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心找個家

傷痛是用來忘的,銀子是用來花的,生命是用來享受的,快樂是用來釀成幸福的。給心找個家,溫暖是用來感動的。
正文

往上讀還是找工作?

(2008-02-18 12:03:21) 下一個
各位好,我現在是個大三學生,GPA3.5,學神經生物。

高中畢業的時候,我曾經信誓旦旦地說要當醫生,因為我喜歡分析,動手能力也很強,而且當醫生掙錢又多。兩年多大學生涯下來,我去醫院的一些科實習觀察過,開始問自己是不是我真的願意每天和生著病不開心的患者,與迫切地想讓醫生把這些患者治好的家屬打交道。(我說話很直也懶得隱瞞,希望我這麽說沒有Offend大家。)而且,我也聽說了因為保險公司不是所有藥都會出錢,所以很多醫生不能給患者開他們真正需要的藥,所以很多患者都是拖著病拖很久,永遠治標不治本,所以永遠治不好。這一點我也很難忍受。另外讓我打退堂鼓的一點是,現在生物科技和製藥業那麽發達,我是個追求最好的人,如果說今天我給病人開個什麽藥,五年以後新藥出來了,或者五年以後科學研究表明我當時給那人開的藥對他沒那麽有幫助,療效隻是一時的但是長期下來沒準那藥對他身體還不好,我覺得我自己都受不了——那不是害人嗎?再有,從我開始讀醫學院到真正當上正式醫師,至少要8年,也就是說從22歲到30歲這一段時間我不能喘氣,(其實我覺得隻要當一天醫生就不能喘氣,因為天天都手裏握著人命。)我覺得爸媽養育我這麽多年,我都替他們累,我爸媽是典型的包辦父母,所以如果我讀醫學院,他們一定會繼續給錢。可我真的不想他們再這麽累了。我的GPA沒那麽高,所以沒那麽Competitive,所以拿到獎學金或是Fellowship的機會就比那些Competitive的人要少。再而且,我大一開始搬出來自己住,從大一到現在我大三,這兩年半的時間裏,我越來越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什麽比家庭生活更能讓人快樂的。不管是爸媽和我的這個家庭,還是以後我嫁人有自己的家庭,(我現在沒有男朋友)我都覺得要比什麽當醫生,掙很多錢之類的重要的多。這個社會大家都在外麵爭得拚得頭破血流,很多人都心浮氣躁,所以大家會什麽“鬱悶”,“壓抑”,“抑鬱”。我並不是說當醫生讓人很鬱悶,我真正想說的是,我覺得與其拿出22-30歲的這八年去讀醫學院,做實習醫生,不管白天黑夜隨叫隨到,兩三天都不睡覺,我寧可和爸媽多呆一會兒,偶爾抽一天空,把手機扔在家裏,跑到書店裏喝杯咖啡看一天書,悠閑自在,讓心靜一下,或是去聽一場音樂會,去博物館看個什麽展覽,去做做社區義工,陪陪那些老人公寓的老人,或者是養隻狗,和它扔扔飛盤帶它跑跑步,或是把鄰裏的小孩子聚集起來,我義務幫他們輔導輔導功課,或是教教鋼琴。我希望的是這種生活。我覺得這才是生活。

從大一到大三這兩年半的時間裏,我有一年半在生物實驗室裏實習。我去了兩個實驗室,第一次是幫一個韓國導師,第二次是幫一個中國導師。兩個實驗室下來,我對做學術最大的兩個心理障礙就是第一,兩個實驗室裏所有研究生包括博士後都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而且天天如此,沒有節假日的概念,第二,我已經問了很多人,生物學裏,博士讀出來要5-7年,做博士後3-5年,出幾篇好論文,然後再去找工作——這一共是8-12年才功德圓滿。然後因為現在博士太多了,需求量又不大,所以比較難找工作,所以一般讀博士出來大家都去做教授,教授的話要一直去寫proposal和國家要錢做projects, 自己的實驗室不出成果的話就沒錢拿,那實驗室就要shut down, 被聘的研究生就要去別的實驗室,或者去做助教。讀碩士的話不進實驗室兩年也能拿下碩士學位,但是一般教授都不要碩士生,因為碩士生呆不了兩年就走了沒法長期幫教授做課題,而且碩士學位對於公司來講根本就不算什麽。

