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地藏經講義 第十五卷

(2009-05-28 10:34:37) 下一個
地藏經講義 第十五卷

  淨空老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卷中‘地獄名號品第五’,請看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白地藏菩薩言。仁者,願為天龍四眾,及未來現在一切眾生,說娑婆世界,及閻浮提,罪苦眾生,所受報處,地獄名號,及惡報等事。使未來世末法眾生,知是果報。】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是普賢請說,前麵介紹過‘業緣、業感’這兩品之後,對於世間一切眾生造作惡業,所感的苦報我們明了一些了。經文到這個地方,普 賢菩薩大慈大悲代我們請法,請求地藏菩薩將這些罪報之事,給我們說一個大概。不但我們希望明了,就是娑婆世界六道的眾生,包括諸天八部鬼神在內。因為這些 眾生雖然現前享受的是福報—天人福報,可是天福享盡之後又怎麽辦。每一個眾生或者說每一個人,生命不是這一個階段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明了的。我們有過去 世,過去無始,我們還有未來世,未來無終,無始無終這個歲月是沒有法子計算的。我們今天說天文數字,天文數字跟無始無終相比較也是天淵之別,無量劫以來累 積的罪業也就無量無邊了。這一個階段的果報,是我們無量劫所造的行業,哪一種業遇到緣它起現行,是這麽一回事情。
   不學佛的人對這些事實真相,他不了解、不明白,佛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佛所說的靠得住嗎?佛所說的是真的嗎?佛法的教學最殊勝之處、最高明之處,佛教我們 去證實,他告訴我們這樁事情,叫我們自己去證明,那這就不是假的。佛並不是說,我說是真的就是真的,佛不如是說法。佛說了之後,你自己可以證實。用什麽方 法來證實?這佛可以教你,佛可以教給你方法,你自己去求證。六道是真的,十法界是真的,一真法界也是真的,你都可以證實。不要說這一生所造的罪業,過去生 生世世造的罪業,所以天福享盡的時候,由於過去生中累積的罪業,哪有不墮落的道理?在十法界裏麵的感應,畢竟是惡的感應多,也就是惡緣多,善緣少。如果你 不相信這個話,這倒不難證實,你仔細思惟思惟、度量度量,在我們現前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我們遭遇的一切人、事、物,這都是緣,這緣裏麵是善緣多、還是惡緣 多?外麵外緣引起我們內心的念頭,我們六根接觸外麵六塵境界,我們起心動念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你冷靜一思惟,你就明白了。如果從早到晚,我們惡念多過 善念,你來生到哪裏去?那不就到三惡道去了嗎?哪裏要問人?不必要問人,不必要問佛菩薩,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我們能夠保持著,從早到晚善念多過惡念,我們才有把握不墮三惡道。這個把握不是十分的,為什麽?臨終時候你還能不能把握得住?平常有把握了,臨終時 把握不住,那還是要墮落。可見這一樁事情真的是很難,不是容易事情。但是在平常一定要鍛煉,為什麽?平常鍛煉,臨終有把握的成分比較多,平常不肯鍛煉,臨 終有把握的成分少,這個道理要懂。古德有比喻,所謂‘練兵千日,用在一朝’,平常要訓練,最後能不能打勝仗,還不一定?但是決定要鍛煉,打仗的時候才有勝 算的可能。如果平時不操練,臨陣的時候一定是一敗塗地。平常鍛煉,我們在講席裏麵講得很多;尤其在最近,我們生活的大環境這個地球,地球是我們現在生活的 大環境,災變異常,天災人禍非常頻繁,次數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聽到各地方的報導,確實令人身心都不安,生活在恐怖之中。今天大家要問,我 們到哪裏去避難?這個世界上沒有一處是安全的,你到哪裏去?到哪裏都一樣。這是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往生的前一天、還是前兩天說的,跟學生們說,災難來了, 佛菩薩神仙都救不了,唯一一條生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他臨終的遺言,勸導我們學生,沒路可走,沒有地方可以逃避。
