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複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誰動?誰靜?”
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
佛言:“如是。”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
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
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複見動?”
“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佛言:“如是。”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複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雲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唐天竺沙門般刺蜜帝譯)
佛言:“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唐天竺沙門般刺蜜帝譯)
西天十四祖龍樹尊者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指月錄)
西天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指月錄)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僧問:“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
師(趙州從諗禪師)曰:“急水上打毬子。 ”
僧卻問投子(投子大同禪師):“‘急水上打毬子’,意旨如何?”
子曰:“念念不停留。”(五燈會元)
問:“家賊難防時如何?”
師(梁山緣觀禪師)曰:“識得不為冤。”
曰:“識得後如何?”
師曰:“貶向無生國裏。”
曰:“莫是他安身立命處也無?”
師曰:“死水不藏龍。”
曰:“如何是活水龍?”
師曰:“興波不作浪。”
曰:“忽然傾湫倒嶽時如何?”
師下座把住曰:“莫教濕卻老僧袈裟角。”(五燈會元)
用功下手――認識賓主
用功怎樣下手呢?楞嚴會上憍陳那尊者說“客”“塵”二字,正是我們初心用功下手處。他說:“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客”“塵”喻妄想,“主”“空”喻自性。
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來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隨妄想忽生忽滅。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塵質自搖動,本礙不著澄寂的虛空,喻妄想自生滅,本礙不著如如不動的自性。所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此中“客”字較粗,“塵”字較細。
初心人先認清了“主”和“客”,自不為妄想遷流。
進步明白了“空”和“塵”,妄想自不能為礙。
所謂“識得不為冤”。果能於此諦審領會,用功之道,思過半了。(虛雲老和尚禪堂開示)
修與不修
講修行,講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話。你我透徹了自己這一段心光,當下了無其事,還說什麽修與不修。試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表顯,出家訪道,苦行六年證道,夜睹明星,歎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清淨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說著一字。”自後曆代祖師,一脈相承,皆認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橫說豎說,或棒或喝,都是斷除學者的妄想分別,要他直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假一點方便葛藤,說修說證。佛祖的意旨,我們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現前這一念心,本來清淨,本自具足,周遍圓滿,妙用恒沙,與三世諸佛無異。但不思量善惡,與麽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麽行可修,講修行豈不是句空話嗎。
但你我現前這一念心,向外馳求,妄想執著不能脫離,自無始以來,輪轉生死,無明煩惱,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當,作不得主,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長在妄想執著中過日子。上焉者,終日作模作樣,求禪求道,不能離於有心。下焉者,貪嗔癡愛牢不可破,背道而馳。這兩種人,生死輪轉沒有已時,講不修行,豈不又是空話。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當,深知古往今來,事事物物,都是夢幻泡影,無有自性,人法頓空,萬緣俱息,一念萬年,直至無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淨太平家裏,享受無盡藏寶,無心無為,自由自在,動靜如如,冷暖隻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窺他不破,就是諸佛菩薩也奈他不何。這樣,還說個甚麽修行與不修行呢。
其次的人,就要發起誌向,痛念生死,發慚愧心,起精進行,訪道力參,常求善知識指示途徑,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曝之。”漸臻於精純皎潔。這就不能說不修行了。
上來說的,不免遷上就下,仍屬一些葛藤,明眼人看來,要認為“拖泥帶水”。然祖庭秋晚,去聖日遙,為應群機,不得已而如此羅索。究實論之,講修行,講不修行,確是空話。直下無事,本無一物,那容開口。菩薩呀,會嗎?(虛雲老和尚禪堂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