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最有意義的文章

(2010-02-08 08:38:47) 下一個
最有意義的文章
頂禮三世諸佛
5位粉絲
1樓

二十世紀是人類曆史上一個有趣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人類一麵盡情地享受著自然科學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
核能、激光、電子技術,等等,一麵卻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觀念。其實這些觀念有大量嚴謹的科學根據,不過真正懂得它們的人太少,因此沒有被人們重視和接受。

下麵這則消息就說明了這種狀況:

〔中新網〕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報告過程中隻贏得了兩三次掌聲,全場幾乎沒有會心的笑——他的理論太玄奧,以至於大多數來自北大、清華的學子都說沒太聽懂。

據北京晨報報導,昨天下午,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排起數百米的長隊。門口有人私下兜售門票——最少500元一張。詢問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著一睹霍金風采。但兩個小時的公眾科普報告尚未結束,已有人提前退場——實在聽不懂。

霍金這次講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礎是當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弦論。真正懂得這個理論的人,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敬畏、驚訝和震撼感。本文嚐試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大致解說一下弦論的主要概念,以期讓讀者體會些敬畏和震撼,並一窺宇宙的奧秘。

我們從當代著名的哲學家施太格繆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當代哲學主流》[1]一書中寫的一段名言開始。他寫道: “未來世代的人們有一天會問:

二十世紀的失誤是什麽呢? 對這個問題他們會回答說:

在二十世紀, 一方麵唯物主義哲學(它把物質說成是唯一真正的實在)不僅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成為現行官方世界觀的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學中,譬如在所謂身心討論的範圍內, 也常常處於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麵, 恰恰是這個物質概念始終是使這個世紀的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這就是說, 一方麵以“唯物主義”為標記的哲學廣為流行, 而另一方麵“物質”究竟是什麽? 卻又說不清。 施太格繆勒正是在這裏看到了“二十世紀的失誤”[2]。

你可能會問, 究竟什麽是物質? 它為什麽是科學感到最困難、最難解決和最難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臘時代,原子論者就猜想, 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永恒的磚塊,萬物從它所出,最後又複歸於它,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世界過程絕對同—的起點和終點。物質作為普遍的、不變的東西,必然是絕對的實體和基質。實體者,“實實在在”的客體之謂也。物質及其性質必須獨立於人類的意識而存在,是客觀的實體。

後來,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繼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論的觀點,把物質歸結為具有某些絕對不變屬性的質點的集合。質點概念本來是對作整體運動的固體的一種抽象,但它在液體、氣體乃至熱現象中的應用也獲得了成功。對於所有這些能夠具有機械運動的物質形態,物理學稱之為實物。在當時的自然哲學中.又稱之為實體。把物質歸結為物體,進而把物質看成實體,這同質量在牛頓力學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關。牛頓之所以把質量定義為“物質多少”的量度,就是因為在任何機械運動過程中,乃至在化學反應中,質量始終如一。質量被理所當然地看成是物質本身所絕對固有的,被看成物質不滅或實體不變原理的具體表現。



2010-2-5 16:50 回複

頂禮三世諸佛
5位粉絲
2樓

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認為物質是絕對實體的唯物主義成了在二十世紀處於支配地位的哲學,正如前麵引用的施太格繆勒的名言所講的。

然而,二十世紀愛因斯坦發明的相對論開始揭示出了物質的實體觀的謬誤。首先,相對論證明質量與速度有關, 同一個物體, 相對於不同的參考係, 其質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個人在推一輛沒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車,隻要持續推它,速度就會越來越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質量也越來越大,起初像車上堆滿了木柴,然後好像是裝著鋼鐵,最後好像是裝著一個地球……當小板車達到光速時,整個宇宙好像都裝在了它上麵——它的質量達到無窮大。這時,無論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運動得再快一些。

當物體運動接近光速時,不斷地對物體施加能量,可物體速度的增加越來越難,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兒了呢?其實能量並沒有消失,而是轉化為了質量。愛因斯坦在說明物體的質量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時,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後科學家們發現了核裂變和鏈式反應,把部分質量變成巨大能量釋放出來。現在知道原子彈的人,都相信質量可以轉化成能量。

既然質量不再是不變的屬性,那種認為質量是物質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義。既然物質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能量並非“實體”,物質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實體。

