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馮玉祥與兩廣事變 / 廖富蓀

(2009-09-09 06:48:22) 下一個

馮玉祥與兩廣事變

廖富蓀


        1935127日,國民黨召開五屆一中全會,馮玉祥入京出席,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3661日“兩廣事變”時,馮尚留在南京。他是北伐時期四個集團軍總司令之一,與李宗仁有深遠的曆史關係,鄭州會議時,又與蔣介石結為拜把兄弟,他為兄、蔣稱弟,不管手握大權的盟弟聽從與否,他是敢於進言之人,而且他是一貫主張抗日,在事變中李、白爭取他為回旋緩衝,他在蔣桂之間,也樂於斡旋疏解,力挽內戰不致爆發,“六·一事變”的和解結局,固有主客觀的多種原因,諸如中國共產黨號召團結抗戰,逼蔣抗日;華北吃緊,西北多事,堅持武力解決,蔣有所慮;李、白驟失陳濟棠的助力,財力物力有限,一木難支大廈,自然適可而止等等。馮玉祥的斡旋,雖不屬決定性因素,但從中實起重大作用,李宗仁在回憶錄裏就提到:“事態發展到此,蔣先生也深知戰爭一發便不可收拾,逐漸有放棄武力解決並收回成命的打算,適馮玉祥自南京上廬山,乃乘機向蔣先生進言,勸勿研喪國家元氣,在馮氏緩頰之下,蔣乃采取和平解決的方針。”馮玉祥對此事在所撰《馮玉祥在南京第一年》一書中,有詳細的敘述,(三戶社印行),又在《我所認識的蔣介石》一書中,也有扼要提及,過去撰寫文史資料,著重各自的親身經曆,除馮、李之外,很少敘及此事,茲簡略一述,以作補充。

一、在事變爆發前期

        193662日和4日,西南發出“冬”“支”兩電籲請中央領導抗日,馮玉祥立即向蔣介石說:“如國內再有戰事,則為國家之催命符”。並於5日發表談話,力辟共同社造謠,中央並未派兵進攻西南,中央與地方關係良好等,希望穩定局勢,蔣介石的電文和談話,則稱:任何軍事行動,必於整個命令之下,協同動作,不能以外交之名義,作內爭之口實,強調地方要與中央步調一致,可派一負責人入京會商。

        白崇禧7日致電馮玉祥,指出日本加強侵略,在此存亡關頭,匹夫有責,請求中央給予領導,即日動員,否則“惟就力之所及,與敵周旋”,希望馮向中央建議,“明令動員,出師北上”。兩廣軍隊進入郴州祁陽一帶,10日,中央軍搶先占領衡陽。蔣致電陳濟棠,嚴傷部隊即日停止北進,歸複原防,但蔣又派兵向湘、黔、贛推進,兩廣方麵,夏鹹、廖磊、張達三位軍長赴前指揮,《大公報》載:自崇禧下令限其先鋒部隊4日內攻克衡陽。南京方麵,有提出聽候二中全會解決,有主張嚴加討伐,章乃器撰文痛斥胡適以西南請纓抗日目為漢奸,全力戮定的錯誤言論,稱西南冬電代表公譽,不應顛倒黑白,西南行動,不曾超過督促中央的限度()9日馮玉祥與李烈鉤聯名致電西南兩部會和李、白,讚賞冬、支兩電是:

        “矢葵藍之忱,心如赤石;盡忠說之議,氣作山河。據理力陳,如誦諸葛出師之表,見危難默,再讀賈傅痛哭之文。”強調“謀定後動,事以密成,軍以和克……應一如中樞之令”。此電一麵維持中央威信,一麵安撫西南。1011兩日陳濟棠、白崇禧分致馮、李電,表白起事動機,稱:“西南請纓抗日,係出至誠,為對事而非對人,為對外而非對內,耿耿此心,可質天日。”請向各方解釋,11日馮與何應欽、程潛等複電,統籌全局,整齊步伐,迅令前進部隊停止待命。12日李宗仁致馮電,告以前方已停止前進,“南京當局應中止進逼。”馮複電稱:“陳師請命”,促進中央之統籌,喚起全民之一致,“兄事即弟事”,自當盡力進言。西南方麵分電中央要員,強調抗日救國,“枕戈環甲以待”,“一息尚存,義無反顧,成敗利鈍,生死以之”。17日,馮致電白崇禧,告以廣東已派代表入京,希望白親赴南京。電文往來之外,又大放空氣,桂軍向寶慶(今邵陽市)推進。南京《中央日報》社評指責西南犯上作亂,寶慶、衡陽戰火激烈等。南京強調兵力南下,陳、李等致電馮及京滬中委,請予斡旋,馮去見蔣,建議政治解決。25日蔣發表談話:“中央以和平方法,力求統一,各省亦宜循正當軌道擁護中央”,“全國軍隊行動,皆應服從國策最高中央機關之命令,不得有絲毫之自由。”

        西南所爭取的有關方麵,何鍵早已投蔣,龍雲勸李、白撤兵,劉湘表示服從中央。

        27日馮寫了一封長信與蔣介石,以勿自砍手足相勸,提出三點建議:

        1,設法使兩廣遵循常規,服從中央;
        2,委曲求全,對兩廣難予啟口者,婉轉給予之。
        3,二中全會以前派人前去疏通,以不用兵為主。

        71日晚,蔣召集會議,座中多主和平,隻有吳稚暉一人主戰,蔣表示“目的為和平,態度要嚴正”。馮見有轉機,急電囑李、白來京參加二中全會,得到複電是“職守所羈,未便遠離”。白崇禧致馮電稱:“使抗日救國決心,大白於天下,崇禧當即單騎北上,效命馳驅。”

        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於710日在南京召開,蔣介石還是說外交途徑並未到最後關頭,用孫科、唐紹儀、許崇智等31位兩廣中委名義提案,撤銷西南兩部會,並斥陳、李、白等異動,會議照案通過。免去陳濟棠在廣東的本兼各職,由餘漢謀回粵接替。李、白仍主持廣西,但新設國防會議,陳、李、白為委員,必須入京就職。對入京與會的兩廣代表的提案《目前抗日最低限度之方案》,以“五全大會曾有明確之決議,其進行之途徑與步驟,中央亦有切實計劃,本案似不必另有決議”,不予討論。西南方麵立即表示反對,準備決一死戰,餘漢謀通電不日回粵,72架粵軍飛機投蔣,空軍首腦黃光銳,陳卓林、胡俊賢等飛往香港,粵陳將領紛紛表示擁餘倒戈,陳濟棠於18日下野去香港,李宗仁由粵回桂。

二、桂局轉人緊張困難階段

        白崇禧除了積極布置軍事,邀請各方政治力量來邕企圖壯大聲勢外,李、白即致電馮玉祥,表示如中央決心抗日,當唯命是從,馮即轉告蔣,以李、白已願就職,蔣則複電告知,政府已對李、白另調新職,並命黃紹竑入桂主持軍政,並囑馮促其早就新職。馮玉祥大惑不解,對李、白來電詢問個中原因,無法答複,因為事前連他自己也不知道。馮隻能於730日複電,勉以“互相原諒,互相包容”,並稱讚桂省政績來寬慰對方。蔣介石不斷催促,李、白則以“侯季寬麵商決定”,明知黃紹竑不能也不願入桂,用為緩兵之計。於是蔣桂雙方展開電文之戰,李、白指責蔣介石“違法失信”,蔣介石則稱“任命地方官吏,原屬政府職權,二中全會也並無不得變更的限製”。“要放棄割據,打破封建”,不能“抗命戀棧”,在電文互相交火之下,暗中雙方調兵遣將,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8l日,馮玉祥自南京上廬山,對蔣說,此行是以逆耳之言相勸,廣西事必以和為主,小心政客之挑撥,對李、白二人可使之為國家民族之用,萬勿自喪元氣。後又致蔣一函,提出:

    “為求事之有濟,無妨新命重頒,健生如有隱衷,不願主浙,則不妨設全國民團總監以界之,至季寬一時不願赴桂,則無妨明令未到任前由德鄰暫代,以安其心,然後定期赴粵,詳與商討,庶達我公和平統一之期。”

        蔣介石電黃紹竑:“桂事可和平解決,港行中止。”

        馮即致電李、白,要本精誠團結精神,希望與蔣麵談。但代表人員商談又涉及白崇禧出洋、桂軍改編問題,李、白堅決表示決不下野。和談陷於僵局。816日,馮向蔣提出解決桂局三策:

        (D上策者使德鄰維持佳局,調健生來中央讚襄。
        (2)中策者或於兩君擇一留桂,以一人主持無論何省政務。
        (3)下策者以其他方法迫令兩君離桂。

        還是不以用兵為主。並促速派居正、程潛、朱培德早日赴邕會談,“人有見麵之情,易得諒解”。蔣表示“決不損失中央威信下斡旋”。在赴粵之前,偕李烈鈞訪馮,馮乘李在座慎重提出“我希望你毫不遲疑地馬上停止一切打內戰的準備。”以防蔣日後賴帳。

        20日,蔣致馮電謂:“尊論甚當,惟彼方態度略未轉佳。”21日,李、白致馮電稱:赴粵晤蔣不成問題,要求中央撤軍。蔣下令黔、湘、粵邊中央軍自敬(24)日略向後移(後退30),並由程潛電李、白約會商談。823日馮又致電李、白,“國難當頭,捐棄末節,為國相忍,速謀合作之方,以成合作之局,萬勿因他人之挑撥而決裂。”又致電盧壽慈:“自茲事起,祥無日不努力和平運動,希望住桂力勸和平”。

        經過程潛、劉為章、鄧世增等的往返交談,最後達成協議,蔣介石收回成命,對李、黃(紹竑)、白的職務,再作調整,三方滿意。李宗仁赴粵見蔣,桂局和平解決,馮即發出賀電,“喜訊傳來,曷勝雀躍”,促早日就職。馮玉祥的斡旋,得到圓滿完成。

()上海生活書店發行《激流集》內載章乃器《誰是內戰的挑撥者》。

原載《文史春秋》1995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