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王惠然和他的《彝族舞曲》
王惠然(1936— ) 琵琶、柳琴演奏家。原籍浙江鎮江,生於上海。13歲起學琵琶,1955年考入單縣越劇團,1956年考入北京公安軍文工團。1957年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會獲好評,並在莫斯科電台錄製了《十麵埋伏》、《陽春白雪》等曲目。尤其是錄製了自己創作的《月下歡舞》,是我國第一首多聲部的琵琶獨奏曲。1958年調往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1960年創作琵琶獨奏曲《彝族舞曲》,是一首在我國當代琵琶發展曆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琵琶作品。近年來又創作了 《江南三月》、《金色年華》等琵琶獨奏曲。另外,他不斷對柳琴進行改革,把柳琴提高到獨奏樂器的地位,1960年創作了第一首柳琴獨奏曲《銀湖金波》。還創作了包括《春到沂河》在內的很多優秀的柳琴曲和一些民樂合奏曲,出版論文多篇。曾任香港中樂團和青年中樂團客座指揮。
王惠然1960年創作的琵琵獨奏曲《彝族舞曲》,取材於雲南彝族《海菜腔》、《煙盒舞》。以抒情優美的旋律,粗獷強烈的節奏,描繪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們歡樂舞蹈的場麵,音樂富有濃鬱的民族特點,並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深受眾多音樂家喜愛,被改編成古箏、三弦、揚琴、阮獨奏曲及管弦樂曲。殷飆將它改編成吉它獨奏曲,1987年參加在珠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吉它藝術節中得到國內外的高度讚揚,成為一首在吉它界中頗有影響的吉它名曲。
第一段:以輪指開始,慢起漸快,猶如悠揚的笛音。接著從彝族山歌《海菜腔》發展而來的緩慢自由、色彩朦朧的旋律,描繪了恬靜朦朧的山寨美景。
第二段:主題源自彝族民間樂曲《煙盒舞》,琵琶演奏時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優揚,富於歌唱性,並伴以舞蹈性節奏音型,生動地描繪了姑娘們輕盈的舞姿。
第三段與第四段:主題旋律被簡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強。運用掃弦技巧,刻畫了小夥子們跳舞的陽剛勇猛氣質,使舞蹈場麵更為熱烈。
第五段:出現一小段以均勻音型陪襯的長音旋律。速度的突慢,對比鮮明。尾部又回到第四段的快速度。
第六段:渾厚深沉的一連串排比短樂句,樂音堅實有力、熱烈紅火。尾部以音區的逐層提高把音樂推向高潮。
第七段與第八段:再次呈現對比性的抒情段落。更加充分發揮了曲首悠揚的笛聲和歌聲,展現了一個更加恬美、朦朧的意境,表達一對對戀人互吐衷腸,情意綿綿的情景。
第九段:重複主旋律,漸弱漸遠,如同熱戀的青年男女沉浸於幸福之中,意境深遠。
在此曲中,王惠然首創“四指輪”技法。即在傳統扣輪、挑輪、勾輪的指法基礎上,把右手大指分離出來,用食、中、無名和小指作輪。大指彈奏獨立的伴奏聲部,以奏出複調或和聲效果。[轉貼]
(一)琵琶
劉德海 獨奏 (網站不穩,多試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