與此同時,科學家對物質結構的認識也迅速深入發展。在本世紀30年代以前,經典物理學一直認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磚塊”。1932年,科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原子是由電子、中子和質子組成的。以後,科學家們把比原子核次一級的小粒子,如質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質微觀結構的第三個層次,統稱為基本粒子。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馬雷•蓋爾曼大膽地提出新理論:質子和中子並非是最基本的顆粒,它們是由一種更微小的東西——誇克構成的。為了尋找誇克,全世界優秀的物理學家奮鬥了20年,雖然一些實驗現象證實了誇克的存在,然而單個的誇克至今未找到,人們始終不識廬山真麵目。對此,粒子學家們的解釋是:誇克是極不穩定的、壽命極短的粒子,它隻能在束縛態內穩定存在,而不能單個存在。

不僅如此,迄今人們所知道的300多種基本粒子中,除少數壽命特別長的穩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電子和質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說,它們往往在誕生的瞬間就已夭折。例如,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有20餘種。其中,π±介子的壽命大致為2.6 ×10-8秒,即π±介子經過一億分之一秒就衰變成了其它粒子。通過電磁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共兩種,它們的壽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壽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壽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來,它們的壽命竟分別要短8~11個數量級。壽命最短的,則要算通過強相互作用衰變的“共振態粒子”(如Δ粒子、∑粒子等)。它們的夥伴特別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員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種。它們的壽命之短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以致於人們很難用確切的形容詞來描述它們的衰變過程;粒子物理學家即使利用最優的實驗手段也已無法直接測量它們,而隻能用間接的方法推算出它們的壽命。它們隻能生活一千萬億億分之一秒左右,即壽命大致是10-28秒。

為什麽絕大多數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們的物質世界就是建立在這些瞬息即逝的“磚塊”上?

在二十世紀的後期,物理學的一個前沿領域-弦論的發展又使我們對物質的看法更進了一步。
什麽是弦論呢?愛因斯坦在後半生中,一直在尋找統一場論,即一個能在單獨的包羅萬象的數學框架下描寫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論。他渴望以前人從未成功達到過的清晰來揭示宇宙活動的奧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動人美麗和優雅。愛因斯坦未能實現他的夢,因為當時人們還不知道自然界的許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後的半個世紀中,人們已構築起越來越完整的有關自然界的理論。如今,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相信他們終於發現了一個框架,有可能把這些知識縫合成一個無縫的整體--一個單一的理論,一個能描述一切現象的理論,這就是弦論。它正在實現當年愛因斯坦滿懷熱情追求的統一理論的理想。

2010-2-5 16:50 回複

頂禮三世諸佛
5位粉絲
3樓

弦論可以用來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 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等等, 看起來像粒子, 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 弦理論中的宇宙弦(我們把弦論中的弦稱作宇宙弦,以免與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動。每種振動模式都對應有特殊的共振頻率和波長。小提琴弦的一個共振頻率對應於一個音階,
而宇宙弦的不同頻率的振動對應於不同的質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 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等等, 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或振動激發態。每條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約為長度的基本單位,即普朗克長度(10-33厘米)。簡言之, 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 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 它們不斷在產生, 也不斷在湮滅。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 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 (參見〔3〕) !

有人會說,
把物質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響樂,不正是與物質的對立麵-意識有些相同了嗎?

是的。按照當前流行的觀點,意識是完全基於物質基礎(我們的腦)而存在,但意識不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實在,
因為沒有人在進行腦科手術時在顱骨內發現過任何有形的“意識”的存在。我們都知道貝多芬的交響樂,可以用一套樂器把它們演奏出來。但這套樂器本身並不是交響樂。意識是大腦演奏的交響樂。這個圖像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識和物質的統一,開辟了新途徑。

有人還可能說,無論宇宙弦多小,無論人們能否觀察到它們,宇宙弦總歸是客觀實在,它們是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因此物質世界也應該是客觀實在。此話不準確。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單元是宇宙弦的各種可能的振動態,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組成交響樂的單本單元是樂器上發出的每一個音符,而不是樂器自身一樣。

在弦論之前,物質的實在性體現在組成客觀世界的磚塊是上百種原子,這些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基本粒子組成。這些基本粒子都被當作是物質實體,都是組成物質世界的“超級磚塊”,因而可以把物質世界看作是物質實體。在弦論之中,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認為是組成客觀世界的磚塊的基本粒子,現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種“音符”。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物理學到此已進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會想,天啊!物質都不是客觀實在了,那麽世界上還有什麽東西是實在的嗎?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就是實在的。

我們根據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的進展, 可以用關係實在來取代絕對的物質實體, 即主張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質構成的實體,而是多種潛在因素緣起、顯現的結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為根據,是一係列潛在因素結合生成的。“現象、實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組本質上不可分離的關係結構中”〔4〕。

