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國與人性- 不是說《色戒》

(2008-02-11 08:16:59) 下一個
這些日子,誰要是把愛國和人性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八成會讓人以為是在湊《色戒》的熱鬧。可惜那電影小的沒有看過,今天想說的,都是些身邊事,也許題目起得大了點。

好些年前,和一個同時在歐洲留學,比我更早技術移民到澳洲的朋友去看國際女籃比賽,最後決賽在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進行。我的朋友說他很為難,不知道該為哪邊喝彩。中國是我們的祖國,澳大利亞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是這個國家的公民。

有人問一個移民澳洲多年的朋友,你還愛不愛國,他說,我當然愛國,我愛澳大利亞。

毛澤東去世,鄧小平上台,中國的國門逐步打開。開始是公費,或利用國外獎學金派出留學生,然後,逐步開放自費留學和其他方式的個人出國和移民。

早期出國的人們,尤其是公費留學的人們,很少有想過學成之後不回國的。最多也就想存點外匯買上彩電冰箱什麽的讓回國後的物質生活優裕點。

1989年的事,應該是一個轉折點。當時中國在全世界的留學生,幾乎沒有回國的。

也許,這些人中的許多,利用這個機會,選擇了發達國家較好的物質條件和發展事業的環境。

但也有許多人,是抱著對中國社會的失望而滯留在國外的,有些人,隨時都在尋找報效祖國的機會。這樣的人,在非移民國家的比在移民國家的多。

最後的結果是,大多數的人最終在國外定居,而他們當中的一小部分後來又成了海龜。

這些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說中國話的人們,成了美國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新加坡人等等,他們還愛中國嗎,他們是不是應該為他們離開祖國的行為受到譴責?

中國有句話,叫人往高處走。看這世界的移民流向,找一個適合自己生存的地方生活也不是中國人的專利。假如一個東北人到北京定居,一個江西人到上海定居不該受到責備的話,一個中國人選擇到國外定居似乎也不應該受到責備。

其實,一個中國人選擇不回中國,原因也未必就隻是物質條件,尤其到了今天,國內外至少精英階層的物質條件的差異已經不是20年前的情況。可我不隻知道一個兩個寧可不要國內很體麵的工作而留在澳大利亞從事簡單體力勞動或做很辛苦的小生意的人的例子,他們的理由就是,這個社會公平,憑本事能力吃飯,做什麽都心情舒暢。有個朋友對我說,他一想到,他假如在街上和人撞了車,那車上的人下來給他倆耳刮子,他最後卻沒處說理,因為對方在什麽什麽地方有人,或是個地頭蛇之類的,他就再沒了回國定居的衝動。在國外自由民主的環境中生活習慣了的人,恐怕也很難適應那種經過過濾的新聞和對國外網站的封閉。

還有一些人,辛苦是為了下一代。也有老人,喜歡這裏的陽光和空氣。

向往充裕的物質生活,向往自由公平的社會環境,向往優美幹淨的自然環境,都是人性使然。

中國已經今非昔比了,中國充滿著誘惑,也充滿著混亂。那些存在一定海龜條件的人,心裏也亂吧。

澳大利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無論一個人來自哪個國家,既然把這裏當作自己的國家,自己後代繁衍的地方,就沒有理由不愛這個國家,不維護這個國家的利益。如果一個人選擇在一個國家長期生活而心理上卻不能和這個國家親近,是對他的居住國不負責任,後果可能就隻能是抱怨“鬼佬”如何歧視自己了。

有人說,如果中國跟澳大利亞發生衝突怎麽辦?

這些年,澳大利亞經濟幾乎對中國經濟產生了一種依賴,如今又有了一位說普通話的總理。前些日子,一個同事還在和我議論,中國會不會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美國會不會參戰,美國參戰了澳大利亞會怎麽樣。我說,要真幹起來,澳大利亞股市馬上崩盤,日子會極不好過。但願不要有那一天。

我想,我們作為中國背景的澳大利亞人,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用我們還不強壯的聲音來盡可能避免澳大利亞和中國的正麵衝突。如果實在是不可避免,每一個人都權利選擇自己該怎麽做。

歡迎拍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