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雨春秋

Just a place to 癡語夢囈...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二戰德國的海軍戰略

(2015-03-09 18:31:30) 下一個

這篇文章是我在某中文論壇,回應海軍專家,網名 “走資派還在走” 的一篇短文而作(見下麵所附)。因為目前那個論壇有很多沒有價值以及無聊的帖子,猶如雨後春“孫” 紛至遝來,海軍專家的短文以及其它一些優秀文章很快就被那些垃圾壓下去不見了。所以,我就決定把我那篇回應文章,移植到這裏來。

以下是我那篇回應海軍專家的拙文:
------------------------------

本壇的走資派還在走 - 走網友,在他的短文開篇就說“30年代德國重建海軍,不追求和英國進行艦隊決戰,戰略目標放在了打擊英國的運輸線上。” 

走網友的這個開篇立意,我總覺得和曆史事實,有些偏離或依據,有些片麵。

就走網友的拋磚引玉,我做了番簡單研究,就跟著再拋塊磚,希冀能引出廣大網友的真玉。

我說走網友以上的開篇立意或觀點片麵,首先是因為那個觀點,其實屬於當時德國海軍頗有爭議的兩個戰略發展方向之一。

這兩個方向,由其代表人物,一直在元首麵前相互爭論個不停。走網友說的這個方向,其代表人物,是當時的海軍潛艇部隊司令多尼茨 (Karl Dönitz)。多尼茨的這個戰略觀點,其實一直受到壓製,並不是如走網友說的,是從 30 年代就成了德國海軍的戰略目標。

而另一個戰略觀點,由當時的海軍部長主導,主張將英國皇家海軍當假想敵,打造以主力艦為首的大型艦隊加航空母艦,與其決戰,詣在以重艦隊對抗重艦隊,並在一次性的海戰中,一舉摧毀皇家海軍的全部戰鬥力。這個理論,從一戰前就已形成。而多尼茨所代表的觀點,也就是以潛艇戰,打擊敵方運輸線的戰略和戰術,也是在一戰前就有的。就這樣,多尼茨和海軍部長,兩個各自延續了前輩導師所提倡的不同理論,一直就此相互爭議。這類爭議,腦滿腸肥的格林,也插了一腿,但也沒什麽結果。而海軍部長,擁有海軍最高軍銜 - 海軍大將,是德國海軍有史以來的第七位海軍大將。 多尼茨,隻是個潛艇司令。所以一直到 1943 年,多尼茨的戰略觀點才受到元首的重視,並提拔他當了德國海軍第一把手 - 海軍大將。海軍部長就此,才正式靠了邊。

1944年,停靠在挪威的德國 4 艘主力艦之一的“特比茨”號

所以,要說 “戰略目標放在了打擊英國的運輸線上” ,這個理論,我認為也隻是在 1943 年才正式成了戰略目標。盡管自二戰開打以來,德國海軍潛艇就經常襲擊英美商船。

那麽這兩個戰略發展方向,到底哪個比哪個更高明呢?

我覺得都很高明,但海軍部長的,則更為長遠、現實和高明。

我說海軍部長的方向高明,是基於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的戰略性決策錯誤而言。

我個人的理解認為,德國在二戰中的失敗,是因為那個戰略性決策錯誤,即:過早和蘇聯開戰、沒有鞏固在北非的勝利和完成對北非的完全占領及對中東石油的占據。

那個時候,除了蘇聯,全歐洲就光剩英國,隔著海峽,氣喘噓噓無力地繼續和德國對抗。這個時候,延緩對蘇聯宣戰,就可以全力對付並肅清同盟國在北非及中東的存在。這樣,德國在歐洲南端的巴爾幹、意大利、及西班牙和北非摩洛哥沿地中海南、北岸的存在,就完全控製了地中海及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中東和羅馬尼亞的石油,就可源源不斷不受幹擾地供應厐大的戰爭機器的正常運行。

