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老照片:與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教授的合影

(2007-09-24 07:01:48) 下一個

 

昨天整理照片,突然看到一張20多年前的老彩色照片,照片已經有些退色,但拍的是我們8182級研究生諸位師兄弟1983年在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門口與傅老師的合影,這實際上也是我們與老師唯一的合影。

 

              1983年的冬天,廣州中山大學東南亞曆史研究所

光看老師的名字,是典型的中國人的名字,但傅老師是如假包換的德國人,也是名滿全球的著名漢學家,原名Wolfgang Franke,傅吾康是他的中文名。他是德國漢堡大學的教授,後來也到馬來西亞大學中文係當過係主任,與我們相聚時,傅老師正擔任我們的客座教授。傅老師家學淵源,其父福蘭閣(Otto Franke)則是20世紀初德國最具影響力的漢學家曆史學家,與同時代的另一位德國翻譯家和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 Wihelm)齊名。傅老師子承父業,在中國曆史研究方麵,尤其是明清史方麵,造詣極深。為了說明一下這位老洋鬼子的中文功底和對史料的掌握程度,在此可舉個例子。我們當時攻讀東南亞曆史,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宋元明清時期中國與東南亞的交通與關係史,當時傅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個學期的課,就是明史中的海外交通史。說起來慚愧,我們這些念曆史出身的人,當時對史料的掌握和運用都很不如人意,為此,傅老師要我們寫的讀書劄記之一,就是每人從《明史》中找一篇《傳》或《紀》,予以標點注釋,然後交給他,由他批改和點評。

我們讀研究生的時候,傅老師已經從漢堡大學退休了,當時是在馬來西亞和中國兩地居住的時間較多。他與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的關係,似在於他在近代東南亞華人碑銘的收集和研究方麵,無有出其右者,故而設法聘任之。而當年中大能請到他來兼課,一方麵是在於他在明清史和東南亞華人曆史方麵的造詣,另一方麵在在於傅老師在冬季寒冷時節,他和夫人胡雋吟女士更加鍾情於南方,尤其是廣州,而不太願意待在北京,而且中山大學當年的那些教授樓住起來也較其它地方條件要好些,何況中大的藏書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無論是什麽原因,我們是受益者。我們不僅僅從傅老師那裏學到研究的方法,我們幾位師兄弟還在出國讀博時,得到他的大力推薦。須知他老人家的大名,凡做明清史和東南亞史及海外交通史的人,沒有不知道的。下麵是網上找到的傅吾康教授的照片。
 
            傅吾康教授

傅老師今年已經
90多歲了,在網上找不到他近年的消息,希望他老人家依然健在,且身體健康。謹在此祝願傅老師夫婦頤壽天年。

 下麵再轉載中國國家圖書館漢學家資源庫裏的有關傅吾康教授的介紹。有興趣者不妨一讀。

 (轉載自:http://form.nlc.gov.cn/sino/show.php?id=5

 傅吾康 (Wolfgang Franke 德國, 1912 

研究領域

明清史;中國近代史;近代東南亞華人碑刻史籍

人物介紹  

傅吾康是當代德國著名的漢學家和戰後漢堡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漢堡大學中國語言文化係名譽教授。他精通中、英、德文,一生潛心研究明清史、中國近代史和近代東南亞華人碑刻史籍,著作豐富,是國際知名的明代史權威學者和國際著名的漢學家。

一、生平簡曆

  傅吾康,原名沃爾弗岡·法蘭克,1912年生於德國漢堡,從小受其父德國漢學界泰鬥福蘭閣的影響,對中國和中國文化有著特殊的感情,1930年起先後在漢堡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漢學和日本學、曆史學。1935年以《康有為和他的學派的變法維新運動》(Die staatspolitischen Reformversuche K’ang Yuweis und seiner Schule)一文取得漢堡大學博士學位。1937年傅吾康隻身來華遊學,先到上海、南京等地訪學,不久到北京,曆任中德學會”(Pekinger Deutschland Institut)秘書、主事、會長和研究員等職,1945—1946年曾任北平輔仁大學講師,1946—1948年在成都擔任國立四川大學曆史係教授,1948—1950年應馮至先生的聘請擔任北京大學西語係德文教授。期間,他還先後擔任了《中德學誌》、《漢學集刊》和《中國文化研究會刊》的編輯工作。在中國他同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的胡雋吟女士結婚。1950年傅吾康回德國,接受漢堡大學的聘請,出任中國語言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直至退休。傅吾康在50—70年代還先後擔任了美國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吉隆坡馬來西亞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和檀香山夏威夷大學的客座教授,德國東亞協會主席等職。德中建交,任外交部訪華團顧問。著名的德國東亞學術雜誌《遠東學報》(Oriens Extremus)和漢堡亞洲研究所也是他倡導創辦的。

