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尖上的家園

心理,靈性, 文化,海外生活
正文

愛的隨想之一. 2005-8-7

(2007-02-18 02:17:23) 下一個

友人問我: 你需要的愛人是什麽樣的?

我開始說, 對方不斷地”還有呢, 還有呢?” 不知不覺地, 說出了好多好多。原來好多好多的渴望啊。朋友笑著說:“我哪天遇到這樣一個修煉的如此之好的人, 推薦給你。”

我知道她的意思, 也笑了。

然而其實, 我所敘說的隻是一個終極的狀態, 一種藏於我心靈深處的渴望。可是塵世之間,如何去找到那樣一個現實存在的客體呢?

生而為人, 我們如何可能避免我們與生俱來的種種缺陷? 我們的身體會衰老, 我們身體會生病, 我們恐懼, 我們擔憂,當我們虛弱的時候我們傾向於忘記了一切 --我們可能變得自私, 有些人也許還開始了破壞性的傾向。。。。

可是,即令是如此局限的人類, 誰沒有體驗過一些燦爛的浪漫? 在那樣的時光, 我們美如天使,與天地和諧, 與世人皆為血肉同胞,我們蕩漾在一片海洋般的情感中,我們的夢想好象都已經實現, 隻要愛人在我們的心中。 這, 又是什麽呢?

也許這就是我們天性中神秘的雙重性。

我們的渴望永遠向著天空, 如果你想充滿生機一樣活著, 但我們的腳隻可能踏於大地, 如果你想實在地充滿生機地活著。

這也許就是生命中, 最大的功課。 


有種說法說: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相反地, 多來於老一輩人的, 比較老一輩的(不過愈來愈多地發現同一輩人中也有不少加入了這樣的敘說行列), 向於另一種相反的看法, 這種看法說, 浪漫式的愛情體現了嬰兒的狀態, 我們在爛漫情感中退縮於嬰兒狀態,於是體驗到一體感,因而這一派的觀點是:藥方是:強調義務, 道德:“義務責任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而靈犀相通則畢竟難以捉摸。”

這兩種說法我都不喜歡,也不同意。

第一次聽到西方人的這種說法時吃了一驚:“浪漫愛情並不是自古就有, 而是現代進化的產物,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種有意識的愛情。” 這裏的意思是,先是包辦婚姻,而後浪漫愛情, 而後到了有意識的愛情, 人類的兩性關係是這樣進化的。

以上這樣的說法, 倒好象很能解釋現代人的情感現象啊, 於是以上兩種說法的問題,倒可以有了一種解釋。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不奇怪, 我們不會愛情嘛, 所以結婚後就墳墓了。 老一輩人也還是不太會,所以當他們遇到外遇了, 很緊張, 就往傳統找武器。於是找到了義務和道德。

然而這種說法在我心中留下一種疑問,那麽我們民族曆史上那些美麗的愛情故事呢? 那些我們不是沒有看到的老一輩人的恩愛夫妻呢?


---- 一個台灣心理學家訪問了幾十對中年夫妻, 讓他們談一下他們的婚姻經曆
心理學家的目的是想發現維係中國人的夫妻的感情中究竟是些什麽東西, 除了外在的孩子義務等等之外。

結果她確實有特殊發現, 她發現這些夫妻在陳述他們的情感時, 有兩大主題是西方人所不常表達的, 那就是:感激和欣賞, 而另外兩大主題 - 親近與默契,想來和西方人無異。

我讀著那些關於欣賞和感激的描述, 心中有股股溫暖的流動, 心想: “是,我也想要這些東西!” 一轉念, 啊, 那麽是否這意味著, 其實我的愛情模式的底色也是很傳統的? 不對啊, 我是很強調理解和溝通的啊。

有趣的是, 那年回國, 我拿著這台灣心理學家的問卷抓了十幾個朋友和他們的朋友(大多數出身70年代),調查了一番。結果, 大大驚訝, 我發現這些夫妻或戀人在評論自己的感情時, 欣賞和感激分數竟然很低, 而親近默契分卻較高。 這怎麽回事呢?

這是不是在說當代情侶互相不賣帳的比較多呢? 但他們蠻溝通的? 世風變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