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地藏經講義 第二卷

(2009-05-14 09:31:25) 下一個
地藏經講義 第二卷
 所以孝道就很重要很重要。過去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孝’這個字、這個符號就是代表我們真心本性。中國文字之完美是世界上罕見的,這個字的形象、樣子是會意,叫你看到這個字,體會裏麵的意思,這個符號的意思。這個符號上麵一半是‘老’字,下麵一半是‘子’,這兩個集合起來稱之為‘孝’;這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這孝字的本意在此地。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從豎的說。有豎當然就有橫,所以這個符號實際上代表什麽?佛法裏麵所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十方、三際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十方、三際是一個自己,這不就是佛法講的法身嗎?法身就是講十方、三際是一不是二。‘孝’這個字在佛法裏麵講就是法身理體,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這個體生的,都是從孝生出來的,不孝怎麽行?
  孝就是一心,孝就是一真,孝就是法界,我們修學大乘人對這個不能不懂。所以修學以它為根本、以它為基礎,從它這裏麵生出大慈大悲,就是觀世音菩薩法門。觀音,大家曉得千手千眼,表什麽?表眼到、手到。看到眾生有苦了,立刻就去幫助他,千手千眼表這個意思。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文殊菩薩是不是千手千眼?普賢菩薩是不是千手千眼?我們佛堂裏麵兩旁邊供的是文殊、普賢千手千眼,地藏菩薩也是千手千眼,任何一尊佛菩薩都是千手千眼。千手千眼代表眼到、手到,表這個意思,不是真的一千隻手、一千隻眼,實在就是我們世間人常講雙手萬能,就表這個意思;觀察入微,雙手萬能,表這個意思。這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去學習的。
  對眾生,幫助眾生終極的目標,一般講這目標有三種。最下等的目標是解決眾生現前的困難,幫助他一生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下等近程的目標。中程的目標,是要幫助他來生還要得福,不能說這一生享福,來生墮三惡道,那就可憐、那就錯誤。這一生享福,來生繼續還要享福,更希望來生的福報比這一生要大一些,比這一生更殊勝一些,這是中程度生的目標。遠程、大的度生的目標,是要幫助他圓滿證得無上菩提,換句話說,幫助他成佛,這個目標才真正是達到圓滿。佛菩薩教化眾生,為什麽特別讚歎淨宗法門,淨宗法門這三個目標統統都含攝在其中,實實在在說這是大圓滿。所以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尊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是他教化眾生、他度眾生,三個目標都圓滿。
  而且確確實實淨宗教人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觀經》的淨業三福,一開端就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前人懂得,所以做父母教兒女那一樁事情最重要?尊師重道,他不是教別的。老師教學生第一重要的課程就是孝順父母。所以一個小孩從小接受這個教育,少成若天性,從小灌輸、從小教導,在他心地、在他阿賴耶識裏麵根深蒂固,永遠不變,他能夠盡孝。孝裏麵包含一切世出世間法,在此地不能細說。在家能孝親、能友愛兄弟,這就是悌;能報效國家,就是忠。所以八德裏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是個根本,其餘七個都是孝表現在不同事相裏麵,給它建立的名相,其實就是一個‘孝’字。
  在佛法裏麵三學、四攝、六度,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一個孝字,世出世間的正法決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個道場的建立,大眾在一起薰修,為什麽第一部要講《地藏經》?道場硬體的設施建立了,建立之後我們得到這個硬體,要在這個地方建立軟體,心理的建設。心正則行正,與道就相應,與心性相應,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
