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說●無聞

卍卍卍卍《華嚴經》雲: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卍卍卍卍
正文

虛雲老和尚:以四無量(慈悲喜舍)為心,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為行

(2007-04-25 05:36:59) 下一個

  (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慈悲者,見一切眾生有甚痛苦,以憐湣愛護之心去救度,令其離苦得樂。
  喜舍者,見一切眾生做一切功德或發一念好心,都要隨喜讚歎。對一切眾生有所須求者,都要隨其所需而施與之。(虛雲老和尚《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



  菩薩戒者,總攝為三聚。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
  一、攝律儀戒,謂惡無不離。此聚,止即是持,作便是犯。順教嚴護,慎而不為。
  二、攝善法戒,謂善無不積。身、口、意善及聞、思、修三慧,十波羅蜜,八萬四千助道行等,皆究竟修。此聚,作便是持,止即是犯。順教奉修,永不退悔。
  三、攝眾生戒,亦名饒益有情戒,謂無生不度。以四無量為心,四攝為行
  四無量者,謂慈、悲、喜、舍。,能與樂滿;悲,能拔苦盡;,謂喜慶眾生離苦究竟,樂法滿足;,謂令眾生行佛行處,至佛至處,方生舍心。
  四攝者,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一、布施攝者,謂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二、愛語攝,謂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三、利行攝,謂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因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四、同事攝,謂以法眼觀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示現,使同其所作而沾利益,由是受道。
  此聚,作即是持,止便是犯。

  又,菩薩發心時,當發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即須斷除我愛,殉己為眾,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苦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如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量劫來,流浪生死,皆因煩惱未斷。煩惱由根本發生枝末,重重無盡。所言根本者,謂貪、嗔、癡、慢、疑、惡見等,由此出生懈怠、放逸、嫉妒、障礙、昏沉、散亂、諂曲、誑妄、無慚、無愧等無數枝末。但煩惱雖多,總不出我、法二執。眾生不達緣起性空的道理,妄執此身心以為實我,分別諸法以為實法,由是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設教,應病與藥,說無量法門,對治眾生無盡煩惱。我們應該依教修持,誓願斷之。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菩薩為普利有情,一切世出世間,無量法門,均須習學。故菩薩應向五明中求。五明者,一、聲明,明言語文字者;二、工巧明,明一切工藝、技術、算曆等者;三、醫方明,明醫術者;四、因明,明考定正邪、詮考真偽之理法者,即所謂論理學;五、內明,明佛法之宗旨者。故無論世出世法,科哲等學,均是菩薩所應學處。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閉起眼睛、盤起腿子,才算修行;運水搬柴、鋤田種地、乃至穿衣食飯、痾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並非閉門造車、死守一法的。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者,梵語名“菩提”,又譯曰“覺”。覺者,自性靈覺也。此覺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本自圓成,個個不無。諸佛聖人,示生世間,作人、天之導師,後世之模範,指示眾生:若離妄想執著,即可成佛。六祖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我們應該舍迷歸覺,誓成佛道。
  弘者,深也,廣也。深則豎窮三際,廣則橫遍十方。誓者,自製其心。願者,誌求滿足。菩薩當發如上誓願,不怖不退,不動不搖,盡未來際勇猛勤修。(虛雲老和尚《戒期開示》



  或疑佛教為消極為迷信,不足以為國教,此特未明佛教者之言。實則佛法不壞世間相,豈是消極者。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覺,豈是迷信者。考:佛,梵名佛陀,義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謂之為佛。菩薩,梵名菩提薩埵,義譯覺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種。乃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一麵自修,一麵化他者。其積極與正信,恐無有出其上。
  佛教依折、攝二義,立方便多門。何謂折?折者,折伏惡人。昔石勒問戒殺於佛圖澄,澄曰:“子為人王,以不妄殺為戒殺義。”蓋在家大權菩薩,為折惡利生故,雖執刀杖,乃至斬其首,於戒亦無犯,反生功德。因惡意而殺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殺人,固是在家大權菩薩之金剛手眼也。
  何謂攝?攝者,攝受善人。佛菩薩為利益眾生,故不避艱危,有四攝法。一、布施攝:若有眾生樂財則施財,樂法則施法,使生親愛心而受道。二、愛語攝: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親愛心而受道。三、利行攝: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生親愛心而受道。四、同事攝: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薩之積極為何如!

  何謂方便?方便者,量眾生根器施諸權巧而度之也。前述之四攝法,亦是方便之門。《法華經·化城喻品》雲:“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複無水草,人所怖畏處。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湣,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此是化城耳,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觀此可知釋尊分時設教、權施方便之深意。故最上根者與言禪,上根者與言教,重分析者與言唯識,普通者與言淨土。權設大乘、小乘,不論出家、在家,務求普化群機,使一切眾生,鹹沾法益也。近人觀佛子之對像跪拜,及淨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無神論立場,謂為迷信。不知跪拜與對長上致敬何異。念佛對於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過方便初機之簡捷法門,更有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法門。淨土自有無窮妙用者,人自不會耳,豈迷信哉。

  ......;持名念佛,則重他力自作相應,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雲:“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得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有因有果,故理事無礙。......;淨宗則雲往生淨土,見佛聞法,悟無生忍。......;無生之生,則本自無生,故無有滅,此所以稱為無量壽(阿彌陀譯名)也。

  願行菩薩行、求無上道者,非必出家而後可行,在家亦無不可。不過出家所以別國主、離親屬、舍家庭者,意在脫離情欲之羈絆,舍私情而發展佛力之同情,舍私愛而為偉大之博愛,以度一切眾生為忠,以事一切眾生為孝,此大同之義也。(虛雲老和尚《答蔣公問法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