二、漢學研究

  傅吾康在漢學方麵的研究重點是明清史、近代史和近代東南亞華人碑刻史籍。其代表作《明代史籍匯考》(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Important Chinese Literary Sources for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搜集了大量的中文文獻和西方資料,是西方公認的一部比較全麵介紹明人史籍的史料學著作。他撰寫和出版的有關明清史的重要論著還有《明代中國的土地稅》、《有關明代初葉的中文新著作》和《中國科舉製度革廢考》等。
  傅吾康十分關心中國近代曆史的演變,於1957年在慕尼黑發表了《中國的文化革命:五四運動》(Chinas kulturelle Revolution—Die Bewegung vom 4.Mai 1919)論著,1958年又在慕尼黑發行了《18511949年間的中國百年革命》(Das Jahrhundert der chinesischen Revolution 1851—1949)初版本,把太平天國以來中國近代史上的事變看成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在西方學術界頗獲好評,因而該書於1980年又出版了增訂本。
  傅吾康的另一部關於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著作是1962年在德國格廷根出版的《中國與西方》(China und das Abendland),該書對近代西方列強在華的侵略行徑持批判態度。他還利用自己的優勢,於1974年在杜塞爾多夫出版了介紹現代中國的《中國手冊》(China—Handbuch)
  傅吾康在60年代曾受聘到馬來西亞大學創辦中文係,在那兒他產生了對東南亞華人史跡的研究興趣。1977年,他退休後再次受聘到馬來西亞大學中文係任教授,期間集中精力研究南洋華人的曆史,在星馬各地搜集了大量的金石碑刻,1978年他與陳悌凡(Chen Tieh Fan)合著並出版了《馬來西亞的華人碑文》(Chinese Epigraphy in Malaysia)
  幾十年來,傅吾康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和書評,1989年在新加坡出版了《傅吾康學術論文選集》,這本大型選集匯編了其關於明史、清史、東南亞華人史和海外中文教育以及日耳曼學的研究論文,大體反映了傅吾康一生治學的曆程。
  上述著作中值得展開的是傅吾康1980年出版的《18511949年間的中國百年革命》增訂本。傅吾康在書中敘述了1851—1949年中國近代革命的曆史,把百年革命的曆史劃分為五個階段,視中國革命的過程為一個不斷發展、上升和深化的過程。傅吾康強調從整個中國曆史的角度來觀察中國近代史,不是機械地把近代和傳統割裂開來,而是從革命概念入手,從《易經》裏的革命說起,談到五行學說、漢代緯書、以及孟子的君輕民貴的思想,證明了在中國的國家觀念中,革命是作為一種合理的手段而存在的。傅吾康在書中批評西方革命黨人的理想化和政治幼稚以及脫離中國實際的錯誤看法,進而指出,國民黨從政治上背離革命走向反動和衰敗,社會變革任務最終由共產黨人完成。書中,傅吾康如實地記錄了國共兩黨的不同形象: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到了驚人的地步,共產黨人清貧而廉潔,充滿著理想主義精神。共產黨的軍隊裝備很差,但是指揮有方,戰鬥情緒高漲。一切表明進行社會革命的時機成熟了。
  傅吾康認為新中國的建立標誌著中國近百年革命的最後階段社會革命的完成。但是,傅吾康的進步曆史觀遭到了西方學者(特別是美國學者)的批評,指責他借用了共產黨人的觀點對中國革命過程進行解釋。然而,德國當代漢學家斯泰格(Brunhild Staiger)和艾伯斯坦(Bernd Eberstein)等對其人其作的評價為:傅吾康繼承並發展了福蘭閣對中國曆史的研究。福蘭閣研究的是19世紀以前中國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東亞文化圈內的發展;而傅吾康研究的是19世紀以後中國通過種種決裂和危機走向現代化的過程。