   災難怎麽形成的?眾生共業所感,不知道覺悟,佛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沒有人相信,沒有人願意接受,認為佛所說的是迷信。現在人大家相信科學,相信科學的 依據,萬一科學一句講錯了怎麽辦?受害就不淺了。我們知道,佛的智慧是從禪定當中生起的,這不是假的。佛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智慧、都有這個能力, 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佛所講的目的是叫我們證得。佛見到了,你也有能力見到,佛明白,你也有能力明白,你今天為什麽不明白?為什麽見不到?佛說 了,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隻要把妄想、分別、執著舍掉了,舍得幹幹淨淨,虛空法界這真實麵目你就一目了然,還要聽別人說嗎?到那個時候你所見到的、 你所接觸到的,跟諸佛如來所說的沒有兩樣。所以佛的言語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語者,事實是什麽樣子那就怎麽說法,絕不添枝添葉,也不會說得減少一 些,所說的完全跟事實真相相符,這叫如語;沒有妄語、沒有誑語,句句話都是真實話、老實話。
   所以諸天也要聽,天人福報雖然大,也要想到福享盡了怎麽辦?他要明白這個道理,他可以繼續不斷的修福,使他的福報能夠綿延,不至於褔享盡的時候墮落。但 是我們曉得,這是佛在經上講,天褔享盡墮落的人多,天人能夠繼續修福不墮落的少數,實在講跟我們人間一樣。人間有真正相信佛法的,善根深厚,有智慧,他雖 然享人天褔報,還不斷的修褔惜褔,所以他的褔報能享許多代,生生世世享褔。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布施供養的褔報。譬如佛在經上說,有人布施供養辟支佛一缽 飯,他所得的褔,九十億劫不受貧窮的果報。供養一缽飯是很小的事情,怎麽會得這麽大的褔報?得褔大小在供養的心量。如果他供養這個時候,是清淨心、平等 心、真誠心,褔報就大了,沒有界限了。可是諸位要記住,九十億劫跟無量劫相比是個很小的數字,九十億劫以後又怎麽辦?有沒有想到?這就是說明,財布施不如 法布施,法布施的褔報跟財布施又不能相比,這是《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裏麵講得很清楚,法布施得褔真的是無量無邊。因此佛經不能不讀,佛所講的道理,不 能不深入的去探討,它對我們幫助太大太大了。所以天人也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何況我們?
   普賢菩薩說得很好,“及未來現在一切眾生”,‘現在’,當時參加法會的,聽佛、聽地藏菩薩說法的這些人;‘未來’就包括我們在內了。普賢菩薩為我們啟 請,我們在此地聽聽地藏菩薩的報告,為我們說出。“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娑婆世界”是大千世界,閻浮提是我們這個地球,這是我們最關心的處所。 “罪苦眾生”,看看我們今天世間五十多億人口,是不是生活在罪苦之中?我們造作的是罪,受的是苦。無論世間貧富貴賤,哪一個生活不苦?各有各的苦處。現在 造作罪業所受的,佛家講叫花報,花報之後還有果報,果報在來生;你死了之後,他感受的是果報,果報比花報嚴重太多太多了。這個地方講果報,“所受報處,地 獄名號”,這是我們很想知道的。
