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博文

民國粵人赴澳留學檔案匯編(百六一):香山繆玉蘭 香山永厚村 在早期眾多香山縣赴澳留學的青少年中,女性屬於鳳毛麟角。繆玉蘭(YockLarnMew)即為其中之一。 繆玉蘭,香山縣永厚村人,一九○七年三月十一日出生。從現有檔案中透露出來的信息看,繆玉蘭的父親並沒有赴澳謀生,而是在鄉發展;或者是曾經去了,回國後便再也沒有重返澳洲。無論哪一種情況,估計其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民國粵人赴澳留學檔案匯編(百六十):香港梁惠標 香港 梁惠標(WaiPuiLeong),生於一九三二年元月廿五日,據報是在香港出生,但另一份檔案中所存他在首次抵達雪梨(Sydney)而填寫的入境登記卡上,又寫著其出生地是廣東省[1]。以往有很多例子表明,澳大利亞政府對上述出生地看得比較重,因為在香港出生,就意味著是英國屬土臣民,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領館就無權發放護照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民國粵人赴澳留學檔案匯編(百五九):香山陳天炎 香山南山村 陳天炎(ChinHingYoong)是香山縣南山村人,生於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年)八月廿二日。他有個叔叔名叫陳典燥(ChinDenToll),生於一八七六年,一九○一年來到澳大利亞發展[1]。可能陳典燥出國前便是學醫出身(中醫,或者是草醫),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加上出國前便學了英語,可以比較好地與當地人溝通,便在澳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民國粵人赴澳留學檔案匯編(百五八):香港盧倬文 香港 盧倬文(ChapmanLo),一九三○年一月二十六日出生於香港,其父名為盧積榮(FredrickLewAhTong)。在澳大利亞檔案館裏找不到後者在一九二十年代之前的記錄,隻是根據這份檔案得知,他大約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便從中國廣東家鄉赴澳發展,並且早在一九二十年代之前便已歸化澳籍,並一直在昆士蘭(Queensland)州北部重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民國粵人赴澳留學檔案匯編(百五七):香山關添 香山隆都 關添(KwanTim)是香山縣隆都人,生於大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七月初七日(公立八月二十六日)。按照檔案上披露的信息,可能在他出生後不久,全家就搬到石岐鎮上去了;到了讀中學的年紀,即一九二○年初,家裏便將他送到省城廣州,進入聖心學校念書。由此可見,其家境殷實,方才可以支撐其進入各方麵條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民國粵人赴澳留學檔案匯編(百五六):香港阮兆倫 香港 一九一八年十月廿一日出生在香港的阮兆倫(UnShiuLun),其叔父名阮其蘇(UnKiSo)。後者於一九三一年二月八日從香港搭乘“太平”(Taiping)號輪船抵達雪梨(Sydney),入境澳洲[1],是應聘去到美利伴(Melbourne)城裏的羅蘇街(RussellStreet)一百七十七號的“美珍”號(MeeChun&Co.)商行擔任會計和襄理。美珍號是尾利伴的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24-02-07 07:02:50)

一幅顧繡繡品的來曆 這幅鳥兒與梅花的繡品,是有百年曆史的顧繡繡品。是JoeWilkie(魏超,譯名)家族祖傳。 1、魏超家族溯源 魏超的曾外祖父是華人,名叫WilliamKongBow(光寶,譯音,其確切的中文名字可能是AhBowHeng[洪亞寶,譯音])。1850年大約12歲時作為契約勞工來到澳大利亞,在新南威爾士西南部的沃加沃加(WaggaWagga)及岡德蓋(Gundagai)一帶牧場做工。1860年前,他去到蘭濱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民國粵人赴澳留學檔案匯編(百五五):香山陳天炎 香山南山村 陳天炎(ChinHingYoong)是香山縣南山村人,生於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年)八月廿二日。他有個叔叔名叫陳典燥(ChinDenToll),生於一八七六年,一九○一年來到澳大利亞發展[1]。可能陳典燥出國前便是學醫出身(中醫,或者是草醫),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加上出國前便學了英語,可以比較好地與當地人溝通,便在澳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民國粵人赴澳留學檔案匯編(百五四):香港趙開基 香港 在早期赴澳的華人中,兒子直接使用父親的名字作為姓氏,是比較常見的事。一九一五年正月十五日在香港出生的趙開基(LeslieHocktien),便是一例。事實上,其父所用之名字才是真正的趙開基(ChewHockTien,或者寫為ChewKocktien),其子的全名事實上是以父親的名字“開基”(Hocktien)為姓,前麵加上一個通用的英文名即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早期澳大利亞華人的漁業和航運業 在維多利亞淘金熱所吸引的大批中國淘金工湧入的情況下,也出現了華人主導的當地水產品捕撈漁業,其作業的主體是使用舢板和漁網進行生產。[1]有證據表明,至少在1856年,就有華人在維多利亞的菲利普港灣(portPhillip)及其附近水麵捕撈水產品[2],主要供應金礦區的華人群體。鑒於水產品生產地輸送到各礦區之路途距離不等以及礦場的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