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中文書友會

大西雅圖地區喜愛中國文化的朋友們的網上家園。我們每逢雙月的第一個周六上午10-12時有中文書討論,在Seattle Central Library四樓, 五號房間,歡迎參加!
正文

寫食主義的空間-評融融《吃一道美國風情菜》

(2008-07-22 10:15:07) 下一個

寫食主義的空間

──評融融《吃一道美國風情菜》

張誌東

僑報副刊,2005年03月02日

  認識融融,是因為她是個編輯。
  了解融融,是因為她後來寫了不少小說。
  讀過融融小說的人都不難發現,她的小說走的基本上是條寫實主義的路線。曾幾何時,搖身一變的她,竟開始了寫食主義的寫作。在此之前,她在海外的華人作家團體裏振臂一揮,群起而寫之,一本貫通中西方美食文化的文集《吃到天涯》問世了。
  聽說還要編出若幹個“天涯”出來,讓我大吃一驚。對於融融,我佩服她的精力和熱情。
  不知是不是傳統文化的影響,曆史上的文人墨客裏,鮮有與廚子為伍的。即使到了今天,不管是海外還是國內的作家裏,仍有很多人不屑於將自己的筆鋒指向健康美食方麵的題材,即使有,也是在時尚的名下作浮光掠影式的淡淡之談。像融融這樣在這個題材上洋洋灑灑揮寫十幾萬字的,實屬個案。
  如果說《吃到天涯》是她振臂一揮的激情之作的話,那這本《吃一道美國風情菜》則可以說凝聚了她長年對美食文化的體驗、觀察和思考的心血。據我所知,這本書從動筆到完稿經曆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在此期間,我們之間曾有過一次對話,當時是我首先提起了飲食的話題,我說最近必須減少吃肉那類膽固醇高的食品,她馬上就回敬了我一大堆關於營養結構,身體機能和轉換機製之類的理論,大有為吃肉正名的味道。令我刹那間無從招架,體無完膚,目瞪口呆的我,感覺到自己的常識誤區被毫不留情地將了一軍。
  如今這個信息時代,有些人把它叫為信息爆炸,也有人把它叫為信息泛濫,爆炸也好,泛濫也好,人類對此深感困惑的心態有增無減是個不爭的事實。也正因為我們身邊的這些信息,潛移默化地生成了我們腦子裏的錯誤常識,這種常識愈積愈多,愈多愈固,最後會發展到像頑石一樣陪伴你一輩子。在所有的錯誤常識裏,我始終認為飲食健康方麵是一大盲區,很多我們自以為是的東西時刻都麵臨著被顛覆的可能,而作者融融在第一篇《吃的反省──解讀美國新營養概念》裏就昭示了挑戰這種可能的野心,融融對營養學的研究,起緣於她先生的一次減肥失敗。她在介紹美國最新的營養學概念的同時,向我們提供了重新審度時下流行的素食主義的一個新的視野和思路。她曾經給我將的一軍在這裏變成了科學理性主義的思辨文本。糖、膽固醇、碳水化合物、脂肪在人體裏麵的內在聯係,以及與胰島素分泌之間的互動模式,就如她描寫小說裏的人物那樣栩栩如生,絲絲入扣,“為脂肪翻案,為膽固醇平反”的立論水到渠成,讓我們一向來所謂的“少肉多菜”等既成觀念變得如此不堪一擊。“吃錯了!”三字,成了作者驚世駭俗的當頭一喝。
   當然,作者並沒有滿足於這種撥亂反正,她繼續引領我們朝另一個縱深處──文化和曆史領域挺進。一隻野狗的尾巴帶來了人類幾千年的大米文化?作者從一個看似荒誕、未經考證的民間故事開始她對大米曆史的敘說。從印度到中國,再到美國、意大利、墨西哥,幾經沉澱,流轉,生成,縱橫千萬裏,作者在描述大米的處理和烹飪的同時,並沒有忘記對文化封閉性的反省,也沒有掩飾對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憧憬。米食文化的橫向比較,凸顯了每個民族的感性和文化的特征。