  普賢菩薩的 啟請是依真實智慧,大慈大悲,要沒有智慧,沒有大慈悲心,這個問題提不出來。啟請說法它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眾生聽了之後能夠了達,地獄裏麵真實的狀況全是 自心變現的,跟諸佛如來一真法界依正莊嚴,同樣是一念所生的。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一念’,一念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刹那際,你們同學所問的生相無 明,生相無明就是一念、就是刹那際。現相在一念發生了,發生之後它念念相續,相續時間之長短總在業力。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才懂得懺悔的力量不可思 議,即使造作極重的罪業,懺悔的一念是把念頭改過來。諸位要曉得,所有的念頭都是妄念,把妄念改成正念。什麽叫正念?與性德相應的是正念,與性德不相應的 是妄念、邪念。念是非人我、念貪嗔癡慢,這邪念;念諸佛菩薩那是正念,正是佛在經上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最高明的了。如果常念布 施、常念持戒、常念忍辱,這成菩薩了。作佛、作菩薩、作眾生都在一念之間,一念貪而無厭就餓鬼道去了。
   諸位要曉得,貪世法墮餓鬼道,貪佛法也墮餓鬼道,為什麽?貪心墮餓鬼,不是說你貪的對象。但是到餓鬼道也有褔報大小不一樣,貪世法的就變成餓鬼沒褔德, 貪佛法的墮到鬼道裏也享褔;經上講多財鬼、少財鬼,貪佛法的是多財鬼,貪世間名聞利養是少財鬼。佛叫我們斷貪心,鬼道的緣就斷掉了,我們縱然阿賴耶識裏頭 有鬼道的業因,緣沒有了;有因沒有緣不會結果,你暫時不會墮餓鬼道。
   嗔恚墮地獄,嫉妒、嗔恚墮地獄,不論世法、佛法都很苦,所以地獄裏麵隻有受苦,沒有享褔的,餓鬼道還有享褔的,地獄道沒有。所以我們在平常生活之中,對 人、對事、對物不要動嗔恚心,不要起嫉妒心,一定要曉得如果起這種心念,對自己決定沒有好處。外麵的境界常常令自己生煩惱,令自己不如意,總要想開這是我 命中的業障,自己應當要承受,自作自受;過去造的不善因,現在遇到不善果報,心平靜下來,不怨天、不尤人,我們把地獄緣斷掉了。縱有地獄的因,沒有地獄 緣,也不受地獄的果報。這是講到三途。
  畜生 道的業因是愚癡,什麽叫愚癡?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往往把這些事實真相顛倒了,這是沒有智慧,這叫愚癡。在現在這個世 間,愚癡的現象到處都見得到。最重要的我自己愚不愚癡?別人愚癡他的事情,與我關係不大。我自己愚癡,那個麻煩就大了,愚癡墮畜生。怎樣能夠避免愚癡?多 讀經、多聽法。這裏麵的緣個人不同。佛在經上教導我們,《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展開經本第一句話,佛就交代我們,從明師學道,教導我們要親近善知識,你才有 智慧。這一次《華嚴經》裏麵,這個意思要重複幾十遍,提醒大家。
   誰是善知識?佛是善知識,我們要跟佛學。佛不在了,依靠什麽?依靠經典,這是佛講的‘依法不依人’。可是你要懂得原則,佛一生當中所說的經論很多,你隻 能學一種,你不能學很多。這個意思就像大夫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醫生給你診斷,開幾味藥給你吃,吃了病就好了。絕對不是說,把藥鋪裏頭所有的藥統統抓來 吃,不管你害什麽病全部抓來吃,必死無疑,哪有這種道理?三藏十二部這一部《大藏經》,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就像藥鋪裏全部統統都有,你要整個都吃 了,必死無疑,你還會有救嗎?所以諸位要曉得,藥物能害人,佛法能害人,害法身慧命,害死人。我往年在李老師會下,跟同學們談到這個問題,我就這個說法, 同學們聽了不服氣,去問老師,老師說:對!沒錯。
   法要契機,我們隻能學一門。佛在經上,講經說法都有當機的人、啟請的人,那個人一聽他就開悟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佛說一切經不是為我說的,是為當時 許許多多不同根性人說的。我是什麽根性?我在一切經當中,我應當選哪一種?就好比說,大夫他看過很多人病況,處方一大堆,堆在那個地方;現在大夫不在家, 我們自己生病,怎麽辦?一定要從他那些處方裏麵去觀察,哪一種比較適合於自己。吃錯了,不但沒有好處,有害處,哪能夠隨便吃藥?