哲學家們在論述“關係實在”時使用的哲學詞匯對你可能生澀難懂,我們還是用例子來解說。
我們看見一束紅光, 這是一個事件, 是一個“果”。這個果是由多種因緣聚合而產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長值, 借用哲學家們熟悉的語言,這是“第一類性質”, 這類性質還有如物體的廣延性等, 是物體自身內在所固有, 它既不依賴於觀察者, 也不依賴它物,也就是說, 它是無對而自行確立的。我們把這些第一性質又稱為“因”。其次, 我們還需要具備一些其它條作, 如眼睛正好睜開, 沒有色盲, 往正確方向看, 以及眼與光源之間無障礙物,等等。我們把這些條件稱為“關係參量”,又稱為“緣”。這些因緣聚合產生了紅光這個果。“紅色”這類顏色性質是“第二類性質”, 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賴於觀察者。“關係實在論”就是說,關係參量是不可消除的,沒有它們, 就不會有“看見紅光”這個果,因而是實在的。

再舉一個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顆蘋果樹, 首先要有一粒蘋果的種子, 這是“因”。但是單靠這粒種子也不會長成一顆蘋果樹,比如把種子放在倉庫裏,無論放多久也不會長出樹來,所以單有因是結不出果的。一定要將種子放在土壤中,
並且要有適當的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的配合, 種子才會發芽長大, 最後長成一顆蘋果樹,結出蘋果來。這裏的土壤、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 就是“緣”。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適當的“緣”,在因緣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來。 緣是許多的配合條件。 緣有好緣,也有不好的(“惡”)緣。因此即使是同樣的種子,結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 把種子放進貧瘠的泥土裏,或者施肥不夠,蘋果樹必然長得不大, 結出的蘋果也不會好吃。 假如把種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 加上細心照料, 結出的果實就會香甜好吃。由此可見, 同樣的因遇到不同的緣,結出的果便會很不相同。同時,由於緣是由很多條件配合而成的, 所以緣會不停地變化著。既然緣會影響果,而緣又在那麽多條件配合下產生作用, 假如某個條件改變了, 甚至消失了, 那麽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蘋果的例子中, 如果天旱缺水, 蘋果樹便會因之枯萎。所以當因緣散盡之時,果就會滅。換句話說:“因緣和合而生, 因緣散盡而滅。” (未完)

有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 以上這些關於蘋果的文字,是轉述潘宗光《佛教與人生》〔5〕一書有關緣起法內容。所謂“關係”者,“緣”也,“關係實在論”其實與佛學緣起說的基本思想一致。

總之,在二十一世紀開始的時候,以弦論為代表的物理學真正步入緣起性空的禪境了。回頭再看一下本文起頭的那則消息,不難明白為何人們難以聽懂霍金的那麽生動的報告,原因就是:


2010-2-5 16:52 回複

頂禮三世諸佛
5位粉絲
4樓

物質是實體的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太執著了!

佛學認為物質世界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藏識海(又名如來海)是宇宙的本體。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風緣引起的海上波濤,換言之,物質世界就是風緣吹奏宇宙本體產生的交響樂。

《入楞伽經》雲:“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流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這句偈語說:譬如一個大海,風平浪靜,澄然湛寂,當陣陣烈風吹來時,使平靜的大海,生起重重無盡的浪波,從此便如萬壑怒號,天地晦冥,再沒有停息澄清的時候了。宇宙的本體-藏識海(如來藏)本是澄然湛寂,隨緣常住而不變的。因內外境風的吹蕩,便使寂然清淨的本體,隨變為浪潮起伏,跟著生起前麵七識的種種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擊,奔騰澎湃,便轉生一切境界,而無有止境了。如經文所說:“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轉引自〔6〕)。這句偈語說:須知世間種種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礦物,林中的植物,與天上的日月光華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來藏識一體的變相。這些物體和藏識,在本質上並非相異,可是當它們形成為萬物之後,卻不能說與心識的作用是無異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轉變成為波浪,波浪的形式與作用,和整個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還是由海水所轉變而來的。由物的方麵來說,萬類的分齊差別(分化和歸類)也都是從此一體所化生。由心的方麵來說,七種識的分別作用,也都是由如來藏識所轉生。又因心與物的和合,發生世間種種事情,於是本來澄清的識海,便永無寧日了。(按:青赤等種種物色,是指眼根色塵的對象。珂佩是指耳根聲塵的對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塵的對象。淡味眾華果,是指舌根味塵的對象。日月與光明,是指身根觸塵的對象。)

這裏海水與波浪的關係,正是弦與音樂的關係。它們也正是物質世界與宇宙本體的關係。

當我弄懂了這個道理的時候,心裏充滿了敬畏和震撼。讀到這裏,你可能感到:“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來源: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
http://www.wbf.net.cn/wbf/kxjkfj/11438.htm
--------------------------------


當今科學界的一些重大發現,如世界上己發現幾百例先天沒有大腦而智力又超於常人的人,這是打破唯物論“精神是大腦的機能”觀的鐵證!!!