三、漢學教學

  傅吾康不僅在漢學研究方麵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漢堡大學從事漢學教學27年還為德國培養了一批批漢學學科帶頭人,曾指導22人獲得漢學博士學位。
  他認為,中國人遠比西方人微妙,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麵,西方人應該向中國人學習。他推崇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把它列入普通學校的教學內容中,以普及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他還認為,漢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德國所有的大學都應設立漢學研究和教學機構。他曾擔任德國東亞學會主席,亞洲學會副主席,創建了以研究中國和東亞為重點的德國漢堡亞洲研究所,他還主張在著名的德國科研機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設立東亞曆史研究所,研究商周以來的中國曆史。退休後,傅吾康在馬來西亞大學中文係任教。
 
主要學術成果-傅吾康教授出版著作目錄
 
 1933
  (論文)康有為旅遊記中的德國
 1935
  (報告)第二屆國際語言學會議的報告
  (論文)中國文字改革的途徑
  (論文)日本文字改革的途徑
  (書評)中國經典中的聖人(Gerhard Rosenkranz著)
  (專著)康有為和他的學派的變法維新運動
  (譯文)儒家的來源以及孔子及老子的關係(胡適著)
 1936
  (書評)中國與世界-19121935年的中國革命(Jean Marquès-Rivière著)
 1937
  (書評)一個德國的中國貿易商(J. Jaspersen 著)
  (書評)中國是否已經窮途末路(Grover Clark 著)
  (報刊論文)中國在建設中
  (報刊論文)中國華北的情勢
  (報刊論文)中國與蘇聯
  (報刊論文)被占領後的華北
  (報刊論文)中國的海關
 1938
  (論文)1930年以來的中國考古發掘報告
  (論文)由於中日衝突而引起的中國大學性質的改變
  (書評)十一世紀的一位中國學者周敦頤(Werner Eichhorn著)
  (書評)新中國的舊遺產(P. Bertram Schuler 著)
 1939
  (書評)中國傳統的史學(Charles S. Gardner 著)
  主編(19391944)研究與進步學報
  (1940年起此學報改為中德學誌)
 1940
  (論文)德國青年漢學家
 1942
  (論文)清代的告封
  (書評)袖珍華德辭典新編(中文)(Otto J?rgens編)
  (書評)德國通史(Ⅰ-Ⅲ)(中文)(Johannes B?hler著)
  (編著)德籍漢譯存目(同張紹典合編)
 1943
  (論文)明各朝實錄的纂修及現存抄本考
  (提要)中德學誌所載中國漢學著作
  (評論)近百年來外交政策的中國文獻
  (編纂)漢學集刊(19431945
  (演講稿)中國國家的過去及現在
  (演講稿)中國國家思想
 1944
  (論文)阮元[17641849]
  (論文)再論明實錄編纂及流傳
  (提要)一九四四年中德學誌中所載中國漢學著作
  (書評)康熙皇輿全覽圖研究(中文)(福克司著)
  (書評)左宗堂(陳其田著)
 1945
  (論文)永樂北征
  (論文)明實錄編纂及流傳補遺
  (提要)一九四五年中德學誌所載中國漢學著作
  (編著)德華常用小字匯(同孫用震合編)
 1946
  (論文)19371945年戰時自由中國的漢學研究工作
  (論文)作為政治家及兵部尚書的於謙
 1947
  (論文)明史要目解題初稿
  (論文)成都附近廟宇中的明代壁畫
  (論文)審判於謙的一個文件
  與聞宥合編出版STUDIA SERICA學報
 1950
  (論文)四川公元二世紀時的崖墓
  (論文)明史要目解題初稿補遺
 1951
  (書評)中國通史(Wolfram Eberhard著)
  (論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952
  (論文)德國的中國問題研究者
  (論文)十五世紀初期中國對蒙古的征討
  (論文)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漢學研究情況
  (書評)早期的中國錢幣(王毓銓著)
  (書評)白虎通英文譯本(曾珠森著)
  (書評)掃雲塔(德文譯本)(Franz Kuhn著)
  (書評)資治通鑒卷6978(三國)英文譯本(方誌彤著)
