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人學”要點

(2008-05-24 11:08:36) 下一個

何為學問,學問就是找規律,求同存異。

先“求同”,大概幾點:

1,人的定位。首先聲明本人屬無神論者。我認為:人,首先是,而且天生就是一種動物。他在動物學分類上屬於: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屬,?種,當然,人是高級動物,但是要知道,高級動物也是動物,與生俱來,便具備了動物家族的一切天然共性。同時,人這種“動物”的一切“動物本性”——人的動物劣根性,也都會與生俱來,無須學習,並且會終生相伴,無法根除。這是我的“性惡說”,信不信,隨你。

2,  人類的“惡性通病”,大都是屬於人的“動物劣根性”。他包括:自私貪心,貪生怕死,好吃懶作,好逸惡勞,貪財好色,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欺軟怕硬,凶狠殘暴,還有嫉妒,憤怒,憎恨等,擇其重要者,至少也有十幾條。所有這些人的“動物性”,都是源於人的生物本能,是人的DNA,所規定,所遺傳的。

壞人作惡犯罪,駭人聽聞。信主的人會說:那是魔鬼鑽進了他的心。我卻認為:“魔鬼”天生就已經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它就是人的“動物劣根性”。

3,任何生物本能,都是具有巨大的生物意義。他們都是生物在億萬年來的生存競爭環境中所形成所優選出來的,必要的,最為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的生命要素,因此本能的特性都是非常強大的,頑固的,無法根除的。

4         到此,有人會問:如何解釋好人與壞人的區別?我認為,區別隻在於,理智強,道德高的人,在自己的心中,用理智和道德鐵柵,把“心中的魔鬼”關在裏麵,隨時嚴加看管,以防它留出來害己害人,僅此而已。

5.本能,原本應該是有利與自己,可以保護個體的生存。但是,如果喪失理智的掌控,任其無限膨脹,走火入魔,本能不但必然傷害他人,最終也會危害自己。例如“吃”的本能。但是此文非專論,隻能提及所需,點到為止。詳細內容留待日後,專題討論。

6         人的“人性”。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後,才逐漸發展出來的高層次的,人文的品質和特點:她們才是人類所特有的高尚的品質。可惜她們均非遺傳,必須靠後天教育培養。他們又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第一層包括:隨著智力的開發;人類社會文明的開始形成,個人為了在社會中求生存進而獲得較好的位置,需要更高一層的手段和能力,行為規則;一般的初級的文明行為:如禮貌,尊重,遵守秩序等;

更上一層:道德意識:對錯好壞,高雅低俗的判斷,識別,選擇和實施的能力,如善心,誠實,正直,正義,等。此層又可分四種情況:1,知道與否;2,隻是空談,妝璜自己;3,真心想做,但行動能力不足;4,言行一致,身體力行;

再高層:博愛,奉獻,犧牲,等,能做到的人更少。

7,所有這些人與動物根本相區別的“人性”(包括第一層和其上所有的層次),因其不同的

特質,又可劃分成許多不同的類別,每個類別又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並且可以由低向

高,一層層疊加攀升以至無限。素質所屬的層次越高,就越難以擁有,就越容易流失,

正如逆水行舟,登山攀崖。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層次提高,人的素質的提升,人的任

何某一種,某一點,某一方麵的“進步,提高”,實質上都是用理智去審視,去掌握,去

統領,去控製人的“動物劣根性”,人的每一點“進步,提升”都是用“人性”成功戰勝

“動物性”的結果和表現。

8,人的動物性與人性的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鬥爭,互相轉化,一念之差。

以上是我的“人性論”性惡說的核心觀點。在此提前曝光,用以說明:怎樣看待人。

 

總之,常言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是一個特殊的混合體,主要是三種不同的成分,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優點,缺點,特點。世上的人群,就總體來看,如同橄欖核形:最好的和最壞的人都是極少數,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普通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既有優點,又有缺點,也有特點。區別隻在於:距離哪一端更近一些。處人處事先要會識人。請記住,“三分法”是識人處世的金鑰匙。時時處處都需要。

 

關於“作人”的思考

作人又可分為兩個方麵:1,為人;2,處人。

 

先談“為人”

即: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塑造自我,如何提高自己等。這是核心,基礎,也是出發點。古人雲:修身,齊家,治國,然後平天下。古賢把“自我完善”放在第一位。的確十分明智,隻有先把個人的基礎打好,提高水平,提升素質,進而才可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才可能悟出“識人”,“處人”道理和規律。

可惜,當今社會,占相當比例的人,活得太累太匆忙,他們過於自私貪心急功近利,對於這些與謀利發財無直接關係的道理,興趣不大。可能從來沒有認真去想過。憑心而論,這真正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首先考察一下人的內涵。

人的內涵:可以是個百寶箱,也完全可能是個垃圾筒。此非心理學論壇,不可能深入討論,

僅此開列個清單,便可以一目了然,說明其重要性。

個人要素:自立,自主;自愛,自信,自強,自尊,自治;

還要:自知,自省,自律,自持(把持,堅持);

再加上:自學,自樂;

自衛,自救;自保;

還要懂得:自我形象,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批評;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自我發展,自我奮鬥;自我調節,自我保護;

更高層:自我奉獻,自我犧牲等;當然,此乃“聖人”層次,非常人所能及,故此從略。

 

即使是普通人也不應該太過於自私;還要注意克服:自負,自傲;去掉自卑,自餒,自棄。

 