另外,當今世界腦科學權威、諾貝爾獎獲得者艾克爾斯教授,經長期研究得出:大腦與精神分屬於兩個不同係統,在精神思維時,大腦隻不過是充當工具。這是當代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破除大腦機能觀的又一鐵證!!!


佛教其實既不是唯物論,也不是唯心論,也不是心物二元論,而是心物不二、一體圓融的緣起論。物因心有,心因物現,一體兩麵,不可分割。

佛教認為,不論物質還是意識,都是緣起性空,永遠不存在常一獨存、永恒不變的實體。


2010-2-5 16:53 回複

頂禮三世諸佛
5位粉絲
5樓



甚致恩格斯在《自然辨證法》裏也說:物質運動不僅是粗糙的機械運動,單純的位移變動,而且還有光、電、磁的應力,化學的化合和分解,生命,並且最後是意識。

列寧在《唯物主義與批判經驗主義》一書中的物質觀也與恩格斯一樣。遺憾的是他們由於時代的局限,未能形成新的概念。

又有人問:佛教說“三界唯識”,不就是說山河大地是眾生心識變現的嗎?這不就是唯心論嗎?並且,為什麽眾生心識不同而眾人眼中的星球國界乃至山川河流卻是一致的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澄清一個概念:從中觀的見地上看,唯識的“識”與唯心論的“心”不是一回事,哲學上的唯心論將“心”實體化,將它當成一成不變,獨立絕對的存在。而唯識的“識”不是實體,而是功能,不是名詞,而是動詞。這個識是無我的,它同物質的色法一樣,都受緣起的因果律所支配。

山河大地等物是我們眾生的共業所感招,能夠一起生到這個世界的眾生出生後又在一種共同的文化背景下熏陶成長,形成相似的認識,眾生妄見從同之份量必不能超過最低限度,否則便不入此界。好比考進同一學校的學生,都要達到一定的分數線。唯有佛菩薩於十方世界隨類應化,此乃大悲願力所致,而非業力牽引。所以,眾人眼中的世界絕大部分是一致的。

同一境在不同的根識中現不同的相,這是悟入唯識的重要方便。如同一江河之水,在人看來是水,在餓鬼看來是膿血,在地獄眾生看來是火,在天人看來是甘露,而對於佛則是圓滿佛性的流露。另外,以肉眼看來是液體,以天眼看來是微塵(科學上叫基本粒子)的聚合,以慧眼看來則空無所有。生活在同一世界的眾生既有共業也有別業,由於眾生別業各不相同,因此即使是同一世界的眾生,其境界也有差別。好比考進同一個大學的學生成績有高低,這就是別業。如色盲者不能分別色彩,耳聾者聽不到聲音,我們以為人糞臭穢不堪,而豬狗卻以為美餐,有的人能見到常人不能見的事物,甚致有人通過修煉更能顯示種種神通奇跡。

索達吉堪布在《佛教科學論》中說: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外境,甚至於並沒有外境這一客觀事物,一切全都是心識的變現。這心識有多層意義,在世俗上共有八種,一般意義上的哲學與科學僅理解到前六種,而對最超乎於六識之上,同時也是最深奧的勝義智慧更是未有涉及。從這也可見到在哲學上把佛教描述成唯心(前六識)主義的觀點是在盲人摸象了。

“我們單位一位科技人員研製了一種類似於心電儀的儀器......靈敏度比一般的心電儀高上千倍,可測量人體極微弱的生物電流......一天在實驗室裏,在場約七八位科技人員,記得還有四川大學的幾位教授,我們的工作是要對該儀器進行測試鑒定,以便向鑒定會提出測試報告。記得當時川大一位林教授把兩根探針接觸到手臂上。開機後,記錄紙條向外走動,記錄筆在紙條中心線上畫出一條微弱的、有規律的振蕩曲線。我站在林教授背後,想開個玩笑,這樣心中一動——奇跡出現了,記錄筆被彈出紙條之外。滿座驚呼......我告訴大家,是我開了個玩笑。於是大家要求重複一次。重複開始,當我心中一動,記錄筆又彈出紙條外麵去了。而我站在林教授背後,和他保持著一定距離,而且這一次是大家聚精會神、瞪眼看著的......”——摘自智行(核物理專家,後皈依佛教)《佛法與科學》


