油畫的表現手法,這是中國美術教育的轉折點,人們是沒有忘記他的,即使將近20年後,他重新從紐約回到中國,人們依舊在心裏有著“陳丹青”情結。

清華大學聘請他為教授,但他因為教育方針不同,反對政治課,外語課太強求導致油畫才能高的學生難以入學考上研究生。他就辭去了職位,不與之謀了。實在是稀有的,敢做敢為的人。

正像尖尖說他:因為是畫家,所以把人物寫得活靈活現,難得又不裝,還敢於說真話,所以文章也是出奇的好看。

 真正的藝術家都是有思想的,盡管現在似乎有些人的畫在價格之上,但最終還是畫風加人品與才能。

當愛變成一種習慣,滄海是否也能變為桑田,不去想永遠,隻要在乎每一天。

該感受的就去感受,該體驗的就去體驗,誰知有沒有來世,有沒有明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