還有幾個“心”字,也很重要:善心,愛心,關心;耐心,細心,恒心;真心,熱心,安心;誠心,忠心,事業心,歡樂心;還要有一顆平常心。

 

另有幾個“堅“字,也屬必不可少:堅信,堅定,堅強,堅毅,堅持,堅守:

還有:勇敢,勇氣,誌氣,魄力;

願望,希望,期望,盼望,想往,

氣魄,胸懷,魄力,肚量;膽識

理想,抱負,境界,奉獻,犧牲等

珍惜,感恩,報答

 

您認為,其中那一項不重要,那一點可以忽視或欠缺?作人之難,可見一斑。以上都是純屬個人素質。這些都需要父母從小精心培養,尤其困難在於:要時時處處身為楷模,言傳身教,持之以恒,時時處處不可有悖。要如此堅持多年,才可能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而且,粗線條的雛形必須在青春期以前完成。一旦走偏再要改正,往往要花費許多倍的心力和功夫。成人之後,個人更要自覺地不斷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同時還要注意,人的負麵特性,即上麵所列,人的動物劣根性,必須要隨時提高警惕,防止它們溜出來,危害別人或傷害自己。如:嫉妒,仇恨,怯懦,猜疑,冷漠,報複,傷害;還有過度的自私,貪心-,懶惰等,欺騙,玩世不恭等。

以上是談“為人”。這是核心,基礎,也是出發點。必須先把這個基礎打好,這樣,不僅有利於自身,進而可以,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知道理解“作人難,作好人更難,要做道德高尚的人,更是難上加難”的道理,由此才可能悟出“識人”,“處人”道理和規律。不至於對別人過於“吹毛求疵,求全責備”。這正是,與他人和平友好相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下麵,談談“處人”一些基本規律。

 

再談“處人”

 

所謂“處人”,既如何與他人交往,相處。這裏,首先要端正對人的態度,他的前提是:如何看待人。請注意,這裏所說的人,不光是指“別人”“他人”,而是說“所有的人”,其中當然也包括我和你。

還記得我前麵談到的幾點嗎:1,如何看待人:人無完人;2人類的通病:“動物劣根性”3,自知之明:自己是個怎樣的人,肯定不是“完人”。然後“推己及人”。了解(優點,缺點,弱點,特點等),理解,諒解;

這就是我們所麵對的人群,我們的選擇餘地不大,因為人是社會動物,無法單獨生存,必須隨時隨地,以不同的形式與其他各種不同類型人打交道。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學會,與其他的人和平相處的技巧。

與人相處,第一個前提是:善意,而非“利益”。後者當先,往往是人際關係的毒藥。我不是說,人間不能有利益關係,不能共利益。我的意思是,隻有善意在先,心中有愛,人們才可能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才可能真心地互利互惠。上麵個人素質中談到的幾個心字,在這裏都派到了大用場:善心,愛心,關心;真心,熱心;誠心,忠心,責任心;

還要有:細心,耐心,恒心,寬容心等等;這些都是與人良好相處的前提條件。

處人技巧包括:善意,觀察,了解,理解,辯析,接觸,勾通,交流;

還要有一顆平常心,少一點功利心

還有學會:合作,互助,互利,共存,共容;

理解,諒解,體諒,原諒,寬容,有時還要:饒恕;

關愛,同情,憐憫,幫助,

真誠,信用,責任 ,承諾,

也需要懂得:警惕,防範,退卻,疏遠,淡出,等

要學會:慧眼識人,揚長避短,求同存異,互惠互利,

與此同時,還要隨時注意防範,他人的許多負性素質(源於他人的動物本性):嫉妒,仇恨,憤怒等,以防自己受到傷害。請注意,千萬不要想去改造別人,您改造不了別人,如果非想試著改造誰,那就隻有一個人可試:你自己。試試改變自己,看看有多難。對別人,如果條件許可,您最多隻能善意提醒。人是可以互相影響的,但這不應,至少不僅是出於你的主觀善意,而且首先必須要有對方的“自覺意識”。

 

萬一之時,也需要自保能力:勇敢,堅定,頑強,必勝的戰鬥精神。正如武器或武功,備而不用,強身健體。有益無害。但要注意,切不可,恃強淩弱。

與人相處的要素和能力,也需要從小培養。這也是父母的重要責任。

其中有幾點至為重要,下麵需要強調一下:

1,    善意,尊重,友好,平等,互利,應該是永恒的處人根本原則。

2,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律己貴嚴,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3 識人需要“聽其言”,但是,尤其重在“查其行”。切記:利害當頭見人心。

4,“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何為“防”?不是防範洪水猛獸,稍有警惕,心中有數,有“自我防衛意識”即可。

5,親近好人;遠避壞人;勿近俗人,當心小人;

6,所謂“好人”,“壞人”的客觀識別標準:對他人對社會有利或有害。再細致些,標準可以有五:1,是有利或有害於他人,社會,環境;2,程度的大小;3,影響的長短;4,是否有意;5,偶然或一貫。

這些知識和道理,知道不難,做到不易。知與行的關係。大概是十比一的關係。好像學遊泳,重在實踐。這些知識道理,其實都很淺顯,不知道者固然可憐;不想做,或者做不到則更加可悲。社會學的知識,大都不太深奧,但是,往往是最為基本,因此最為重要。用則受益非淺;悖則害人害己。

有一點很清楚:無論如何可貴的知識,您不用,便不會受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