  《地藏菩薩本願經》特別殊勝之處,孝從度母親做起,一個人在世間最親密的是母親,父親還次一等。一個嬰兒出生下來時時刻刻不離母親的懷抱,受到母親的關懷、照顧,恩德無與倫比,所以講孝親第一個是母親。這個經裏麵我們看到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修學地藏法門的這個人,地藏菩薩不是一個人。凡是修學孝親尊師這個人就是地藏菩薩,凡是修學慈悲救一切眾生苦難的這個人就是觀音菩薩,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我們要以一生具足一切菩薩才能圓成佛道,這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真正的意思。我們要學地藏的孝敬,要學觀音的慈悲,要學文殊的智慧(我們現在講理智),要學普賢菩薩的落實,這不是一個身具足了四大菩薩。四大菩薩再要細分就是無量無邊一切菩薩,這叫法門無量誓願學。
  從這個地方諸位也就能體會到,《華嚴》、淨宗經典裏麵所講‘一即一切’,一個法門決定含攝一切法門。地藏孝敬,孝敬裏麵當然有慈悲,孝敬裏麵有理智,孝敬落實,一個地藏就具足觀音、文殊、普賢,不統統具足了嗎?普賢菩薩實踐,實踐裏麵必定有孝行、必定有慈悲、必定有智慧,那不是一個菩薩又具足一切菩薩。所以才給你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圓融,法法無礙,你才真正懂得佛法的不可思議。所以他是,我們在這裏看到是為母親發心,這比什麽都親切。教給我們孝順心怎麽樣生起?度母親。母親對我們有這麽大的恩德,無論我們在那一個地方、在那一個時候,念念不忘,念念不忘是在心上。為報母恩,不但我們不可以做錯事,連一個惡念都不能生起,為什麽?對不起母親,這不是母親對兒女的期望。每年舉行一次祭祀那是提倡孝道,擴展孝道,用意在此地,是利他。念念斷惡、念念修善,這是孝母親這個心約束我們必須要這麽做。你說這個孝的力量多大!推動我們在菩提道上精進不懈。
  從孝母親使我們聯想到教導我們的老師,沒有老師,我們怎麽會懂得孝道,所以老師的恩德不能忘。樸老提的‘知恩報恩’,這四個字是世尊在《大般若經》裏講的,二地菩薩修學的法門。二地菩薩在《大般若經》裏所說主修有八個科目,知恩報恩是其中的一個科目。在這個時代特別值得提倡,現在社會忘恩負義的人很多,忘恩負義是罪行、是過失,苦報;知恩報恩是正行、菩薩行,果報是樂報,不一樣。今天社會這些大眾犯些什麽過失,我們要針對過失來加以輔導、來加以幫助,這樣就對了。所以是因母親發心,這太親切了,這樣的教學使我們體會到,世尊高度智慧、圓滿智慧,極其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達到了極處,讓我們聽到、接觸到,不能不信,不能不學。所有一切善法、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順母親、救度母親而衍生出來的,這真正是根本。我們在菩提道上的正行、成就愈是殊勝,對母親的孝敬就愈是圓滿。所以我常說孝道做到究竟圓滿的隻有一個人,成佛;圓教的佛果,這是達到究竟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還欠缺一分。
  我們為什麽要發心度眾生、為什麽要發心斷煩惱、為什要發心學法門、成佛道?為報母恩。我們不這樣做,對不起父母,特別是母親。如來的正教大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如來的通願、本願。地藏菩薩特別以無比的悲心偏向受苦的眾生,眾生受的苦難愈多,菩薩的悲心愈重,所以經上稱他‘永做幽冥教主’。幽冥是地獄,菩薩的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悲心到了極處。地獄這個苦難的地方,一般人不願意去,別人不願意去的,他去,別人不願意吃的苦頭,他肯吃。在地獄裏麵一定要現地獄同類身,不現同類身,怎麽能教化眾生?要修同類行,地獄眾生受那些苦,菩薩在裏頭也要示現受那些苦,不能特殊,不可以例外,才能夠感化地獄眾生覺悟,懺悔回頭。所以是忍苦忍難,大慈大悲,這是地藏菩薩的本願,讓我們修學大乘初發心的人要學地藏菩薩。我昨天給諸位提示,‘幽冥’另一個意思就是謙虛卑下,永遠在別人下麵,認真努力修學教化眾生,名聞利養種種一切享受,奉獻給別人,自己永遠處在下位,這是幽冥的意思。經題的別題就介紹到此地。