  (書評)叛將崔力的碑文中的溢各(Erich Haenisch著)
  (書評)北京日記(Derk Bodde著)
  (書評)現代中國的家庭革命(Marion J. Levy, Jr著)
  (書評)華西漢墓中的藝術品:第一二世紀的浮雕(Richard C. Rudolph等著)
  (編修)出版及修訂O.F中國通史的第五卷
  (演講稿)最近五十年來的中國學研究
 1953
  (論文)中國革命與反儒家鬥爭
  (論文)中國家庭的轉變
  (演講稿)明代中國的土地稅
 1954
  (論文)中國的反帝運動
  (論文)明初撒裏畏兀兒四衛安定阿端曲先罕東考
  (論文)中國革命的階段
  (論文)漢堡大學在東亞學術研究方麵的結構
  (書評)中國天主教開教史(利瑪竇著)
  (書評)有關明代初葉的中文新著作
  (書評)明末農民起義史料
  (介紹)兩種研究中國曆史新刊物:
 1.曆史研究 2.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第三所集刊
  (書評)征服者與統治者(Wolfram Eberhard著)
  (書評)中國共產主義實錄(Conrad Brandt著)
  (書評)中國共產主義與毛之崛起(Benjamin I. Schwartz著)
  (書評)毛澤東統治下的中國:19421944年的共產黨改革文件(Boyd Compton著)
  (編訂)出版並修訂福蘭閣新著-東西兩個世界的回憶錄
  共同擔任1954年創刊之遠東學術雜誌編輯
 1955
  (書評)中國和西方開始建立正式關係的新看法(費正清著)
  (書評)曆史研究評論
  (書評)中日兩國1368154O年間的官方關係(王伊同著)
  (書評)魯迅的生平及著作(KrebsovaBerta著)
  (書評)毛澤束統治下的東北(OEdmund Clubb著)
  (書評)中國的革命(Charles Patrick Fitz Gerald著)
 1956
  (論文)德國地理教科書中的中國部分
  (論文)目前對十五、十六世紀中國史的研究狀況
  (書評)日本對現代中國的研究——十九廿世紀曆史社會科學研究書目(費正清等著)
  (書評)亞洲人眼中的西方殖民主義(Kavalam Madhava Panikkar著)
  (書評)日本在東亞的新秩序(FCJones 著)
  (書評)十三、十四世紀蒙古統治者在中國的驛站製度(Peter Olbricht著)
  (書評)隋書刑法誌法文譯本(Etienne Balazs著)
  (書評)中國的紳士(張仲立著)
  (書評)中國科學技術史(李約瑟著)
  (書評)曆史研究評論
  (書評)閩帝國(SchaferEdward H.著)
  (書評)宋代早期的文官製度(E.A. KrackeJr.著)
  (抒情文)悼念 Erich Schmitt
  (演講稿)中國革命的曆史發展(18511948
 1957
  (序言)賽金花(Maria Wilhelm 所譯)
  (書評)19241929之間的現代中國軍事史(劉馥著)
  (書評)中國自己的道路(L.L. Matthias著)
  (書評)今日的共產中國(唐盛鎬著)
  (書評)中國經濟社會史概要(E. Stuart Kirby 著)
  (書評)18951912年興起的中國軍閥(Ralph L. Powell著)
  (書評)傘園(燕雲著)
  (書評)蒙古人統治下的中國文化史:山居新話(Herbert Franke著)
  (書評)棠蔭比事(高羅佩著〕
  (書評)曆史研究評論
  (書評)哈佛大學遠東研究中心的中國經濟與政治著作
  (書評)四川漢代畫象選集(聞宥著)
  (書評)未皈依的傅教士(Geoffrey T. Bull著)
  (書評)中國轉變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地理和政治上的解剖(Theodore Shabad著)
  (書評)共產主義文件:19181927年間的中國國家戰與蘇聯顧問(C.Martin Wilbur等著)
  (短評)1955年版漢學研究書目
  (專著)中國的文化革命:五四運動
  (抒情文)懷念顏複禮教授
 1958
  (書評)中國/同治中興(Mary C. Wright著)
  (書評)中國的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與思想(李約瑟)
  (書評)曆史研究評論
  (書評)明史食貨誌譯注(和田清編)
  (書評)明永樂時代明朝與女真關係(Serruys, Henry著)
  (書評)中國史學要素(Han Yu-Shan著)
  (書評)現代中國家庭法的保守主義(Valk, M.H. van der著)
  (專著)18511949年間的中國百年革命
 1959
  (論文)中美關係