   到今天末法時期,誰是善知識?誰能夠代替我們選擇法門?做末法眾生的擇法眼?找不到這種人。我們接觸善知識的時候,我們真的說都打了很多問號。所以親近 一個老師,過幾天就變心了,還有比他更高明的,他不見得正確。一生當中都是猶豫疑惑,怎們能成就?世尊大慈大悲,知道我們末法時期眾生的狀況,所遭遇的困 難,所以他在《大集經》裏麵,就明白給我們開示,指導我們一個方向原則,他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指出一個大方 針、大方向。
  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我們遵 守佛陀的指示,專修淨土法門,這就不會錯了。淨宗的經論少,比起任何一個宗派,我們依據的典籍分量少,少容易受持。但是我們知道,淨宗第一部經是《無量壽 經》,《無量壽經》是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這是很特別的一個法門。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從來沒有重複講過,唯獨《無量壽經》是重複講。根據現在留下來的資 料,可以證明至少他講過三次,可能更多;多次宣講,這個法門就特別重要了。所以集結經藏也是多次集結,傳到中國來十二次的翻譯,非常可惜這些譯本,十二種 譯本有七種失傳,現在保留下來在《大藏經》裏麵,我們可以看到的五種。五種譯本裏麵內容大同小異,可是不同的這些部分都非常重要,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所以經典,佛說法這些經典,它目的之所在,我們要明了。淨宗三經,三經的義趣不可以不知道。《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淨土,說明書,說明 西方世界緣起,怎麽來的?西方世界的曆史,阿彌陀佛建立西方世界的理論基礎與事實真相,阿彌陀佛建立這個淨土目的之所在,以及他的成就,是做一個全盤介紹 說明。使聽到的人生起向往之心,發願求生,他的目的就達到了。《觀無量壽佛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這裏麵最重要的有三點、三個補充。第一個是理論 上的補充,《觀經》上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理論上的補充。第二個補充是品位的詳細說明,《無量壽經》隻講三輩,說得簡單,《觀經》裏麵講九 品,就講得詳細。第三種是講方法上的補充,《無量壽經》講的方法,隻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另外教給我們修褔,說得簡單;《觀經》裏麵講十六觀,是方 法,觀想念佛、觀相念佛、持名念佛,說得很詳細。持名是第十六觀,擺在最後,最後就是最重要的,這是佛說經的一個慣例,好戲擺在後頭,這壓軸戲,最契一切 眾生的機宜。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普度一切眾生,真正達到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是補充說明。小本《佛 說阿彌陀經》,完全是勸我們發願求生。這經不長,世尊在裏麵四次的勸勉,真是苦口婆心。所以我們認識這三經的性質,三經是一貫作業的。
   現在有一些同修懷疑會集本,這是錯誤的。佛法要建立在清淨信上,有疑就是大障礙。這經是介紹的,介紹目的是幫助你起信發願,目的就達到了。如果沒有會集 本,必須要讀五種原譯本,很好,能讀五種原譯本不太好了嗎?如果你覺得五種原譯本太煩了、太複雜了,古大德給我們做出這個工作—會集。第一個會集是王龍舒 居士,王龍舒居士的本子收在《大藏經》裏頭,能夠收入《大藏經》就是古來祖師大德公認的,沒有錯誤,才能夠收入。不像現在,隨隨便便可以把經放在《藏》 裏,在從前不可以的。從前這個經入藏是帝王批準的,帝王根據什麽來批準?根據當代的高僧大德推薦,他們大家認同,這才能入藏,不是一個容易事情。這就說明 會集沒有錯誤,會集是應當的,他會集圓滿不圓滿,那是另外一樁事情,這就是說明可以會集。正如同我們如果給人家介紹西方淨土,我們沒有會集本,我們可以把 五種本子攤開,這個本子裏擇一段,那個本子裏擇一段,跟大家講也行,不是不行。我隻要把它講成一貫,講得很有體係,讓人家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起信 心、生起歡喜心,那不就成就了嗎?