如此一來,對英國圍而不打,北非及南北歐都被德國控製,基本就等同於全歐洲都在全力封鎖英國。這種請況下,美國對於英國的援助將會變得很困難,英國很快就會投降。而美國,估計也就會馬上跟德國討價還價,要求從元首那兒分一杯羹了。

戰爭的最初事實及英國於敦刻爾克大潰退,並從歐洲大陸氣喘噓噓地縮回英倫三島之後,也基本就是這樣; 直到和蘇聯開戰,以上所述這一美好前景,由於德國處於東西兩線的作戰境地及戰爭資源的無從保障,美好前景猶如曇花一現,就此全完了。

而靠邊的海軍部長,在戰前、戰時、及戰後一直這樣認為: 無論是對波蘭的進攻(就此二次大戰正式爆發)還是對蘇聯的戰爭,都開打的過早。

海軍部長的戰略發展方向,是計劃在 1948 年前,打造成功一支以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相組合的強大艦隊,並在一次性的海戰中,徹底摧毀英國皇家海軍的戰鬥力。為此,海軍部長擬定了一個代號為 “Z” 的計劃。這個計劃打破了凡兒賽條約束縛,所以元首秘密批準了“Z” 計劃,並按計劃,規定建造以下數目戰艦:

主力艦         10 艘
戰列艦          3 艘
航空母艦        4 艘
鐵甲艦         15 艘(有點兒厚皮大餡兒的意思)
重型巡洋艦      5 艘  
輕型巡洋艦     13 艘
偵測艦         22 艘
驅逐艦         68 艘
魚雷艇         90 艘

海軍部長的名字叫萊特(Erich Raeder)。可惜他的這個 “Z” 計劃由於戰爭的提前開打,基本夭折。一直到戰爭結束,隻有 4 艘主力艦建成投入戰鬥。航空母艦、戰列艦、及偵測艦,連個鬼影兒都沒有。其它建成下水的,比原計劃一半的數量都不到。但同時,由於多尼茨運用潛艇打擊敵方運輸線的戰略戰術取得一定成效,德國建造了大量的潛艇。直至戰爭結束,德國的潛艇設計及建造水平登峰造極。戰後及冷戰最初蘇美兩國的潛艇,基本都運用了德國的設計和建造技術。

二戰最初多尼茨指揮的德國潛艇攻擊敵方運輸線的勝利,並不能說明萊特的戰略方向是錯誤的,多尼茨的方向是對的。法國投降之後,對於法國艦隊,萊特建議元首派遣德國海軍人員滲入各艦並加以徹底收編,然後利用法國港口及造船業繼續加強海軍建設。但據說元首害怕這樣一來,法國艦隊會全部開到英國去,所以沒有采納萊特的提議。結果,英國來個先下手為強,攻擊法國艦隊,並使其徹底癱瘓從而喪失了基本的作戰能力。


海軍大將萊特

多尼茨的戰略方向,如我先前說的,並不是他自個兒的發明。他的這個戰略方向,最早是由海軍艦艇司令瓦格納 (Wolfgang Wegener) 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提出的。瓦格納認為,英國海軍的建設力量,德國無以匹敵。德國不應該有任何要和英國在海軍方麵試比高,並在一次性海戰中,擊敗英國皇家海軍的想法。瓦格納進而提出德國海軍應以巡洋艦和潛艇為主的戰略和攻擊敵方商業運輸線的戰術。

瓦格納的這個戰略方向和戰術,一向就受到萊特的反對。當時萊特是德國海軍艦隊司令的參謀長。本來艦隊司令看過瓦格納的報告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並欲將其提交柏林海軍部。沒想到參謀長萊特的一席反對意見,艦隊司令就將瓦格納的提議報告打入冷宮。

