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回國度假數周,在北京待了一段時間,又回家鄉東北住了一陣,可謂是吃喝玩樂,樂不思蜀。但是享受之餘,也聽到看到感受到一些事情,有些是有趣的,有些是感人的,也有些是令人氣憤的,所以就想寫個回國觀感係列,感而慨一下,誰知回來後一直瞎忙,直到這個星期才開始動筆(動鍵盤)。下麵的第一篇就侃侃入門話題——空氣汙染。
北京人的藍天——回國觀感之一
天是藍的,草是綠的,花兒是鮮豔的,彩虹是七色的……。五彩斑斕的世界本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眼睛的厚禮,遺憾的是有些自然的色彩好像再也恢複不了本來的麵目了,比如——北京的藍天。
回國度假,我和女兒都很興奮,在飛機上,我們就討論回去要幹什麽,一個長長的單子在等著我們,包括吃什麽,玩什麽,逛什麽,樣樣俱全。漫長的十三個小時的飛行在我們熱烈的期盼中過去了,但是末了,在飛機臨近降落時,女兒微微歎了口氣說:“回國什麽都好,隻有一樣,我就是不喜歡北京的天。”我說:“別歎氣,也許今天一出機場就有一個藍藍的天在等著我們。”
我們沒有足夠的幸運,遇到的是一個陰天,天是深灰色的。如果隻是陰天還好,因為陰天是不好比較的,哪裏的都一樣,都是藍灰的,灰的,或者黑灰的。偏偏在我們從機場返家的路上,太陽出來了。本來天氣由陰轉晴應該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兒,但是這一天的太陽似乎使得天空更加混濁、更加灰茫。而太陽自身,在那暗淡的天空中也淡然失色——女兒說那是她見到過的最難看的太陽。我則也無法責怪她少見多怪,因為那時隱時現於林立的高樓間歇中的模模糊糊的東西,實在是有辱於‘太陽‘這個詞,沒有光芒,沒有熱量,沒有色彩,被灰色的天空襯托著,沒有一丁點兒生機活力。記得我曾看到一篇散文,將太陽形容成掛在天上的蛋黃,當時我還覺得這個形容有點那個,可是那天北京天上的太陽真真切切地像一個蛋黃,而且還不是新鮮的雞蛋黃,是一隻過了保質期的,有些渾濁了的鹹鴨蛋黃。
原以為隻是那天天氣不好,誰知以後在北京呆的那些天也沒有好到哪裏。早晨起來掀開窗簾,映入眼簾的無一例外的是那灰色的、沒有層次的天空。我總是無法確定這一天是陰天還是晴天,隻要不下雨,永遠是灰糊糊,霧蒙蒙。隻有到了到了八、九點鍾,看到那個大大的、模糊的蛋黃掛在空中,便知道這一天是晴的了。否則,便是陰天。
其實這也不奇怪,北京的汙染問題本來就是人所共知的,況且我們又趕上數伏天,天氣熱,氣壓低,天不藍,太陽不紅也是情有可原的。奇怪的是當我和北京人——家人、朋友、親戚、出租車司機,談論天氣的時候,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北京的空氣質量比原來好多了,現在的天都是藍的,如果出了伏,就更透亮了。
我不想爭執說那不是藍天,但是心裏卻想,也許他們心中的天藍色已經變了質,成了灰藍色,藍灰色,或者幹脆是灰色。
客觀地說,其實北京現在的整體環境比過去不知改善了多少。記得我剛到北京工作的時候,很多人家還用蜂窩煤做飯取暖;而那些遍布二、三環之間的高高低低的大煙囪也整天肆無忌憚地冒著黑煙,搞得空氣中隨時都有不明顆粒懸浮著。穿件漂亮的白襯衫,隻上街走了一圈,領口、袖頭便黑乎乎的、油漬漬得,像是再也洗不出來了。春天的時候,女孩子都在脖子上圍一條絲巾,(那時候不叫絲巾,叫紗巾,因為質料是紗的。)不過它的作用不是用來裝飾的,而是真真正正的‘沙巾’——大風一刮來,就得用它沒頭沒腦地包住頭部,防止沙子打在臉上。即便是這樣,在風中走了一趟回來,衣服上,頭發裏,牙齒中,鼻孔耳廓裏抖出的大小沙粒也總有幾兩、斤把重。
不過那時候環境差歸差,天還常常是藍的。晴天的時候,眺望西山,藍天白雲下能將鬱鬱蔥蔥的香山一收眼底,也是一件樂事。現在,連北京人也承認,沒有這份眼福啦。
北京的空氣汙染,如果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應該是——都是汽車惹的禍!
每次回國,我都會被什麽事情震一把,這一次震著我的就是北京那成千上萬輛無孔不入的汽車。可能有人說這有什麽大驚小怪的,哪個大城市的路上不是擠滿了車輛?但是我說的不是跑在路上或堵在路上的車,那些我早已司空見慣,我指是停著的車。
剛回去的那天,我很為出租車師傅的車技震驚:進了家屬樓院裏,路就變成了各型各色的汽車擺成的迷宮,我無奈地指著那不遠處的樓告訴師傅那就是我的目的地,但是不知道他怎樣才能衝出迷宮。隻見師傅不慌不忙,左打一下輪,右打一下輪,該掉頭掉頭,該倒車倒車,遊刃有餘地就開到了樓底下。後來我發現,不僅是我們院兒,所有的地方,馬路邊上,人行道上,綠化帶上,樓群中間,犄角旮旯,凡是有一塊數米長、兩三米寬的空地,無不例外地趴著一輛汽車,也不知那些司機們是怎麽把那車給鼓搗進去的。一句話,整個北京簡直就成了一個大停車場。
說起來這也難怪,近些年來隨著汽車保有量翻倍的增長,先是道路變成了最吃緊的瓶頸,於是處處擴路、修路,修了四環修五環,修了五環修六環,堵車問題稍有緩解。但是實際上停車的事兒可能更讓人頭疼。本來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市的布局——民居,住宅樓,商業用地、事業用地——是沒有考慮到人們會富有到出行要開車的,可以停車的地方都極為有限,現在一下子人人都要奔小康,買汽車了,可不就得見縫插針,能擠就擠,能塞就塞嗎?
不久之前,曾看到一個‘謬論’,說是由於中國人開始喝牛奶,引發了什麽什麽危機。乍一看起來,覺得觀點可笑,但是仔細一讀,發現其推論也不無道理。中國的人口基數是這樣之大,如果人的生活水準發生變化,比如說人均奶製品消耗量在短時間內劇增,(即使沒有達到西方的消費水平),那麽中國就會需要更多的牛奶,更多的奶牛,更多的牧場,更多的飼料,更多的資源,更多的能量……,就可能引發土地危機,農產品危機,環境危機,能源危機,全球災荒 , ……,甚至戰爭——說得聳人聽聞一點兒。
‘汽車問題’,同樣說得深一點,恐怖一點,誇張一點,無疑會比‘牛奶問題’給中國和世界帶來更多的麻煩,引發更大的危機。試想,如果中國的人均汽車擁有量達到歐美的水平,那麽道路交通會怎樣?空間占有會怎樣?空氣會怎樣?環境會怎樣?政府政策會怎樣?國際輿論會怎樣?——不好想象。
可是,就像我們中國人也有權利喝牛奶一樣,民眾手裏有了錢,為什麽不應該享有和發達國家的人同樣的消費水平呢?
也許這也就是哥本哈根世界環境大會無法解決的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