  末後有個‘經’字,經是通題。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我們都尊稱為‘經’。這個稱呼是順著中國人的習慣,中國人,佛法沒到中國之前,中國人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訓都稱之為‘經’。像儒家有《十三經》,道家老子尊稱為《道德經》,莊子尊稱為《南華經》,對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是這樣稱呼。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人對它尊敬,同樣也稱之為經典。根據經典裏麵的解釋,梵文原文稱為‘修多羅’。修多羅它的本意是線,因為過去佛經是用貝葉寫的,寫好之後兩邊打洞用繩子穿起來,所以叫做線。中國人對這個線不尊重,中國人尊稱為經。
  修多羅裏麵它有些意思,通常講有五個意思。第一個是‘湧泉’的意思,像泉水從地上往外麵冒出來,這是取佛所講義趣無窮;我們現在講很有攝受力,愈讀愈有味道。不像世間人文字,世間文字諸位要是看報紙、雜誌,看一遍不會想再看第二遍,為什麽?一遍的味道就盡了、就沒有了,這個味道很淡,不濃。世間好的文學作品,大家喜歡看、喜歡讀,可是如果讀到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不再想看,它這個味道就比報紙、雜誌濃得多,它可以讓你看個十幾遍、幾十遍。可是經典那就不一樣,經典的味道永遠不會衰退,我們可以做個比較。在中國著名的文學作品,四大小說|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這中國著名四大文藝小說;你能看多少遍?看個十遍、二十遍,不想看。給諸位說,我看過十幾、二十遍,我那是做學生時代。那麽大的書,我告訴諸位同學,這本書我從頭到尾看一遍頂多一個星期。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看中國古典文藝小說,我看到初中一年級以後就不看了,這東西沒味道了。可是《四書》、《五經》、《古文》,你從小學念到胡須白了還有味道,還是津津有味,不一樣,意味無窮。佛經的味道就更濃了,諸位如果能夠契入到佛的大乘經典,世間的典籍不再想看。我過去在初學的時候,對於心理學很有興趣,找不了不少心理學中國、外國的這些名著,沒看完。以後接觸到佛法,接觸到佛法的法相唯識,這一看世界上所有的心理學跟法相唯識來作比,那差得太遠了。佛法的味濃,像泉水往外湧。
  第二個意思是‘出生’,能出生一切微妙的善法。佛經讀了之後,你的心善,你的行自自然然就善,把你的性德引發出來,所以這個善不是學的。第三個意思是‘繩墨’,繩墨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標準,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的一個決定的標準、絕對標準。繩墨是比喻,大概在中國現在還有,木匠鋸木頭用個墨鬥拉一條黑線,然後跟著鋸;現在西洋人已經不用這個東西,它的意思就是標準。第四個意思是‘顯示’,它能夠顯示真理。第五個意思是‘結鬘’,結鬘就是貫穿諸法,要用我們現在講就是科判,就是章句之學;它的文字組織自始至終一脈相承,有條不紊,取這個意思。文字結構嚴整,它思想體係就很清楚。修多羅裏頭有這五個意思。
  還有多意,多意是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裏麵就講十個意思,《華嚴》是以十代表圓滿。可是我們通常解釋經的意思多半是用‘貫攝常法’四個字來解釋,這是普遍也講得很好。‘貫’就是貫穿,就是結鬘的意思,就是佛的說法很有條理、很有層次,有條不紊,這就是科判之學。中國在後期學術界裏麵有所謂章句之學,實在講章句之學就是從佛經科判之學變過來,佛法對中國學術界影響很深。拚音也是從華嚴字母裏麵學到的。這貫的意思。‘攝’是攝受,就是剛才講湧泉的意思,這裏頭其味無窮,能攝受人心,讓你接觸到、讀到之後欲罷不能,你會非常歡喜,它有這個力量。而且這種法味永遠不衰,愈深入愈濃厚,這是世間任何書籍都辦不到,它有這麽濃厚的攝受力。‘常’是說它所講的理論方法永遠不變,超越時空。古時候三千年前,遵循這些理論、方法修學得成就,現在三千年後的現代人,用這個方法、用這個理論,同樣能成就,超越時間。古時候印度人用這個方法能成就,現在中國人用這個方法也能成就,超越空間。超時空的作品,這是真理。‘法’就是法則、規矩,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決定成功。經典具足貫攝常法四個意思。經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合起來經的題目是‘地藏菩薩本願經’。