  (論文)毛澤東的革命思想及實踐
  (論文)德國對中國研究的近況及問題
  (論文)日本廿世紀初期高等教育納入中國考試製度探討
  (論文)1905年中國科學製度的廢除
  (書評)儒家思想統治下的中國及其現代的命運(Joseph R. Levernson著)
  (書評)康有為的大同書(G. Thompson著)
  (書評)有關中國的西文書目(袁同禮著)
  (書評)1956年版漢學研究書目短評
 1960
  (書評)19241947年間史大林在中國的失敗(Conrad Brandt著)
  (書評)十九世紀的德中關係(Helmuth Stoecker著)
  (書評)東亞史研究(蒙古篇)(和田清著)
 1961
  (論文)明實錄(13681644
  (論文)中國史概況(第一部分)
  (論文)中國的革命
  (論文)與利瑪竇同時代的中國人眼中的利瑪竇
  (書評)現代中國簡史(David Nelson Rowe著)
  (書評)中國共產主義運動(19211937)資料(薛君度著)
  (書評)蘇聯在中國(蔣介石著)
  (評論)宋代以來有關中國的著作
  (演講稿)中國走向共產主義的原因
  (演講稿)西方文化的衝擊及中國社會的轉變
  (演講稿)傳統在今日中國社會中的地位
 1962
  (論文)元朝滅亡後的蒙古人
  (書評)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部:數學及天文地理科學(李約瑟著)
  (書評)明代的中國傳統政府(Charles O. Hucker著)
  (書評)使命(Ernst Wickert著)
  (書評)中國通史德文譯本第一冊(範文瀾著)
  (短評)1957年版漢學研究書目
  (專著)中國與西方
  (抒情文)悼念Eduard Horst V. Tscharner
 1963
  (論文)馬來亞大學的中文係
  (論文)現代中國傳統的地位
  (書評)十九世紀的意大利與中國的關係(Giorgio Borsa著)
  (專著)中國科舉製度革廢考
 1964
  (論文)明代史籍匯考序論
  (書評)古代中國的性生活(高羅佩著)
  (短評)1958年版漢學研究書目
 1965
  (論文)華人馬來西亞化的問題
  (論文)星馬華文教育的問題
  (書評)毛與中國革命(陳誌讓著)
  (書評)十九世紀帝王統治下的中國農村(蕭公權著)
  (書評)詩人高啟(13361374)(牟復禮著)
  (書評)岩波中國語辭典(倉石武四郎著)
  (短評)1959年版漢學研究書目
  (抒情文)悼念Etienne Balazs
 1966
  (論文)砂朥越和沙巴的華文教育
  (書評)儒家人物Arthur F. Wright & Denis Twitchett編)
  (評論)對新版明實錄的意見
  (評論)對新版華德辭典的若幹看法
  (報論)儒家正統思想的再生
  (演講稿)談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念及理想
 1967
  (論文)康有為與科學製度改革
  (書評)華德辭典(Werner Rudenberg等編)
  (書評)東南亞處於民族主義及共產主義之間(Justus M.van der Kroef著)
  (書評)清代行政機構術語評注(孫任以都著)
  (書評)司馬光的三國編年史-資治通鑒卷6978(方誌彤譯)
  (書評)中國(Emil Schulthess著)
  (書評)清代地方製度(瞿同祖著)
  (書評)中華帝國(Michael Loewe著)
  (書評)中國-中美關係(費正清著)
  (書評)1858年至1861年間的中國與西方的關係(阪野正高著)
  (短評)1960年版漢學研究書目
 1968
  (論文)德文版古代中國的序論
  (論文)中西文化的溝通人物:利瑪竇
  (論文)中國與第三世界
  (論文)以星馬為例談東南亞的華校和華文教育
  (書評)今日中國文化與經濟現況(Eduard J. Solich著)
  (短評)1961年版漢學研究書目
  (專書)明代史籍匯考
  (抒情文)悼念東西文化溝通者袁同禮
  (演講稿)十九至廿世紀初期中國教育製度在適應時代方麵所遇到的問題
 1969
  (論文)對明代史料中的東南亞的一些意見
  (書評)章學城的生平及思想(David S. Nivison著)
  (書評)明代的禦史監察製度(Charles O. Hucker著)
  (短評)1962年版漢學研究書目
  (演講稿)中國國家與社會形成的特別形式
 1970
  (傳記)吳虞傳
  (報論)利瑪竇:東西文化的媒介人物(中文)
  (論文)黑格爾與中國史
  (評論)明實錄中有關東南亞的史料
  (書評)馬來亞民族主義起源(William Roff著)
 1971
  (論文)對柬埔寨華校的若幹印象
