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音樂故事]勃拉姆斯:22年孕育第一交響曲(zt)

(2009-12-11 04:47:22) 下一個

 


交響曲的發端與轉型
1854年2月的一個晴朗天,羅伯特·舒曼跳進了萊茵河,想最終結束自己的生命。其實嚴重的抑鬱症早就在他腦中種下了自殺的念頭,隨後他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幾天之後,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在他的筆記本上記下了他的音樂印象,這是一部嶄新交響曲的開端。
作為作曲家兼音樂撰稿人,舒曼曾經在一篇叫《新路》的文章中把勃拉姆斯描繪為貝多芬的繼承人。他在為這位將來的古典音樂傳人施洗。勃拉姆斯當年20歲,金發碧眼,矮個子。孩子氣的臉上已經留出了他成名後的長胡子。他不知道舒曼的這個評價日後會給他留下多麽沉重的包袱。他是在1853年9月的一天敲開舒曼的大門的,然後坐下來為這位後來的精神病人彈奏他個人的音樂作品。琴聲響起後舒曼拍了拍勃拉姆斯的肩膀說:“等等,我妻子應該來聽一聽。”就這樣,勃拉姆斯結識了當時很有名氣的鋼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並與這個家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克拉拉時年34歲。
就在勃拉姆斯踏進舒曼家門後5個月,舒曼就因自殺進了精神病院,他在那裏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兩年。對於舒曼來說他留給他弟子的時間太短了。他還沒有來得及教會勃拉姆斯如何成為古典音樂救世主的技巧。那時克拉拉剛剛生下她的第八個孩子,為了家計,她不得不經常外出演出,於是青年勃拉姆斯自願擔起了照看孩子們的工作,其中包括九歲的女兒朱莉。與此同時,勃拉姆斯自己的新交響曲的部分草稿也基本完成,他正計劃將它們歸納成完整的章節,然而嚴重的不自信讓勃拉姆斯隨後改變了主意,這些素材的頭兩個樂章被他編成了鋼琴協奏曲。而第三樂章的素材後來又被他用在了《德意誌安魂曲》上。繼而,勃拉姆斯又為這個新協奏曲譜寫了一個匈牙利風格的新樂章。這個協奏曲的創作費時近三年。1859年才在萊比錫首演,擔任鋼琴演奏的正是布拉姆斯本人。有趣的是這個由交響曲手稿改編而來的鋼琴協奏曲開初並不受人歡迎,直到十年後那個用第三樂章改編而成的《德意誌安魂曲》上演後才被公眾認可。 



再次放棄的交響曲計劃
早在舒曼去世後不久,勃拉姆斯就意識到他愛上了克拉拉,但他並不想這樣發展下去。雖然他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但他還是回到了故鄉漢堡,在一個女子合唱團中弄到了一份工作。不久他就愛上了合唱團裏的一位歌手,正如很多情緒多變的作曲家那樣,他為她譜寫了一部名為《新娘之歌》的合唱曲。然而當這份戀情結束後,他又悲憤地寫出了合唱曲《墳墓之歌》。那部被他改為鋼琴協奏曲的交響曲素材中出現過的戲劇性的鼓聲又被移植到了這部《墳墓之歌》當中。這時的勃拉姆斯又開始萌發創作交響曲的念頭,他向好友小提琴家約·阿希姆索要大尺寸的空白樂譜,並計劃將他為鍵盤樂器和弦樂器譜寫的部分室內樂並入到這部交響曲當中。但這一次顧慮重重的勃拉姆斯仍未走出多遠,他始終無法衝破貝多芬的光環,害怕失敗使他改變了主意,手稿中標注的“交響曲”被改成了“交響小夜曲”。我們現在看到的《D大調第一小夜曲》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完成的。當然這些練習給勃拉姆斯創作交響曲鋪墊了堅實的基礎。要知道那時勃拉姆斯才剛剛25歲。

友情支持下完成的第一樂章
對於李斯特和瓦格納的“新音樂”,勃拉姆斯並不喜歡,他更願意回到古典浪漫音樂之中。他的這一觀念當然無法取悅當時那些崇尚未來音樂的作曲家們,他們正等著舒曼預言的天才拿出他真正的音樂來。正是基於這樣的壓力,勃拉姆斯第三次鼓起勇氣提筆譜寫他的交響樂。不過這時他心中想到的卻不是貝多芬, 他希望從巴赫甚至更早一些的大師當中去尋找靈感。他要在古典當中發掘新的元素。他的這些努力被新音樂派們看成是愚蠢可笑的徒勞。但是克拉拉的支持使勃拉姆斯堅定了信心,他用一個夏季重新改寫了原來的手稿並完成了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同時完成的還有其他一係列室內樂的草稿。這種同時完成多部作品的習慣是勃拉姆斯的一大特征。他把這些作品通通寄給了克拉拉。事實上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勃拉姆斯真實意義上的第一交響樂的第一樂章。不過沒有現在我們熟悉的那個序曲並且結束部分也較現在粗躁得多。
另一個支持來自約·阿希姆,這位當時著名的小提琴大師得知這一消息後,急切地希望勃拉姆斯能夠盡快完成它,並希望能在當年10月就開始首演。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勃拉姆斯的這部交響曲最終誕生還得等上14年!一封從漢堡發來的郵件是勃拉姆斯又放下筆頭的原因,他想參加漢堡愛樂的指揮職位競爭。與第一交響樂一同放上壁爐架的還有他的一首F小調弦樂五重奏。那年勃拉姆斯29歲。