  在我和融融平常討論的時候,共同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麽中國改革開放那麽多年了,對國外的服飾、建築和其他藝術領域上的模仿得都非常的快,而在飲食方麵仍然固守著自己的領地呢?關於西餐,大多數人除了肯德雞、麥當勞、必勝客以外並不知道更多東西,影視明星仍有不少用小拌勺來一口口喝咖啡,掛的西餐牌子賣中餐的西餐廳比比皆是。我鬥膽地把文化劃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服飾、建築和藝術方麵權且算是有形的,而飲食和禮儀等方麵就是無形文化,雖然中國人對這兩種文化的吸收無法做到像日本人那樣同步,但很多的吸收甚至也不應該叫吸收,它更接近於形式上的模仿,或者換句時髦點的話叫“引進”。這個過程裏,任何創造力和智力的介入都被忽略了。日本人覺得自己的日式餐館裏賣漢堡餡很不倫不類,那是因為他們沒到中國賣中餐的西餐廳來看過。融融對我說過中國人的飲食其實非常墨守成規,而且缺乏一種開放的心態去麵對國外的美食文化。在無奈的文化現實麵前,她的內心一定也存在著跟我同樣的焦慮,編寫此書的內在動機也絕不會與此無關。
     這本書的文字流暢通俗,視野開闊,由小見大,由大及小,張馳自如。同一個主題,她可以使用兩至三個敘述角度來進行鋪陳,幾乎把小說、散文、雜文、記事文的手法都融為一爐,一道又一道的異國風情菜,就這樣和盤端出。
  書的前半部,筆觸徜徉於記憶與現實之間,在曆史與文化的夾縫中吐苗長成的大米和土豆散發著芬芳,還有與心靈相通的美味湯汁,BBQ燒烤則彌漫著人類與大自然對話的喜悅。感恩節的體驗形同一次文化沐浴,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機會作者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摯愛。後半部具有私人寫作的風格,融融以一種聊家常的語氣,讓讀者與她的家庭生活實現零距離接觸,裏麵基本上都是她和家人真實生活的寫照,饒有趣味的是她與她先生之間的中美大戰,不乏親情愛情的場麵裏又彰顯著文化的距離,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被寫得充滿戲劇張力,最後也不知道是誰改變了誰,抑或誰也改變不了誰,隻是在中庸哲學裏力量取得了平衡,總之,飲食習慣成了真正的主謀和戰犯。在《“胃”所欲“謂”》裏,在人與自己身體的對話裏揉入黑色幽默式的調侃筆調,一個關乎健康的話題被隨手拈來,輕鬆述出。難怪融融自己說,這本書讀者可以一口氣讀完。
  BBQ在美國,是休閑和盛典的交匯,是曆史和現實的連接。從海灘到山頂,從家園到森林,BBQ與陽光對話,和星鬥取樂,在同學會上,在藝術節裏,在教堂的十字架前,在婚禮和生日的慶祝活動中。到處都是BBQ,BBQ!孩子們在燒烤爐旁追逐團戲,象蝴蝶一樣飛來飛去。男人女人個個紅光滿麵,有的氣定神閑地調理火候,有的手腳不停地布置餐桌,一邊幹活,一邊笑眯眯地聊家常。老人們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喜形於色,笑顏布滿皺紋間……
  這亦真亦幻,具有古典浪漫情調的溫馨畫麵,正是融融的內心深處一個充滿愛心的理想世界寫照,同時也是個充滿宗教情懷的多元化世界,它構築在不分種族,跨越國度,以美食為媒體,異文化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溝通、求同存異的基礎之上。融融的寫食主義的創作在這個世界獲取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謝謝融融,她給我們奉獻了一道美國的風情菜。事實上她奉獻給我們的,又何止是一道美國的風情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