所以,我現在很困惑。個人來講,我在考慮大學畢業就工作。我今年20歲,爸媽55歲,如果我繼續讀書,我30歲的時候,爸媽65歲。如果我30歲的時候才開始工作掙錢,我就少了10年的時間可以和爸媽一起出去旅遊阿之類的。我想說的是,我不想能陪爸媽出去玩的時候我去讀書,而當我讀完書的時候卻發現爸媽身體已經越來越差,想陪他們去哪裏玩都不行了。爸媽這麽多年來,一直沒去過歐洲,很想去,沒去過夏威夷,很想去,中國也有很多地方沒玩過,我都很想陪他們去。如果我大學畢業就工作,現在一般本科畢業的生物係出來一個月3000塊錢,那一年就是36000,我兩年之內就可以買車,N年以後遇到步伐和想法一樣的男人就成家,然後安居樂業。如果遇不到和我相合的男人的話,我可以住家,或是另買一處房然後和爸媽搬過去。自己買房我大概不會考慮,因為我一個人住一個房子沒必要,要買的話我也隻可能是投資,買了以後出租,但是出租的話又牽扯到人事問題(找房客,維修房子,給人看房子一類的,)如果到時候我自己的工作忙,那就當然沒時間去買房投資,當然,現在已經說遠了。

但是,爸爸對我的態度就是我找份自己喜歡的工作,不用為了“醫生”“博士”之類的聽起來好聽而去讀,而媽媽就很希望我讀出個什麽東西來讓她臉上很有麵子。我幾次和媽媽說過,永遠說不通,所以我很傷心。我不懂為什麽我要為麵子去做事而不是為了心去做事,我更不懂我希望多陪陪父母這種想法哪裏錯了。從大一開始到現在,每月從父母那裏拿幾百塊錢的生活費我已經拿的不想再拿了,我都很想打自己耳光替自己羞恥。這麽大了都還要父母給生活費,我覺得真的我已經受夠了。每個月他們給我生活費,也許他們沒覺得什麽,但是對我來講都是刺激。就像我們走到大街上給乞丐點零錢,也許我們根本連眼睛都沒眨想都沒想,但是乞丐的心裏會難受很久。我已經不想再從爸媽那裏拿錢了。他們覺得沒關係,我有關係。

也許是我很天真,但是我想了這麽多問這麽多人得到這些信息,關於讀研讀博,關於上醫學院做醫生。我不知道我這些信息是否準確,是否片麵,但我把身邊的人都問了,知道了這些。因為媽媽的想法和我的相抵觸,所以我不知道是應該往上讀還是去工作。請大家說兩句吧。說什麽都行,我會認真想的。我會繼續認真想的。

真奇怪。高中畢業的時候,我明明把未來看的黑白分明目標那麽清楚,兩年半之後卻迷茫了。如果兩年半的時間可以改變一個人那麽多,那我從今天開始算起的兩年半以後會怎樣呢?嗬嗬……所以我越來越覺得既然人生是個未知數,那麽我真的願意多陪陪爸媽,因為我這輩子隻有這一對父母。很多時候我走在街上就感覺空氣裏人們有很多不快樂,我就問自己為什麽人們會不快樂。我是個人,那麽什麽事情會讓我會不快樂。想了很久,我覺得如果我不快樂,那一定不是因為做實驗做不出來——這世界不是人創造的,研究不出來東西那隻能歎一句老天和我想得不一樣,我問心無愧。有時候靜下心來我看看中國和美國的社會現象,那些什麽超女快男,芙蓉姐姐,我就問自己是不是社會越發展人心就越浮躁,社會發展就像大家種樹,社會越發展那麽多書就成了林,林子一大什麽鳥都飛出來了。我覺得,不管這社會怎麽樣,不管人心有多浮躁,我要找到自己平和的心態,我要按照能讓我快樂的方式生活與和別人相處。我不可能壓抑自己來迎合別人——這是短暫的,本性一定會水落石出,那從一開始就不要戴上麵具。如果壓抑到最後我還是要按照我喜歡的方式去做事,那還不如從一開始就我怎麽想的就怎麽做。當然,不管我做出什麽決定,我都會提前和爸媽講,講不通也要講,我會一次一次地講,到最後或者是我講通了那麽皆大歡喜,或者是我永遠都講不通,但是我也講了很多次了,所以即使媽媽不同意我也會照我自己的想法做。這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想法都可以被理解,也不是所有被理解的想法都可以被接受,更不是自己的父母就永遠會站在自己這一邊,所以到最後我是會看得開舍得放棄的。如果到最後我還是和媽媽講不通,那就算了,她不懂她不明白,我和她講了,我做了我所能做的事情,剩下的就要她去想去消化然後嚐試著去接受了。

大家想說什麽都請說吧,我現在因為很迷茫,所以需要聽各種各樣的意見,不管是關於工作學習的,還是和父母之間的,所以謝謝大家的任何意見與建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