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點滴

探索生活, 感悟人生
正文

從中美文化差異看對死難者悼念的不同

(2009-05-31 11:12:40) 下一個

 

          轉眼間來美已快五年了,由於中美存在較大的曆史文化差異,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諸多的不便,與人交流不善於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羞於與老板在薪水方麵討價還價、以及不習慣教會熱心人士不斷地傳教等等。通過最初的不適應和自己的觀察和思考,逐步有了些體會和感悟,相對於中國而言,美國是一個以西方文化為基礎的多種族多文化的移民國家,政治上采用民主議會和權力製衡製度,思想上以宗教文化為基礎的神傳文化和個人價值體係,經濟上攜現代西方文明和自由經濟模式,以及科教文化方麵近現代一直推行大科技大教育戰略而領跑世界。

         在眾多差異中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思考,美國對在曆次戰爭和重大災難中犧牲或遇難的國人都會給與隆重的紀念,特別是鐫刻和朗讀他們的名字。國家級的有在首都華盛頓的兩次大戰、越戰韓戰和海灣戰爭紀念碑,小型的有來自城市甚至小鎮的遇難者紀念碑,還有來自各大學的畢業校友幾年牆,他們都永遠地刻上他們的名字供後人悼念。記得幾年前剛到紐約,在世貿遺址紀念911遇難者集會上,主要儀式是讓遇難者家屬大聲朗讀兩千多名遇難者名單和隨後的獻花,沒有官員的講話,聚會及其簡單而隆重。聽說今年的國殤日,在加州有一個紀念活動,請百餘名誌願者花了十多天時間就做一件事,朗讀美國自獨立戰爭以來曆次戰爭中捐軀的士兵名單。因此,這就很好理解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宣揚的不惜代價捍衛正義良知和個人價值觀的深刻含義。這看似平常的事,對我的觸動很大,她無論對逝人還是生者都是巨大的道義支持和人文關懷。遺憾的是在國內,我們鮮有看到在戰爭中犧牲和災害中遇難同胞的大名單紀念碑,有的隻是無名英雄紀念碑。同樣,在美國國殤日前,正值中國四川大地震一周年紀念,眾多活動當屬國家領導人參加的震中遺址的祭奠活動最為矚目,看過直播後第一感覺是莊重肅穆,但比較之下還是有點不同的看法,第一是否有必要鋪上長長的紅地毯,我們知道鋪紅地毯一般是重大節日和高規格國家禮儀的象征,我們不知道它是禮遇逝者還是領導人;第二我們一貫性的領導講話,如果一定不能少,能否少點套話多點具體的安撫;第三是否有能力和智慧在地震一年以後統計出有多少同胞遇難和盡可能知道他們的名字。如果是這樣的話,特別在這特殊的祭奠日子裏,我想遇難同胞的在天之靈會得到更好的慰藉,也是對幸存者和他們家屬以更大的人文關懷。

         誠然,不同曆史文化背景的國家有其獨有的人文價值體係,但其核心的個人價值觀具有普遍的認同。悠久的中國曆史融會了儒道思想和佛教文化,孕育出了燦爛的文明和獨特的人文價值體係,隻是在近現代的百年文化碰撞和交匯中,有的被傳承了、發揚了,更多的被割裂了、扭曲了。正如有識之士疾呼,要回歸傳統文化,重建儒道思想和價值體係。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更加開放進步的中國正向我們走來,更加關注個人價值的體現和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國人有能力和智慧在建設強大國家硬實力的同時,必將構築起新的人文價值體係,總有一天在我們的憲法裏,也應有這樣一段話:人生來是平等的,無論是富有還是貧窮,人人都享有天賦的權利------。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同樣可以鐫刻或大聲朗讀名字的方式、或其它更加人性化關懷的方式,來悼念我們的死難同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