  至於淨土 的修行方法,那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然後對於這個會集本才能夠生起信心,決定沒有懷疑,懷疑是我們自己把這個利益失掉了。如果你 真的有懷疑,也沒有關係,你就不念會集本,甚至於不念《無量壽經》,你就專依《阿彌陀經》修學,決定往生。我們要不要否定會集本,排斥會集本?我們沒有這 個膽子。假如會集的人,這假設,夏蓮居要是觀音菩薩再來、阿彌陀佛再來,我們豈不是造了大罪過?所以做學問、讀書的態度,可以存疑不能否定,不可以下斷 語,我們打個問號放在那裏,暫時不去求證可以。我們舍棄這個法門,我們還有《阿彌陀經》、還有《觀無量壽佛經》,不可以謗法。他到底是什麽身分,示現在這 個世間,我們不知道。依照這個會集本修學,從這個會集本裏起信心的人很多,確實它比原譯本方便好讀,容易懂,從這個地方生起信心。由此可知,毀謗、否定, 這個人不是愚癡,就是別有用心。
  由此可知, 師承重要,我跟哪一個老師學,這個老師對於我要負完全責任。我修學有錯,將來不成就,他墮阿鼻地獄,所以師承關係大。我老師指示我這個法門,別人說這個法 門不對,我跟誰學?這是關鍵。你是不是否定你老師,換個老師去另外跟一個老師學,那也行。現在師承沒有了,困難就來了,在從前,這種事情很少發生。我們一 生跟定一個老師,我對於老師有信心,老師對我負責任,我隻聽他的,信心就不會動搖。在以往學生沒有開悟,是決定不能聽別人說話的,為什麽?怕信心動搖,開 悟之後,那就不要緊。開悟之後,你有能力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是非,到這種程度,老師就把你放出去參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什麽都可以聽,什麽都可 以接觸。你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沒有辨別的能力,老師一定管得很嚴,不讓你接觸,一接觸就毀了你。所以什麽人是一個好的學生?能夠接受老師的教誨,這好學 生。對於老師陽奉陰違,老師怎麽能教?所以不許你多聽、不許你多看,保護你的清淨心,成就你的戒定慧,沒有別的,這種苦心現在做學生的人體會不到。現在年 輕人受這些邪知邪見的薰染,我常講四弘誓願前麵兩條不要了,從哪裏學起?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前麵兩條不要,他怎麽會成就?所學的邪知邪見,心 地被汙染,精神被汙染,思想見解被汙染了,佛菩薩來都沒有辦法把你洗刷幹淨。
   我們在大乘經裏麵深深體會到,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特別是苦難眾生,那一種關懷愛護真正是達到極處,有幾個眾生能體會、能懂得?眾生雖然不能體會,有的時 候還冤枉佛菩薩、毀謗佛菩薩,佛菩薩的慈悲心沒有減一分,這是了不起,還一樣的愛護,還是一樣以種種善巧方便來幫助眾生、來誘導眾生。因為眾生如此經所 說,剛強難化,邪見邪行,不知道回頭、不知道改過,諸佛菩薩應化在其中委曲婉轉在誘導,我們凡夫眼睛裏用盡心思,這種恩德無與倫比。無論是在道理上、在方 法上、在境界上,都是極其善巧方便,我們展開經卷讀這些經文要能體會到。
   這部經上顯示出地藏菩薩、文殊、普賢、觀音皆是真善知識。特別是在這一會教導初學,給我們說這一些罪苦之事,果報的狀況,目的是教我們相信因果,相信善 因善果,惡因必定有惡報。我們經過這一個提醒,然後再冷靜觀察我們現實的社會,你就能看出來果報原來就在眼前。你看看你們自己的親戚朋友,自己所熟悉的 人,太明顯了,而且非常快速,年年都在那裏變化,都在那裏轉變;這個轉變你細觀察,原來就是因果。種善因的人心善行善,他年年還都不錯,生活環境愈來愈 好;心惡行惡,仔細觀察一年不如一年。現在看比從前看速度快多了,以前報,報得沒這麽快,現在是一年跟一年不一樣。甚至於你要有能力、有智慧觀察,月月不 一樣,報得太快了。隻有明白因果這個道理與事實,才可以進入佛法,你才會相信佛所講的,才能夠接受,才能夠依教奉行,終極的目的在此地,幫助一切眾生破迷 開悟、離苦得樂。佛菩薩不接受任何報酬,決定沒有名聞利養,我們對他恭敬是表我們自己一點感激之心,佛菩薩並不要求我們對他恭敬,沒有這個念頭。請看底下 這段經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