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茶亭

夕陽在山,清茶在手,正是一天最好的時候。。。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訪廣州陳氏書院

(2008-04-21 13:22:09) 下一個

去年聖誕前,和一位瑞典教授一起,因公去廣州,邀請單位安排了半天的旅遊。廣州以前去過,知道有中山紀念堂,黃花崗烈士陵園,珠江,中山公園等等。這次正準備舊地重遊時,邀請單位卻說了個陌生的地名,陳氏書院。

我們去那天,三位年輕的研究生帶我們轉了兩次地鐵,在一個叫陳家祠的車站下了車。一出車站,入眼就看到一個高聳的白璧綠簷的牌樓,上書“陳家祠廣場”。牌樓四周是花壇。南國氣暖,哪怕是十二月,仍如北歐的仲夏。此刻花壇裏鮮花如雲,一片片一層層鋪展開去,色調以紅黃為主,顯得蓬蓬勃勃 (見圖一)。花壇四周的水泥路上,四五個小販在賣毽子。那毽子與一般的羽毛毽子不同,它踢得高,落得慢,小販見人就兜售,說它如何能健身。 

陳家書院就在陳家祠廣場邊上。在通往書院的甬道上,有幾尊雕像,都是古代的賢人,給書院增添了幾分古樸和莊重。買票入內後,首先看到的是陳氏書院幾個大字,紅底黑字。寫在簷下。那簷太大,又背陰,不很顯目(圖二)。據介紹,陳氏書院的前身就是陳家祠。它是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廣東七十二縣的陳姓族人捐資,花了六年時間建成的祠堂。祠堂裏供奉陳氏宗祖,後來也是各縣陳姓子弟讀書,以及外鄉宗族來廣州應科舉考試時的落腳之地。牽頭建祠堂的有時任翰林院編修的東莞陳伯陶、以及清末著名外交官陳蘭彬等。按照《陳氏書院章程》的規定,陳姓族人隻要繳納一定款項,便可將自己祖先牌位在祠堂的神龕內供奉,款數目越多,位置就越好。然而從後來發現的排位圖中可看出,參與捐資者不止72縣。取“七十二縣”想是與孔門“七十二賢人”吻合。 

陳氏書院相當大,據說占地一點五萬平方米。有9座廳堂、6個院落、和10座廂房。我們去那天,天氣晴和,書院裏非常安靜,遊客寥寥,不像那些已被商業化了的園林,如上海的豫園,日日人群比肩接踵,都沒有一塊讓你悠閑散步的地方了。那天我們在書院裏徜徉,看到幽靜的小院,曲折的長廊,青磚夾成的小巷,還有窗幽幾淨的書房。書案上的文房四寶,書院璧上的名人字畫,還有那案後的線裝古書,無不叫人想到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那深沉,那浩瀚,那廣博,既叫人驕傲,也叫人感歎。參觀累了,我們在亭院裏的石凳上坐了下來,古院無人,古樹參天。我聽著樹上偶爾傳來的鳥語,想象當年讀書人在兒攻讀經史的情景,靜謐中似乎還可以與古人心領神會似的。同行的一位瑞典教授一定也感慨了,他對我說:“中國現在的現代化進程,其實不是憑空而來的。當中國的文化已如此輝煌的時候,我們北歐還剛剛從石器時代蘇醒過來呢。” 比比那些因偏見而傲慢的政客,那些由於寡聞而又自以為是的西方學者,北教授的這句話,真是難能可貴。

陳氏書院另一個迷人之處是它的建築藝術,因為這兒匯集了嶺南建築藝術的大成。最引人注目的,是幾乎所有房屋的屋脊上都有的栩栩如生的磚雕和陶雕,有人物、花卉、鳥獸,和城樓。放眼看去,成行成片,好像是書院頂上的另一個世界(圖三,四)。難怪當年郭沫若來後,不勝驚訝,寫了如下一首詩:“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讓我特別高興的是,這些磚雕的原始麵貌,基本上都保存完好,雖略有斑駁,人物神采仍清晰,樓閣的色彩依然可辯。這才是真正的保護文物的方法,讓人既可看到文物的風貌,又可領略曆史的變遷。可惜時下流行的方法,是把一切古文物都漆刷得輝煌嶄新,從而古意全無。 除磚雕外,書院大大小小的門上。都有木雕,也非常精致,題材大多取之於曆史小說,如三顧茅廬,梁山聚義,嶽母刺字等等 (圖五)。 

陳氏書院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廣州民間工藝博物館的所在地。在這兒我們還看到很多精美的當代的雕刻。比如庭院裏有一個品嚐荔枝的雕刻,非常生動,令我想起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圖六)。陳列館裏還有當年終身不嫁的所謂“自梳女”的房間。一床,一桌,青磚蛛網,四壁蕭疏,使人對那些舊禮教的犧牲品,湧起深深的同情(圖七)。

 


陳家祠廣場



陳氏書院入口


入口圍牆上的磚雕


磚雕


木雕


荔枝熟了的時候


自梳女的房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瑞冬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子夏浮雲的評論:
謝子夏的牽掛。工作忙,人也有點春困。茶亭開張快一年了,是該貼點什麽了。
子夏浮雲 回複 悄悄話 都聞到書卷氣味了!
許久不見你的動靜了,問聲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