  我們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修學,成就自己地藏法門。以這個為基礎,才能建立一切大乘佛法,建立淨土的佛法;離開這個基礎,給諸位說,無論什麽佛法統統不能建立。所有大乘法、淨土法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離開這個基礎就沒有佛法,這一點比什麽都重要。所以真正學佛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有成就,這個法門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認真去修學。古德在講經之前還有玄義,玄義裏麵的內容也非常之美滿,我們限於時間這個部分我們就把它省略,好像我過去曾經講過。是不是留著有錄音帶,我也記不清楚,留的東西也很多,如果有,諸位可以找出來作參考。
  下麵我們看人題,就是翻譯本經的人。
  【唐於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佛經裏麵翻譯的人很重要,也是讓我們生起信心。佛經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所說。揀別它不是偽造的,它不是架乩扶鸞、神仙來降的,不是的,那個不能夠令人生信。扶鸞這樁事情,我很小的時候,好像是念小學的時候,在福建,我看到福建扶鸞的風氣很盛,我看他們那個作法我有信心。因為扶鸞的人,扶鸞在沙盤上,那個也很考究。這個鸞筆,也叫扶乩,叫乩筆;他們刻一個龍頭,龍的舌頭撐下來的時候就是那個筆杆。用一個小畚箕,也裝潢得很美觀。扶鸞的人多半是在街上找一些挑水、賣柴的,那個時候在抗戰之前,一般家裏麵沒有自來水,買水,專門有挑水賣的,這些人不認識字;有賣柴的。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就在馬路上隨便找他們來,請他們來扶。所以沙盤上寫的字我們在旁邊我們都認得,他寫的是規規矩矩的,一點都不潦草,一筆一畫寫出來,大概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能夠寫幾十個字,再把它記錄下來。我對那個很相信,因為他們自己本身不認識字,尤其不是固定的人,隨時找來的,我很相信它。可是我在台灣看到那個扶鸞,我就不相信。為什麽?扶鸞的人是一定的一個人,扶乩的是固定的一個人。而且乩盤一開動的時候,那個裏麵動的我們怎麽看一個字都看不出來。而且他口邊念的時候,半個小時候念一、兩千字就出來,所以我看到那個我不相信。那個大概是偽造的,不是真的。佛經不是這些鬼神鸞筆,確確實實是從印度梵文翻譯出來的。所以有翻譯的年代、翻譯的場所、有翻譯的人,足以證明它的真實性。
  譯人這個題裏頭,朝代是代表時間,這是唐代,唐朝的時代。翻譯的法師,我們也要知道。古時候的譯經不是一個人,所以有譯場;譯場是國家建設的,就是譯經的場所。參加譯場工作的人很多,它裏麵的執事也分配得很細。譯人是譯場的負責人,好像譯經院他是院長,所有這些翻譯的都用他的名字,他負責任;像一個機構裏麵的長官一樣,做這個工作可能是他底下人做的。裏麵法師、居士都很多,參加譯經的工作;經譯成之後,用他的名字,他負責任。正如像政府組織一樣,政府裏的長官,一個市長;市長發布所有這些文件、公告,都是他底下秘書、科員、科長替他擬的草,他看過發布,他蓋印,書他的名,他負責任。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不一定是他自己翻的。
  這位法師在“於闐國”,於闐在我們現在的新疆,在唐朝時候是西域的一個小國。這是說明法師的籍貫,他是那裏人,他出現在什麽時代;唐是代表時代,於闐國是代表他的籍貫。“三藏沙門”是代表他的學曆。通常稱為三藏法師,他老人家客氣,不敢稱法師,稱沙門。沙門是個很謙虛的稱呼,要用現在來說就是學生,是在學習的,不敢稱師,稱為學生,地位跟大家是平等的,我們同學。‘三藏’,這是一定要冠上去,如果不通達三藏就沒有資格翻經,翻經的法師一定是通達三藏,才有資格翻經;經、律、論三藏他都通達。‘沙門’是梵語,古印度凡是出家人都稱沙門,不一定是佛教。其他宗教裏麵出家修行的,像婆羅門教、瑜伽、數論,隻要出家修行的都稱為沙門。沙門這個名稱傳到中國來之後,就變成佛家出家人的專稱,它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這就稱之為沙門。這是法師謙虛的稱呼。
  “實叉難陀”也是梵文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稱為喜學,歡喜學習。“譯”是翻譯,這就不多說了,是實叉難陀大師譯出這部經。法師在中國還有一部就是現在大家所讀誦《八十華嚴》,八十卷《華嚴》也是他老人家翻譯,所以對於中國佛教很有貢獻。我們在此地讀經,對於傳法的人這種大恩大德,我們也不能夠忘記,沒有他翻譯,我們就讀不到這部經典。沒有祖師大德代代相傳,我們也沒有緣分見到這部經,所以對於曆代祖師我們都以感恩的心來看待。感恩一定要報恩,報恩就要認真的學習,這才是真正的‘上報四重恩’;能報恩,必定能‘下濟三途苦’,所以報恩度苦是一樁事情。你這個報恩之行,讓眾生看到之後,能夠生起感發,能夠覺悟、能夠回頭、能夠改過自新,就收到度化眾生真實的效果。