萊特所代表的戰略方向,也不是他自己發明;萊特是繼承了自己導師的觀點。萊特的導師,就是德國海軍第五位海軍大將的特比茨 (Alfred Peter Friedrich von Tirpitz)。特比茲對德國海軍貢獻很大。是特比茲,將德國的海軍,從海岸警衛隊的規模,發展成能夠遠海作戰的艦隊。萊特,也曾是第四任海軍大將 - 普魯士王子亨利的幕僚;他的仕途,充滿了這類權貴人士的提攜,並基本都是在海軍司令部機關這一級工作。和多尼茨相比,萊特其實是個軍人政客而非軍事家;但他很聰明,工作也勤奮。而多尼茨,卻是個海軍戰鬥英雄,熱血勇敢,有點兒像網上的軍事憤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多尼茨就是個潛艇指揮官。後來他的潛艇被英國海軍擊沉,自己飄在海上就被英國人捉住進了戰俘營。不過,軍事憤青在各方麵,都根本不能與多尼茨相比。我說多尼茨有點兒像網上的憤青,主要是從性格上和萊特相比的結果戲言。



一次大戰時期的多尼茨

萊特是個非常冷靜以及少言寡語的一個人。他的這個性格,讓人覺得非常冷漠,也使得他最好的朋友都說: 他們也不清楚萊特究竟是個怎麽樣的人。有趣的是,萊特在第一世界大戰的一次重大海戰中,作為艦隊司令的參謀長,不知咋地傳錯命令,結果把指揮艦給搞壞了。

萊特之所以堅持他的導師的戰略方向,是有他自己在實戰中所總結的經驗。萊特是那次重大海戰的主要策劃者之一。那次海戰的目的,是要在一次性戰役中,摧毀英國皇家海軍的主要戰艦。

那次海戰是在近丹麥西海岸的北海領域進行的。在這次海戰主要的一次戰鬥中,德國海軍的 5 條戰艦,對抗英國皇家海軍的 10 條戰艦。這 10 條戰艦,其中有 6 條是戰列艦。戰鬥結果,皇家海軍的 2 艘戰列艦被擊沉。本來這次戰鬥,按萊特等人的策劃,應該是德國海軍引誘皇家海軍的 4 艘戰列艦編隊,進入潛艇的包圍圈並將其一舉全部擊沉。但英國佬向來很鬼,很會玩陰的這一套;他們監聽德國海軍的通訊進而懷疑前方會有不測。於是改變航向,恰巧就從包圍圈外側,擦肩而過。這一來,潛艇來不及調整隊列並迅速對其實施攻擊,而且潛艇在水下的時間也超過了它們潛伏及機動能力所能承受的範圍。皇家海軍就此逃過致命一劫。

最後,德國海軍也是被迫同皇家海軍展開決戰,根本就沒有按原先的計劃與敵開戰,而且時間上,也對德國海軍不利 - 皇家海軍非常狡猾,他們把德國海軍引入背靠日落西海的一麵。這樣,背後的太陽,把德國軍艦映襯得就像黑色剪影,全成了皇家海軍非常顯眼的靶標。盡管如此,德國海軍頑強戰鬥。雙方總共 250 條戰艦,全部投入戰鬥。最後,皇家海軍利用夜幕,衝散了德國海軍的防守基線並形成包圍圈,並試圖在第二天繼續戰鬥,重創德國海軍。但德國海軍此時非常冷靜,自認軍艦數量少,噸位也大大不如英國皇家海軍,也就借著夜幕,並利用皇家海軍的衝擊而暴露出來的薄弱點,衝出合圍順利退出戰鬥。

這次海戰的結果是 14 條英國戰艦和 11 條德國軍艦沉入海底。另外,皇家海軍損失了兩倍於德國的水兵人數。

萊特策劃和參加了這次戰鬥,同時也使他深深感到,如果德國海軍的戰艦數量和噸位與皇家海軍相當,那次戰鬥,皇家海軍肯定是凶多吉少了。所以他特別支持和鼓吹自己導師開創的戰略方向,就像毛主席說的 - 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