2010-2-5 16:53 回複

頂禮三世諸佛
5位粉絲
6樓

很多催眠師都做過“人橋”一類的實驗,還有人在深度催眠中,催眠師告訴他從麵前的樓梯走上去(其實沒有樓梯),結果他竟然在空中一步步越上越高。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被催眠者的深層意識相信麵前有樓梯,對他來說,確實有樓梯。這與我們認為沒有樓梯並不矛盾,因為“萬法唯心”。所以,他執著於實有樓梯,不是真理,而我們執著於沒有樓梯,也不是真理。密勒日巴尊者有一次問一位持邪見者:“麵前的山是有還是空?”回答說:“是有”。尊者踴身飛起,自在穿越而過。又問“虛空是有是空?”,回答說“是空”,尊者再次騰起,在空中跏趺而坐。

為什麽這些我們做不到呢?因為我們的心被五欲六塵所蒙蔽,我們試圖說服自己山是空的,但潛意識、深層意識不認同,我們的心靈不是統一的,而是支離破碎的。

一切的力量中,心性的力量是最大的,世間萬有都是我們的心性所造出來的,所謂“三界唯識,萬法唯心”。而科學家研究了各種能量,卻對此視而不見。


斯坦福大學作過這個實驗:拿鼻管擱在鼻子上讓你喘氣,再把鼻管置於雪地十分鍾,若冰雪顏色不變,說明你心平氣和;若冰雪變白,說明你很內疚;如果冰雪變紫,說明你很生氣。把紫色的冰雪抽出1--2毫升給小老鼠打上,1--2分鍾後小老鼠就死了。

日本波動研究所 江本勝先生發表的水結晶實驗報告揭示:人的情感意念(包括帶有情感意念信息的文字和音樂)能使水結晶起變化,愛和感謝等善的情感使水的結晶非常美麗,而憎恨和敵視等惡的情感使水的結晶變得特別醜陋。他們還發現,善的情感能淨化汙水、減輕食物的腐壞、促進植物生長。

實驗說明,人的情感和意念不僅作用於自身能量轉換,同時也能作用於自身以外物質的能量轉換,同時還說明,非有情物質也有接受信息、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的功能。這也可以為我們理解佛法的“三界唯識”、“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提供一種思路。(以上摘自仁香《從佛法與現代科學的對應中---探本體明自性》)

所謂物質,是因作用而存在,人們沒有能力把握所有事件及其聯係,就分離出一部分進行概括,用物質概念來把刹那刹那的心念活動連貫起來。抽掉粒子和波的實有性之後,量子力學已不再是物理學了,因為其中已無物可言。(摘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楊新宇《量子力學與唯了別學》)

美國德克薩斯州州立大學的量子力學專家威勒博士,在實驗觀察中證實:“隻有受到觀察,才有存在,若無觀察,就無物存在!”這就是量子力學裏的“觀察者促變律”。

著名物理學家菲列茲倫敦說:“馮紐曼的精微量子學說顯示出物質上的實體隻不過是人類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實體是思想意念。”

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一次聽到二人關於“是風動還是帆動”的爭論時,說:是你們的心在動。這深層地說明了心和物相對而存在,是覺者證得實相後的示說。對照當今尖端科學的研究成果,我們不能不對佛法不可思議的智慧表示驚歎。更何況科學理論好比對著地圖指指點點,而佛法則是親至實地,是實證,科學家的研究並不能消除自己和他人的煩惱,不能解決輪回的痛苦。另外,釋迦牟尼佛有一次抓起一把土,對弟子說:我所說的法如同手上土,我未說的法如同大地土。因此,佛的智慧遠遠不是凡夫的心誌所能思議的。


2010-2-5 16:53 回複

頂禮三世諸佛
5位粉絲
7樓


量子力學表明:實驗中觀察者的意圖起著重大的作用。一個量子力學係統在某個特定狀態被觀察得越頻繁,該係統就越可能保持原來狀態。表明人的心念與無生命物體存在著微妙的互動溝通。在醫學上,一個患者如果樂觀豁達,他的病就容易好,這已是人們的共識。而有的人做了腫瘤切除手術,但始終懷疑還在,結果腫瘤真的會回到身體來。

在量子力學中,觀測者的主觀行為或稱精神因素,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作用之一,觀測者所能測到的數據,已非幹擾前的本來狀態。這就是“測不準定律”。當你要“確定”一電子的位置時,這一確定,就給了這個電子極嚴重的影響,它的動量立刻變到無窮大,它再也不是原來電子的行為了。而當你要“確定”它的動量,則它的位置又無法確定,至多隻能確定它在某點出現的概率而已。