  (論文)13681780年的中國
  (論文)中國革命
  (短評)1963年漢學著作書目錄
 1972
  (論文)西馬及鄰近地區的中國碑文
  (論文)星馬的三一教(一)新加坡
  (論文)中國對現代東南亞的影響
  (論文)對有關東南亞的中國史料的一些看法
  (抒情文)悼念Jef Last
  (演講稿)中國的革命
 1973
  (論文)最近在汶萊發現的一個公元1264年的中國碑文
  (論文)明史目錄學
  (論文)1949年以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論文)東南亞的華文特刊
  (論文)中國簡史
  (論文)朱元璋
  (論文)林照恩(15171598
  (論文)德中關係的回顧以及從中吸取的教訓
  (書評)中國曆史上的政府組織研討(John L. Bishhop)
  (短評)1964年版漢學研究書目
  (編纂)中國:社會、政治、政府及經濟概況
 1974
  (特寫)第二次鴉片戰爭 歐美人想象中的中國 亞洲政策 廣東十三行製度 鴉片戰爭 戊戌變法 1949年後的中國 曆史撰著 與胡雋吟合撰 中國婦女 娛樂
  (論文)利瑪竇
  (論文)印尼的華文碑文
  (論文)對寮國和泰國的華文教育的一些意見
  (書評)無聲的入侵(Garth Alexander著)
  (書評)文化革命的前奏:批毛運動(Rainer Hoffmann著)
  (書評)研究中國曆史文化及社會的參考書目(Rainer Hoffman著)
  (論文)對作為地方史資料的別集的一些意見
  (書評)明朝的中國政府(Charles O. Hucker著)
  (書評)中國人心目中的世界秩序(費正清編)
  (編著)中國手冊
 1975
  (論文)西方大學中的東亞人教授
  (書評)中國印象記(19321939)(李德著)
  (書評)海峽華人的風俗習慣(J.D. Vaugham著)
  (評論)有關中國問題的探討
  (介紹)德中關係的新著作
  (書評)對中國的四種看法(Robert A. Kapp著)
  (抒情文)悼念Heinz Friese
  (報論)婆羅洲訪古記(中文)
 1976
  (傳記)朱祁玉、徐有貞、利瑪竇、石亨、王振、於謙
  (傳記)田汝成
  (論文)宋代寇準與明代於謙
  (書評)明代思想裏的個人與社會(Wm. Theodore de Bary編)
  (演講稿)泰國的華文碑文
  (演講稿)在汶萊發現的中國古碑
  (書評)中國史(Endymion Wilkinson著)
 1977
  (論文)金石木銘簡述及馬來西亞華文金石木銘的搜集及研究紀略(中文)
 1978
  (序言)德國漢堡名圖書館所藏東南亞華文非賣品書目
  (演講稿)新加坡研究東南亞問題之學會研討會導言
  (書評)慶祝霍福民六十五誕辰論文集
  (書評)十六世紀中國稅製與政府財政(黃著)
  (書評)東南亞少數民族的華人(MARY SOMERS-HEIDHUES著)
 1979
  (論文)一九七七年遊華雜考:譯釋明代幾座碑文
  (論文)談海瑞在東南亞
  (論文)東南亞幾座現代日文碑文
  (序言)馬來西亞西部與新加坡華人各邦派的地方主義
  (書評)黃乃裳與新福州(中文)(劉自成著)
 1980
  (專著)百年中國革命18511949(增修本)
  (論文)星馬的三一教(二)馬來西亞
  (論文)東南亞幾座現代日文碑文增補
  (抒情文)悼念福克司先生
  (論文)西安與泉州中國古伊斯蘭教堂
  印刷、出版中
  (專著)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同陳鐵凡合編)
  (論文)中國伊斯蘭古教堂考
  (論文)德國有關中國教學與研究
  (論文)明代史學
  (論文)從華文銘刻文看印尼蘇北華人的定居
  (喬若虛編譯)
  (資料來源:壽傅吾康教授伉儷七十雙慶祝賀冊 / 沈慕羽等著. --
  不詳 : 不詳. -- 149 : 照片 ; 26cm
參考文獻 1.國外漢學史 [專著] / 何寅,許光華編著. —— 上海 :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 675 ; 20cm. —— 7—81046—879—0 : CNY32.30
2.德國的漢學研究 [敦煌資料] / 張國剛. —— 北京 : 中華書局, 1994. —— 233 ; 20cm
3.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
http://www.lib.nus.edu.sg/chz/chineseoverseas/oc_fwk.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