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鄉巴佬進城記 - 倫敦印象 (4)

(2008-01-25 14:54:45) 下一個
鄉巴佬進城記 - 倫敦印象 (3)

2008/1/25

這一晃,鄉巴佬在倫敦又過了一個工作周。鄉巴佬拿人錢財,不能不為人幹活呀。所以這幾天,觀光看倫敦就在鄉巴佬的日程中排在第二位了。

可是,鄉巴佬雖然土點可還不算傻。上班固然是要上班,不是有中午休息時間嗎?不是下班後到睡覺前的時間嗎?隻要鄉巴佬不是太乏隻想在公司食堂吃個飯或者在旅館房間翻論壇裏的舊貼的時候,鄉巴佬都盡量出門走走。

鄉巴佬在倫敦工作的公司位於City of London。這裏的City,其實隻是倫敦市區的一部分,與鄉下悉尼墨爾本之類城市的City的概念有所不同。鄉巴佬在那邊行走時,發現了這個古跡。

Photobucket

鄉巴佬看介紹,知道在古羅馬的時候英國是古羅馬的一部分,而這些斷壁殘垣,是當年古羅馬在這裏的總督建的,時間估計是在公元2世紀和4世紀之間。大概相當於中國的後漢到兩晉時期。讓鄉巴佬覺得有些驚異的是,這些遺址用的磚,以及砌磚的方法,好象和現代造的磚牆沒啥大區別。難道現代燒磚砌牆技術是從近兩千年前的古羅馬承傳下來的?

City of London是英國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世界大銀行的投資銀行部門大都在這裏設有分支機構。這些天世界金融市場動蕩,很有幾家大牌銀行碰到麻煩。倫敦媒體就說,City要裁員若幹了,意思就是那些投資銀行要裁員了。倫敦的City Boy一般就是指那些在銀行股市之類工作的優皮了。

這座建築,是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的所在地。這是英國的中央銀行,和美國的美聯儲,澳大利亞的聯邦儲備銀行起同樣作用。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史上,這個機構無疑是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的。

Photobucket

這群建築的雄偉,照片上很難表現。四麵被四條街圍著。鄉巴佬剛到倫敦那天,在它後麵一條街走過,當時還納悶這麽大的建築不知道是什麽單位。鄉巴佬查了一下,這棟建築開始建造的時間大致相當於大清雍正年間。

前兩天美聯儲降息救股市,都以為英格蘭銀行會跟進,結果它來個我自巋然不動。現在股市穩定了,它也不需要降息了。

在同一個廣場上向右轉,就是這座建築。

Photobucket

這座建築叫Royal Exchange,過去是商人交換貨物的,現在是高檔商品購物中心。

倫敦的City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人的轟炸破壞得很厲害,戰後有了許多新建築。這座建築鄉巴佬覺得有點意思,估計是近幾年建的,不知道是什麽機構在裏邊辦公。

Photobucket

鄉巴佬這次在倫敦時間不多,沒有刻意地去參觀教堂,因為鄉巴佬以前也看過一些聞名於世的大教堂。不過,當鄉巴佬路過這個叫聖保羅(St Paul Cathedral)的時候,還是覺得應該給它留個影。這個建築的建築年代在中國的康熙年間。

Photobucket

今天中午,鄉巴佬一個在倫敦工作的過去的同事帶鄉巴佬到這樣一個去處吃午飯。這在一個教堂的地下室。鄉巴佬少見識,這是頭一次看見在教堂開飯館的。

Photobucket

中午和朋友吃完飯後,多跑了點路,從步行橋千年橋(Millenium Bridge)過了泰晤士河。這是千年橋和遠處的聖保羅教堂。

Photobucket

鄉巴佬知道英國出過一個莎士比亞。這裏,是當年演莎士比亞的戲的地方,現在開發供人參觀。看過《Shakespear in Love》這部電影的朋友應該覺得這個地方眼熟。

Photobucket

Photobucket

走到這裏,鄉巴佬覺得有點當年狄更斯筆下霧都孤兒的感覺。照片好象不能體現出那種氣氛。

Photobucket

英國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過程中是很產生過一些窮人的,有的人就觸犯了刑律。當英國本土裝不下那麽多罪犯時,庫克船長發現了澳洲,有人想出了把犯人送到澳洲的主意。鄉巴佬在倫敦,從來沒看到過霧,大概霧都的曆史已成為過去。不過,乞丐好象還有,一天在地鐵聽廣播說這班地鐵上有乞丐,不要給錢,這樣會鼓勵他行乞。鄉巴佬後來在地鐵上還真見到一乞丐,老年男人,雙腿紮滿繃帶,行走不便的樣子,口中念叨自己是退伍老兵,在哪裏哪裏呆過。鄉巴佬也不知是真是假,但看見不少乘車的倫敦人打開錢包拿出些零錢。鄉巴佬覺得倫敦人心還是滿善的。

都市裏的村莊。

Photobucket

哈,鄉巴佬怎麽象到家了一樣?

Photobucket

啊,明天是菲利普船長帶著犯人和押解犯人的士兵在澳大利亞悉尼灣登陸的周年紀念。澳大利亞的移民史從這次登陸開始。這個日子就成了澳大利亞的國慶節,Australia Day。現在有很多澳大利亞人在倫敦工作生活,這裏有人記得這個日子,鄉巴佬還是覺得有幾分親切有幾分好玩的。

祝在澳大利亞的朋友過一個愉快的長周末。鄉巴佬入鄉隨俗,沒這福氣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JerseyCommuter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木蘭木蘭的評論:
Nice building. I just joined SwissRe in NYC recently and saw this building in one of the intranet page. I think the UK branch is still occupying some of the floors.
木蘭木蘭 回複 悄悄話 奧, 忘了說: Gherkin 40層和Tower 42 上的酒吧平時都隻對住戶開放, 要上去喝一杯得找個在裏麵辦公的朋友帶著.
木蘭木蘭 回複 悄悄話 啊! 南國辛苦了. 張張片片都很親切啊.

那個波籮形狀的玻璃幕牆大樓我想應該是30 St. Mary Axe but affectinally called the Gherkin. 曾經是 Swiss Re 的headquarter 不過 they recently sold it for £600m. Gherkin頂層有個酒吧. Gherkin 邊上的那棟是Tower 42 (Formerly the Natwest Tower) Tower 42 頂上也有個酒吧外加一個餐廳Vertigo42 by Gary Rhodes. 個人認為還是上到Tower 42 裏的Vertigo42 看對麵的Gherkin 比跑到Gherkin 頂上的酒吧去看Tower 42 有意思:). 道理呢就是: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啊;)

另外,每年倫敦有個建築周, 很多平時公眾進不去的大樓都開放給大家參觀, Gherkin 就是其中的一棟樓.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