佛教中教我們“破執”(小乘破我執,大乘破我執和法執),隻要你一有“認定”,即是心中有相,而不是事物的實相。《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其實,在宏觀上同樣存在著“測不準定律”。如中醫把人作為天人合一的整體,就不可能同時從細胞、分子的角度進行觀察,而西醫則與之相反。當我們欣賞一幅畫時,就不可能同時觀察它的顏料顆粒。當我們長時間地注視著一個熟悉的字,就可能認不出它來。當我們長時間地注視著一位熟人,會覺得他越來越陌生。應該知道,越來越陌生固然不是真理,於我很熟悉也不是真理,這種“熟悉”隻是一種表象。

那怎樣才是真理呢?——隻有放棄這種執取。
有人問,不執取怎麽知道?南泉普願禪師說:“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一種昏昧的狀態)。”《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我們起了念頭而失觀照,因蔓不斷,隨波逐流,就是妄想,就是“有所住”;若是一種無念頭也無觀照的昏昧無知的狀態,就是“死其心”,就是“頑空”,就是無記。很多動物都會冬眠,心裏沒有雜念,而且時間長達幾個月甚至更長,但它們並不能由此獲得證悟解脫。所以,這兩者都非“道”,而是輪回。隻有不管有念無念均不失慧照,而無慧照之想,這才是“道”,所謂“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


2010-2-5 16:53 回複

頂禮三世諸佛
5位粉絲
8樓

大海上或者風平浪靜,或者怒浪濤天,但不論怎樣浪也是水,並不因為外表的威猛宏壯而失去水的自性。眾生的心性也是如此,平靜心的自性和嗔恨心的自性並沒有差別,隻是因緣上顯現不同而已。輪回與涅盤本來清淨,但眾生因為無明妄執,所以才會產生愛憎之心,積造各種業力。

不但對於熟字熟人會有這種情況,就是對於凡夫最執著的“我”,也是這樣。“我”究竟是誰?這個身體是我嗎?身體新陳代謝,刹那不息;精神是我嗎?兒時幼稚,長大後成熟,昨日愚昧,今天聰明。那麽豈不有無數個“我”?

禪宗有一種“參話頭”的方法,是教行人把“我是誰”一類的疑情擱在心頭,既不思考,也不忘失,從月繼年,直至疑情越來越重,乃至如梗在喉,昏天黑地,最後突遇某種契機而頓然覺悟。這時就明白原來這個“我”隻不過是一種妄計,原本空無所有,就會趣入一種無我無人、無取舍分別的大光明境界。這時就明白,正是因為這個虛妄的“我”,才陷於無始輪回中枉受無量痛苦。有禪師參究一生,最後“桶底脫落”時大喟:“尼姑原是女人作”。而這個事實好象我們早就“知道”了。所以越是“簡單”的事情其實越是幽微、深奧。
古今來佛門中人所顯示的很多奇跡和神通,是佛法的另一個有力佐證。如西藏的很多修行人圓寂後身體縮小,虹化而去,有的縮小不到一尺高,有的僅僅隻留下頭發和指甲,或者什麽都不留,甚致有的穿著袈裟直接飛空而去,有的逝後肉身不壞,甚至頭發、指甲照常生長,有的火化後舍利無數,有的頭骨或身骨上出現佛像,以及梵文或藏文字母,有的心髒舌頭不壞,而且敲起來作金屬響。有的修行人圓寂前留下轉世預言信,如大寶法王,2500多年前佛經預言他將在我們這個世界轉世化度眾生共21世,第17世大寶法王是1985年出生的。每一世大寶法王圓寂前都留下清楚的轉世預言信,將下世的詳細資料,如年月、村莊、父母名字、出生瑞相等清楚地寫出來。(一些流通處可請到大寶法王的記錄片)。這些現象被科學界稱為不解之謎,其實在佛教內是很平常的,索達吉堪布所著《密宗虹身成就略記》中記載了一些。

這些現象在漢地同樣相當多,在《高僧傳》、《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近代往生隨聞錄》、《現代往生見聞錄》等書籍中都有大量記載。

2001年元月圓寂的湖北荊州章華寺的常杞法師肉身,還有《華聲報》等報紙報道的1992年8月圓寂的明淨法師肉身(這是九華山有文字記載的第十四尊僧人肉身)。在此之前,九華山還發現比丘尼釋仁義、大興和尚和慈明和尚的不壞肉身。另外1996圓寂的鎮江金山寺滌華禪師,逝後一個多月,身體柔軟如生。生前本打算留下肉身,後因各種原因被火化,火化後出現各種不可思議的瑞相。尤為奇特的是,一塊骨片上有個凸起的陽文“泰”字,字跡端正,精致無比。限於篇幅,隻舉數例。