勃拉姆斯匆匆從維也納趕往漢堡,但是這次旅行未能使勃拉姆斯得到那份工作,這的確是個遺憾,因為指揮工作可以讓勃拉姆斯更多地獲得交響樂配器的現場經驗。這對於一個年輕的作曲家是十分重要的。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對勃拉姆斯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長期不和的父母離異了,母親不久又離開了人世。對母親的懷念使勃拉姆斯激發出靈感,他創作出了一部宏偉的合唱曲,這就是《德意誌安魂曲》。正如前麵提到的那樣,這部《德意誌安魂曲》的素材原本出自被挪下的交響曲中的第三樂章。這個時期的勃拉姆斯還把他創作的弦樂五重奏改編成了由兩部鋼琴彈奏的奏鳴曲。不過克拉拉發現勃拉姆斯的情緒低下,在他的作品中有太多的灰暗色調,於是她經常邀請勃拉姆斯去家裏吃飯,以化解他心中的鬱悶。勃拉姆斯那時34歲,他感到他的年齡成長快於他的事業進展,他總是隱隱約約感受到來自身後貝多芬那強勁的腳步聲,這種強大的心理壓力讓勃拉姆斯感到非常自卑,因為在這個年齡上貝多芬已經完成了他的第三交響曲。克拉拉暗示他應該結婚了,她似乎感到勃拉姆斯愛上了她的女兒朱莉。

歌曲手稿成為了最後樂章的素材
第二年克拉拉收到了勃拉姆斯從瑞士寄來的明信片,上麵附了一首潦草的歌曲手稿,它的曲調非常優美,其創作動機源自於勃拉姆斯在山穀中聽到的牧羊人的號角聲,這首歌曲的旋律後來被搬進了勃拉姆斯的C小調第一交響曲最後一個樂章當中,悠揚的圓號聲在閃閃發光的弦樂群伴奏下自由翱翔,最後發展成崇高壯麗的交響讚美歌。
1869年勃拉姆斯36歲,他聽到了朱莉將嫁給一個意大利伯爵的消息,這又是個巨大的打擊,灰心喪氣的勃拉姆斯痛苦不堪,其直接的結果是催生了他那部著名的《女低音、男聲合唱與樂隊的狂想曲》。勃拉姆斯發誓要將婚姻從他的生活中徹底摒棄掉。他搬到一處新公寓住下,殊不知這一住就是近三十年,一直至他生命的終點。事實上勃拉姆斯的確終生沒有婚娶。他在與克拉拉的家庭關係當中耗盡了他的愛情。現在他的生活簡單而固定,早早起床,與咖啡、工作和閑逛為伍,公寓中的重心就是那架鋼琴和角落裏的貝多芬半身像。如同他的偶像貝多芬,勃拉姆斯也習慣在地毯上踱步思考,再接著就是經久不息的琴聲,這就意味著他有了新的思路。隻要新的手稿寫下來,他就會將其他的草稿通通扔進字紙簍。之後又在紙簍內找回他那些早些時候丟掉的靈感。那個字紙簍是勃拉姆斯家中最有價值的器具。

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勃拉姆斯埋頭在他那間鬥室中不停地寫作,他的旋律從桌上流入字紙簍,又從字紙簍回到桌上。其中包括用海頓音樂主題改寫的雙鋼琴變奏曲,不過很快他又將其改為管弦樂曲。接著是弦樂四重奏,在這些弦樂四重奏當中很多是他二十年前的手稿,幾乎每完成一部四重奏就會有二十部草稿出現。然而第一交響曲始終是未見蹤影。

22年後終於了卻心願
1873年勃拉姆斯40歲,那時的維也納正遭受嚴重的經濟危機,但對勃拉姆斯來說卻是個收獲的季節,與《海頓主題變奏曲》同一時期問世的還有兩部弦樂四重奏。這時勃拉姆斯開始感到他可以提筆完成他的交響曲了,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勃拉姆斯盡管還創作出了很多其他作品,但第一交響曲的譜寫再也沒有停頓過。直到1876年,整個樂曲才算基本完成。那年夏天勃拉姆斯去波羅的海渡假,他計劃在那裏完成最後的結尾部分。時至8月底,這部耗時22年的C小調第一交響曲最終露出了水麵,而它的第一樂章早在十四年前就已完稿。
勃拉姆斯的這部交響曲呈現出非常強烈的情緒起伏,它代表了勃拉姆斯內心的情感衝突。開始部分持續的定音鼓很容易想起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而最後樂章的主體更像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的末尾主題,但它的確是勃拉姆斯式的表述,強勁之中透射出柔情。勃拉姆斯是在用貝多芬的音樂語言來表達他個人的感受。除此之外,在這部交響曲當中你可以聽到當年舒曼稱之為“克拉拉主題”的音樂、阿爾卑斯山牧羊人的號角以及輝煌壯麗的眾讚歌。毫無疑問,在這部交響曲當中記錄的是勃拉姆斯多年的經曆和發展變化,記錄了他一絲不苟的嚴謹風格,它是那些我們前麵提到的眾多作品的最終歸屬。

http://qkzz.net/magazine/1006-8589/2006/10/454720.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