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老百姓告訴領導人:醫療改革已經失敗 時事述評ZT

(2005-10-13 18:54:54) 下一個
中國老百姓告訴領導人:醫療改革已經失敗 時事述評 8月初,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發表的《對中國醫療衛生體製改革的評價與建議》報告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醫療衛生體製改革總體上講是不成功的。“一石激起千層浪”,近日有關醫改失敗的話題已成中國媒體最為矚目的熱點,政府顧問、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都已把炮火對準了中共領導層。中國媒體稱,中國“醫改基本上是不成功的”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等單位專家參與的“中國醫療衛生體製改革”課題研究的核心“成果”。這句話的分量比李金華的審計報告還要沉重。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多年來以犧牲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換來的經驗教訓,太慘重了。 國際先驅論壇報8月20日發表該報記者拉貴(David Lague)發自北京的長篇報導,對目前中國各界正轟轟烈烈“討伐”應為醫療改革失敗而負責任的現政府“運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和分析,數名中外專家也對這場“炮轟”發表了評論。於是,拉貴便用《中國人告訴領導人:醫療改革已經失敗》來作為這篇報導的標題。 文章說,要求絕對服從政府的中國政府,現在正為全國醫療體製改革失敗而遭到極不尋常的強烈而公開的炮轟。政府的高級顧問、學者專家和官方媒體都在猛烈地攻擊著中共領導層,指責當局未能避開一場越來越大的醫療衛生危機。批評者譴責說,在窮人已被拒絕在接受適當的醫療保健之外時,付費的病人卻被當成“現金奶牛”。 在過去20年中,中國公眾接受醫療保健的人數一直日趨下降。然而,中國醫療衛生體製所存在的這個長期問題,現在正形成一場政治風暴。其結果是,北京正麵臨著日益緊迫的壓力,而中共高層也不得不重新檢討他們在醫療體製中所扮演的角色。多維社日前發表的一篇特稿曾報導了,中國總理溫家寶已因醫改失敗而遭到政治對手的抨擊。 不過,從目前的趨勢看,抨擊政府的勢頭不但沒有減弱,反而炮火愈加猛烈。國際先驅論壇報指出,批評者指責政府自1978年實行經濟改革以來,沒有放棄公有的醫療體製,造成醫療係統的問題“積重難返”,導致所有醫院都出現過度收取醫療服務費用,提供額外的醫療服務,普遍多開藥等問題。但最大的問題是,沒錢看病的人,有病也不敢去醫院的人卻越來越多。 國際先驅論壇報指出,中國政府頂尖谘詢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發表的這份頗具打擊力的報告,得出了中國付費醫療體製已經失敗的結論。報告強調說,世界衛生組織把中國列為世界最不公平的國家之一是“我們的羞恥”。報告還指出,由於經濟原因“絕大多數社會所需的醫療都未能得到滿足”,“窮人甚至無法享受絕大多數基本的醫療保健”。 由於中國政府向來不“鼓勵”公開批評政府的政策,由此來看,政治分析家和醫療專家都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這份報告,視為一個絕非尋常而又出人意料的步驟。文章指出,現在還不清楚北京當局為什麽要發表這份“殺傷力”極強的報告,但北京的一些專家暗示,它可能意味著中共領導層已承認,這場醫療危機已變得更加尖銳,需要在政策上進行一次迫在眉睫的改變。 同時,也有不少人懷疑,這場醫療危機已成為造成中共高層內部分裂的問題。在目前還沒有一個中共高層官員站出來替現行的醫療體製辯護時,人們所關心的一個政治問題則是,誰應該為這個失敗的醫改負責。記者在編譯這篇文章時,檢索到數百篇中國官方各大媒體從8月1日至8月20日針對醫改失敗和這份報告所發表的評論和報導。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表這份報告的第二天,衛生部長高強在衛生部網站發表文章,指出造成中國醫改不成功的局麵,是由於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 高強強調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醫院收入的比重平均為30%以上,2000年這一比重下降到7.7%。2003年抗擊非典,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也僅占8.4%。2003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為6598億元,占GDP的5.6%,達到發展中國家的較高水平。但其中政府投入僅占17%,企業、社會單位負擔占27%,其餘56%由居民個人支付。 國際先驅論壇報說,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則指出,中國醫改失敗“是政府的失敗,也是市場的失敗”。李玲強調說,經濟增長了,老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但醫院的收費卻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長,“這是不正確的”。李玲以一個她所進行調查的結果來說明中國各大醫院是如何提供“額外”服務的:在中國各大醫院出生的新生兒,有50%都是剖腹產的,其中不少醫院剖腹產的嬰兒比率高達70%。 各大醫院“瘋狂”進行剖腹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對自然生產的收費規定比較低,而剖腹產則可以讓醫院收取更高的費用,因為剖腹產算是進行外科手術,外科手術則允許醫院和醫生來“充分”地控製時間,從而也比自然生產更有效益。李玲指出,這是供應商引誘消費者的實例,“如果一個醫生說,我想最好進行剖腹手術,沒有人會有勇氣說不。”而早在1978年以前,中國接受剖腹產手術的僅有10%。李玲質問,在醫改過程中政府是否失職?醫療衛生需要政府的監管,但是沒有管。另一個問題是政府投資不足。發展經濟的目標就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而醫療衛生是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把這一塊放掉了,經濟發展有什麽用? 世界衛生組織駐中國代表漢克.貝克丹(Henk Bekedam)認為,解決目前中國醫療體製這場危機的辦法是,中國政府應該評估它在這個體製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政府還需要重新考慮進行再投資”,“目前能夠得到醫療服務的隻是那些能付出錢的人。”中國官方媒體在評論醫改失敗時,都談到了“美國病”。兩名參與撰寫這份報告專家也承認,中國衛生係統染上了“美國病”。他們認為,“美國病”有兩個特征:一是效率低;二是公平性差。“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資源浪費,資源沒有用於成本效益好的項目或幹預措施上。公平性差主要因為資源再分配不到位。” 李玲介紹說,所謂美國病,就是在市場機製的激勵下,醫生一般都有提供過度服務的積極性。美國沒有開大藥方的現象,因為美國的醫和藥是分開的,但美國的醫療過度服務,明明不需要動手術,它就是給你動手術,或者是經常讓你接受不必要的檢查。中國的醫院也患上了“美國病”,它與改革前完全相反了。那時候醫生沒有積極性,而現在是過度提供服務,中國特色是開大藥方。 李玲指出,克林頓當政後,美國醫療製度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他大力推行管理保健。所謂的管理保健就是把保險和醫院合二為一,保險能夠強力控製醫院行為。人們一旦有了保險,就巴不得多用一點,反正已經支付了保險費。怎麽控製醫生和患者過度的消費傾向呢?就要靠保險公司的力量來控製。美國人管理保健的理念我們沒有學到。結果,中國醫院改革染上了美國病,卻沒有學到治美國病的招。 雖然中國醫改失敗的結論已得到專家和學者的普遍支持,但也出現一些反對聲音。有的認為這個結論隻是應該隻是一種學術觀點,並擔心這樣的觀點一出現肯定會影響政策的走向。有的認為,不能把失敗的原因簡單歸咎於“市場化”,強調醫改不成功的真正原因在於衛生資源投入的嚴重不足和政府主管部門的管理缺位。但肯定這份報告的媒體和專家指出,敢於公開言敗便是一個不小的進步,這種“不成功”反倒讓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