關於舍利,隻舉兩例: 1986年2月13日示寂的廣欽老和尚,火化後,撿得較大的舍利子100餘顆,較小的舍利被在家弟子撿拾一空。一位遲來者在火化爐前跪求一夜,天明時在膝頭上撿到一顆不小的舍利子。有人在家供奉老和尚的一撮骨灰,結果一次又一次發現舍利子。有一位老太太年老眼花,無法在骨灰中尋覓舍利,跪求老師父慈悲,磕了三次頭,連得三顆。還有一個姓張的老翁,因舍利被人撿空,哭著到火化爐前抓起兩把爐灰,用手帕包起,回去後,將爐灰置於漆盤中,出現三十餘顆晶瑩透徹的舍利子。

另《成都商報》1997年5月30日報道:“近日,焦作市馬村區石佛寺前任住持竹齋法師火化後留下28顆奇異的舍利......有的如玉米,有的如黃豆,其色有黃、白、黃白三種。這些舍利,每顆中央都有一個圓孔,但沒有透,最令人費解的是,這28顆舍利上都有明顯向外凸出的數字編號,如01、12、28等號碼,排列不一。”

舍利不光隻高僧火化後才有,有的在刻經板時,有的在繡佛像時,有的在念經時也會出現,甚至有的高僧衣襖也能燒出舍利,位於四川色達縣的喇榮五明佛學院,每年的法會期間,都有舍利從天而降。而且舍利有時會增長、增多,會改變顏色,甚至如果沒有信心,還會不翼而飛。另外,如果舍利變汙,可能行者戒行有損,宜急檢討。

可笑一些人在毫無了解的情況下,自欺欺人,硬說舍利是僧人食素引起的鈣化物。

另外,神通與修行有什麽關係呢?神通隻不過是修行的“副產品”而己。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性,求的是解脫,雖然很多修行人有不可思議的神通,但如果執著於神通是非常危險的,往往解脫沒有希望,入魔卻有份。

神通再大,也敵不過業力,改變不了因果。如佛祖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最終卻是被人打死的。曆史上的高僧大德雖大多具有神通,但一般均不以神通弘法,而是以道德和智慧弘法。

從前,仰山和尚一次與一羅漢同行。到河邊,和尚停下來等船,羅漢則從水麵上走過去,和尚於是嗬斥他。羅漢非常慚愧,在河對麵向和尚伏身禮拜。


2010-2-5 16:54 回複

頂禮三世諸佛
5位粉絲
9樓

兩千數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就在《入胎經》、《修行道地經》等經典中,詳細地說明了人在母胎每隔七天的發育過程,而科學隻是在數十年前才用超音波觀察到;佛又說一杯水中有八萬四千蟲(微生物),還說人身是大蟲巢,大言之有八十種蟲(詳見《治禪病秘要經》及《正法念處經》),不但說出了各種蟲的名字,而且還描述了它們的動作形態。這些在顯微鏡發明以前,很多人也以為是想當然。西方科學連中醫流傳幾千年的經絡穴位、子午流注學說也隻在幾十年前才用儀器證實,而佛法密宗講的從五氣、七萬二千脈、七脈輪、菩提明點到寂靜忿怒壇城、文武本尊與身心一體的理論體係,對於西方科學來說,則更無異於天方夜談。

佛說世間萬有一切無常,物理有成住壞空,心理有生住異滅,生理上有生老病死,組成我們身體的微塵也在刹那變遷,在彈指間,有無量生滅。一位美國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名為氣泡室的儀器,並且測出次原子微粒一秒之內生滅了1022次,這也證實了佛說不虛。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人類數學還非常原始,而佛經裏(八十卷本《華嚴經》卷六十五)就講了冪,講了無限次冪,講了大數,並為大數定名。這在《國際數學通史》上寫得清清楚楚。

現代科學家尤智表考察佛教理論,發現佛法有一部分可以用科學來解釋,而更多非六識所能分別而必須以勝義智慧(般若)來觀照的部分則超過科學的領域。科學研究的對象,僅為佛學所說“五位百法”中的“色法”和“不相應行法”中的時、方、數、次第、勢速5種,而且其色法也僅限於佛學所分11種色法中的7種。方、時、數、次第、勢速是列在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裏麵的。所謂心不相應行法,就是不單獨與心法相成,必須等到心色相對而後形成。我們對事物起了一念,在心物相對的時候,就有時(時間)、方(空間)、勢速(速度)隨著起來。有時、方、就有勢速,勢速與物和合而成力(Force,F=Ma=M*dv/dt),力與空間和合就有能(Energy,E=Mgh=Fh),有能就有物質。物質和心念相對又造成新物質。總之,佛法不僅把能和質通譜成為一家,而且也使心物融通為一體。