  本經經文一共十三品,第一品是序品,但是它的品題叫《忉利天宮神通品》。在這品經裏麵佛為我們說明,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他在這個世間示現修學、成道、教學,所謂是轉、度眾生。教化眾生的緣分,快要到終結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要示現滅度,在這個之前特別為我們示現報母親之恩。我們在經典裏看到,世尊出世之後,他的母親就過世了,母親生在忉利天,所以一定要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在忉利天住了三個月,為母親說法,就是說的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忉利天宮這一次的法會非常非常殊勝,世尊為我們說出地藏菩薩過去因地當中,度母親的這些公案因緣,我們一般講故事。希望我們聽了之後能夠感發,學習效法地藏菩薩,奠定大乘修學的基礎,這是這一品經的義趣。
  現在我們看經文。經文一開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這跟其他經典開端有一點不相同。“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簡單的講,是集結經的人他說的,阿難尊者說的。‘如是’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我’,我是阿難尊者自稱,親自聽佛所說,不是傳聞,親自聽佛所說。就像李長者在《華嚴經》裏麵所說,阿難尊者為我們複講這一部經,字字句句如佛所說、是佛所說,決定不敢摻絲毫自己的意思在其中,這是‘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意思。“一時”,實在講這個時候是非常非常的清楚,佛在滅度之前的三個月。但是還是用‘一時’好,一時有感應道交的時候,師資道合的時候,所以一時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濃、非常非常的圓滿。如果記載年、月、日、時,這個法門就算是過去,不會再來;一時是個活的,它不是死的。像過去天台智者大師,他老人家讀《法華經》,不知不覺當中他入定,定中他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還在那裏坐了聽了一會兒。出了定之後告訴別人,世尊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法會沒散。真的,就如世尊在《法華》裏麵所說:‘世間相常住。’
  近代愛因斯坦也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現在問題在那裏?就是過去跟現在跟未來,這個時間如何把它突破。現在科學家是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沒有法子突破。如果要突破了,你就能回到過去,也能夠進入到未來,換句話說,過去、未來什麽事情你都知道、你都清楚。他們不曉得用什麽方法突破,像用科學機械。而實際上我們佛法用禪定,用禪定的功夫,你的定力愈深,你突破的麵愈廣。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智者大師這個禪定可以能夠突破兩千年,他那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一千四百年的樣子,距離釋迦牟尼佛應該是差不多不到二千年,大概一千七、八百年的樣子。他能突破這麽大的一個時段,能夠看到世尊依舊在靈鷲山說法,現在人所說時光倒流,他能夠回到過去,這證明一時有味道。一時是一心不亂的時候,一心不亂就是禪定。
  我們現在為什麽不能夠走到過去?不能夠走入未來?我們的心雜亂,妄想、分別、執著太多,所以這個能力就失掉。諸位要曉得,這個能力是本能,應該有的;應該有的本能,現在沒有了,這是失掉了。所以佛教我們修禪定,淨宗法門教我們念佛,一心不亂。你得一心不亂,實在講你能夠得事一心不亂,這三千年前跟三千年後沒有問題,你決定知道。如果得理一心不亂,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的事情,你統統都曉得,你的能力就跟諸佛如來差不多。所以‘一時’是正確的,這是值得我們讚歎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