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和牛

一塊孺子和牛共同耕耘的處女地
個人資料
孺子和牛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革 . 童年(24) ——我成了一名村姑

(2008-12-07 13:33:39) 下一個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自然沒有按姥姥希望的那樣發展,而是像一部極好的電視劇一樣,情節曲折,高潮迭起,讓人無法預料。

 

    這一次的高潮將我們全家都運動到鄉下去了,叫做‘走五七道路,作五七戰士’。

 

    我在前麵提到,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在我家裏已經充分地得到落實了:小舅‘上山了’,七姨和小姨‘下鄉了’,姥姥以為這些已經夠了,但是她忘了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告訴我們‘改造思想是一輩子的事’,小舅、七姨、小姨要與貧下中農相結合,改造思想,姥爺也需要;姥姥自己也需要;我也需要。

 

    69年下半年,有消息傳來:大專院校的教師,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機關工作人員……,都要離開城市,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與貧下中農相結合,這些人就被稱為‘五七戰士’。

 

    在我們所在的這座城市有所動作之前,很多省、市已經動起來了,其形式也五花八門的。例如在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多采取五七幹校的形式:各個院校到老區(如江西、湖北)農村開辟一個類似農場的地方,稱為幹校,本院、所的人下放到那裏勞動,改造思想。我曾看到丁玲女士的家人整理的她的一些家信,寫的就是那時的事情。丁玲女士被下放到湖北的一個幹校,而她的先生及兒、女分別又去了不同的五七幹校,她寫信給她的家人,講述幹校及她個人的情況,並問候家人。經常,一封信轉很多地方,為了讓分散到各地的親人都能看到----這是題外話。

 

    我們那個省份搞的是另一套,稱為‘五七戰士插隊落戶’:被下放的人不是集中在一個地方,而是分散到不同的縣,不同的公社、大隊和小隊。當時的政策是‘四帶’,曰帶家屬、帶戶口、帶工資、帶糧食關係,就是說下放幹部帶著老婆孩子,帶著戶口、工資和糧食關係,到一個指定的村莊裏去落戶,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去改造思想。

 

    消息剛剛傳來時,院裏人心惶惶,大家悄悄私下議論,不知道這一次又要讓誰趕上,如果輪到自己該怎麽辦,家裏的壇壇罐罐怎麽辦,老老小小怎麽辦。

 

    五七戰士的名單很快就下來了,不僅姥爺的名字在名單裏,差不多所有我們認識的人都要被下放。這也不奇怪,大學裏沒有了學生,要這些老師、教授們幹什麽呢?那時候知識分子有一個名字,叫作‘臭老九’,而且是‘知識越多越反動’。這一次,這些臭老九便幾乎全被掃地出門了。倒是鄰居程姥姥一家沒被下放,因為程姥爺去世了,沒有人‘帶’家屬了。

 

    這一次的變動可比小舅、七姨、小姨離城時大得多了,這不僅意味這裏的一切都要搬走,而且意味著家裏的‘根’被拔走了。姥姥和姥爺都六十多歲了,怎樣從頭開始一種新的生活?以後如果沒有了工資,又依靠什麽去生存?

 

    出乎意料,這一次姥姥並沒有更多的議論和抱怨。一則,這是大勢所趨,沒有人能改變。二則,像很多堅韌的女性一樣,每當大的變動出現,姥姥幾乎會下意識地挺身而出,做好一切準備。

 

    那陣子搬家和現在不太一樣,既不難,又難。說不難,是因為沒有任何大件可搬:房子裏的家具,包括桌子、凳子、書架、床,包括姥爺的那把大轉椅,都是從學校總務處借來的,不需要搬;那時候,又沒有彩電、冰箱、洗衣機什麽的家用電器,最多有個收音機。可是話又說回來,搬家哪有不難的,‘破家值之萬貫’,一針一線,一瓶一罐,一磚一瓦,都是過日子要用的,丟掉哪一樣東西,姥姥都會心疼。

 

    家裏最珍貴也是最讓人頭疼的東西大概就是姥爺的書了。姥爺喜歡讀書,也喜歡買書,那些精裝的、平裝的、線裝的書是姥爺的寶貝。姥爺自嘲地說:“我這是‘孔夫子搬家,全是書(輸)’。”

   

    姥姥自然不能怠慢這些‘寶貝’,她去商店連買帶要,搞到了幾十個裝蘋果的空柳條筐,用廢報紙墊著,用塑料紙裹著,把姥爺的書全都裝到裏麵,外麵再用草繩捆好。這就去了姥爺的一塊心病。

 

    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食品了。姥姥持家多年,最重視的就是吃飯的事了,深知‘民以食為天’的道理。我在前麵講過,那個時期物資極為匱乏,但在有限的物品麵前,姥姥也沒被難倒。每天早晨賣的豆腐,姥姥買上兩板,放在外麵凍成凍豆腐;商店裏沒人買的海帶,買了一大筐;再買一大壇子密封好的豆腐乳……。當我們在青黃不接的二、三月份,坐在鄉下的土炕上,蘸著紅紅的腐乳湯兒,吃著凍豆腐煮海帶時,才知道姥姥有多英明偉大。

 

    在我的問題上,姥姥犯了難。這一下去,前途莫測,我一個小小的孩子,就這樣把城市戶口丟了,是不是太可惜了。已經有些人家在想辦法把孩子單獨留下來,或者將戶口轉到其他親戚家裏。姥姥和媽媽商量,是否也要想些辦法,但我不願意,姥姥也隻好作罷了,隻是歎著氣說:“你就隻好作個村姑了。” 那是我第一次聽說‘村姑’這個詞。

 

    上麵並沒有給很長準備時間,很快,大卡車隊就開始一家一家地往農村送,東西多的人家,需要三輛車。東西少的,兩輛或一輛車。這一次,沒有敲鑼打鼓,也少有相送的人,家家自顧不暇。

 

    隔壁一個古稀之年的老奶奶,事先已和她講清了道理,誰知臨上車時,她突然糊塗起來,死活不走,說不要將這把老骨頭留到外鄉,幹脆就死在這個房子裏算了。搞得家裏人沒有辦法。最後,還是家人和來幫助裝車的工宣隊的人連拉帶抬,把老太太架上了車。

 

    就這樣,在一九六九年底那個寒冷的冬天,我們全家都走上了‘五七道路’。臨搬家前的那天晚上,姥姥說:“我一直要看看文化大革命的結果,現在把自己看到鄉下去了。”

 

 

----上部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加州花坊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喜歡你姥姥。
孺子和牛 回複 悄悄話 多謝多謝,真高興有人喜歡。
yzheng2005 回複 悄悄話 真是好記性,非常enjoy你的大作.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