(摘自索達吉堪布《佛教科學論》) 科學上的許多理論和學說都是帶有很大的局限性......達爾文於十九世紀末提出了生物進化論,他主要根據不同物種間解剖學特征如前肢骨節的比較,假設“一個物種是從與其前肢骨節相近的另一物種進化而來”,並且物種遵循“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競爭原則,不斷地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發展演化……近代由於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又根據不同物種中,具同一功能的基因其結構相近程度,提出了新的分子進化理論,否定了達爾文根據生物之間不同的解剖學特征所歸納出的物種進化順序(即使沒有分子生物學的否定,進化論還是有漏洞,其中一個致命的漏洞是,它隻是根據幸存者來定義適應能力,而沒有獨立的標準作為預言的基礎……控製生物演化全部過程的是機遇,如災變等,而非從劣等種族向優等種族的漫長長征——編者摘自華裔科學家許靖華《達爾文的錯誤》)。但這種新的進化理論同樣是不究竟的,它也僅僅觸及生命的表層現象,而沒有深入到生命最深層的本質,所以同樣會被以後的理論所推翻。


2010-2-5 16:54 回複

頂禮三世諸佛
5位粉絲
10樓

曆史以來無數的學者,包括很多科學界、哲學界、文學界、藝術界和政治家都向往、皈依佛教,這也從一個側麵證實了佛教強大的吸引力。尤其是近一百多年來科學研究的發展為佛法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注腳,並且,這種契合點將會越來越多。

索達吉堪布說,佛法對心性、宇宙的揭示,對無方微塵、無分刹那的描述,以至最終揭示出的萬法為空,這些理論科學界苦心鑽研多年才能觸及其一點皮毛。從浩淼宇宙、微粒誇克、生命基因,到千纏萬結的社會網絡、千奇百怪的人生況味,一切都可以在佛法的觀照下豁然開朗。

章太炎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貴的。”還說佛法“與其稱為宗教,不如稱為哲學的實證者。”

梁啟超說:“佛教為最崇貴圓滿之宗教,其大乘教理尤為人類最高文化之產物。”

魯迅曾對許壽裳說:“釋迦牟尼真是大哲,他把我們平常對於人生難以解決的問題,早給我們啟示了,真是大哲”。

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思想領袖陳獨秀先生,1920年在上海組織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被選為總書記,他也說:“佛法之廣大精深,餘所素信不疑者也。”

沈家禎博士說:“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阿諾德爵士則說:“我說過,我還要說,我還要一遍又一遍地說,佛教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一條緊密的智力紐帶。”

愛因斯坦也感歎:“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還說:“佛教是一切科學的源動力”。他在自傳中還談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是的話,他願成為一名佛教徒。

英國的鮑羅登博士也說:“佛教為今日人類之救星!現今研究佛教學者漸多,隻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雖科學、哲學有長足進步,然其發明之最如理處也要和佛法相通,況佛法有其最深奧、廣大處,最真實適用處,決非現世一切學術宗教所可企及。”

康橋大學的名教授白賴恩•約瑟芬博士,曾獲得包括諾貝爾獎在內的許多著名科學獎,就是一位認真研習佛經論典和修持禪觀的科學家,他每天都坐禪以求進入客觀的內明狀況。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說:“佛教是曆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視善良和慈悲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本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1950年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讚成的是佛教。”

英國哲學家柏克森研究唯物哲學,他於1956年寫的專著連續印了十七版,均銷售一空,並翻譯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國文字。後來他旅遊至印度,在靈鷲山見到了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迦葉尊者帶他到寂靜處,給他傳授了整整一年的佛法,還把他剃度出了家。一年後他回到倫敦,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眾多專家、學者邀請他作了一次演講,演講時,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紹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論著中唯物哲學的錯誤之處,並作了懺悔,還一一回答了大家關於佛法與哲學等方麵的各類問題。當時就有九十六位博士在他麵前皈依了佛法,其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學博士甄克費勒、化學博士羅斯哈德,天文學博士哀潑思等等。

2003年,世界著名科學家英國的霍金向全世界宣布放棄對宇宙終極真理的研究。對此,他引用了英國的一位著名文學家的話說道:“宇宙比我想象的不可思議還要不可思議。”文學家用感性的形象思維的語言如是說,而霍金則以科學家理性的邏輯思維的語言如是說。從感性到理性,這絕不是一種偶然的巧合。

國際上最具權威的百科全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指出:佛法的可信,是因為從佛陀時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親身的修行體驗,證明著佛經的正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