後來將瓦格納提議報告打入冷宮的艦隊司令,也是這次海戰的主要指揮員之一。所以,瓦格納的提議報告進入冷宮,也不僅是因為萊特的一席話所致。

反觀多尼茨,他一直就是基層具體指揮潛艇作戰的專家,眼光和視域,就和萊特大相徑庭。而且指揮作戰,和敬愛的周總理差不多 - 事無巨細,都要親自掛帥。作為後來被提升的海軍大將及海軍第一把手,他經常一天數次,有時多達 70 次,給大洋各處的潛艇發電詢問戰況和潛艇位置。本來德國海軍的通訊加密機器是最先進的,有 4 個電轉子用來把尋常命令變換成誰也看不懂的字母堆積,很夠保密,英國人需要 10 個月才能破譯。而同時期德國的其它武裝力量,用的隻是 3 個電轉子的加密機器。但由於多尼茨頻繁的發報,英國人就能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獲得了更多數據進行分析比較,這樣就加速了破譯進度。而且英國人還通過德國潛艇的電訊回複,偵測和確定潛艇位置。結果多尼茨的潛艇部隊由此而遭到很多不應有的滅頂之災。

盡管如此,由於多尼茨的努力,德國在短時間內建造了大量潛艇,使得多尼茨能夠集結大規模數量的潛艇,對敵方運輸線,進行有效而致命的打擊和破壞。這樣也進而給他贏得了 ”狼群“ 潛艇戰之父的雅號。

總而言之,多尼茨在二戰後期潛艇的戰略戰術方麵,有其獨到之處,但也是德國瀕臨失敗的無奈之舉,沒有其戰略上的根本作用。

萊特的戰略方向是對的,如果對蘇作戰再推遲幾年的話,德國海軍照 “Z” 計劃落實到位,並全麵收編和指揮法國海軍,驅逐北非的同盟國勢力,鞏固和穩定巴爾幹半島及完成對地中海的全麵控製,封鎖英國並迫使其投降。最後,估計由於中東取之不盡的原油資源,從而不會展開對蘇聯的進攻。就此,德國、蘇聯、美國,共同瓜分歐洲並成三足鼎力之勢。世界格局,就不會是如今這般的了。

 
1943年當了海軍大將的多尼茨



【走資派還在走 - 走網友的短文】 二戰期間德國的袖珍戰艦

 30年代德國重建海軍,不追求和英國進行艦隊決戰,戰略目標放在了打擊英國的運輸線上。

由於受凡爾賽和約的約束,德國不能建造超過10000噸的戰 艦,為此德國設計出了一種袖珍戰艦(日語叫豆型戰艦),要求是追得上它的打不過它,打得過它的追不上它。德國共建造了三艘,德意誌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斯 比伯爵號,排水量在11700噸到12000噸,11英寸炮6門(3乘2),6英寸炮8,水上飛機一架,使用柴油發動機,航速27節到28。5節,使用焊 接技術,在大洋上由潛艇進行加油補給。這麽多東西都裝在10000多噸的船體裏,設計者為此絞盡了腦汁。設計是成功的,但也有缺點,一個是主炮塔隻有兩 座,射擊點少,還有就是裝甲薄,隻有7厘米(有點薄皮兒大餡兒)。

德國跟英國開戰 後,斯比伯爵號在南大西洋攔截英國商船,3個月內打沉了英國5萬多噸商船。英國派出多個艦隊追捕這艘袖珍戰艦。後來斯比伯爵號遭遇英國三艘巡洋艦,把這三艘巡洋艦打成 重傷,但自己也受了重傷不得不進入中立國烏拉圭的港口。根據國際法,交戰國在中立國的港口的停留時間不得超過72小時,艦長蘭多夫判斷不能再戰就下令將斯比伯爵號自沉了,後來蘭多夫也在阿根廷的一個旅館裏自殺了。

後來的文章都是讚揚艦長蘭多夫人道,不肯讓德國水兵做無謂的犧牲。可是就在頭些日子我看到一篇文章上說,實際上艦長蘭多夫有不能再戰的理由和苦衷,就是斯比伯爵號的柴油發動機太熱不能繼續使用,這在當時屬於技術秘密。

----- 走網友原文發表之處的連接: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699395.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