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主題:評價林彪的七大誤區 從客觀公正角度看待他 zt

(2007-05-30 15:25:16) 下一個
主題:評價林彪的七大誤區 從客觀公正角度看待他

[史海鉤沉] 中國網 

1.南昌起義後的一度離隊又複回問題


這是陳毅揭出的,以陳帥的為人和當時不少知情人尚存的環境,應不是謊言。


私自離隊,當然不對,但在當時的環境下,離隊不等於脫離革命,更不是叛變,隻是對所在這支殘兵敗將隊伍前途的沒有信心。當時整個中共都處在對革命道路的摸索初期,又有幾人對這支隊伍真正有信心呢?何況林當時隻是小年輕,不能過於苛責的。陳帥後來會見外賓時,曾說當時自己其實也很茫然,畢竟那時還年輕。起義的大多主要領導人和大量的高級軍官其時都早已離隊,這對部隊的負麵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無論如何,林是極少數一部分堅持下來的人之一,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很多人把這事當成林的汙點,其實剛好相反,正說明其時的林是個好黨員。


首先林的信不是對革命信念有動搖和疑問。隻是對革命的道路應怎麽樣走,農村武裝割據這條路究竟能否最終成功,內心存有疑問,這種疑惑在當時黨內應是普遍現象,隻是絕大多數人沒有公開表達出來而已。事實上,沒有任何人能在任何事情上思想認識永遠正確。


其次,林是以正常的途徑表達反映自己的疑惑的。


作為黨員,對黨組織的方針路線有看法和疑問,通過正常途徑向組織反映,即是一個黨員的權利,更是黨員的基本義務。不是應批評,而是應表揚和提倡的。林坦然向組織表明自己的疑問,正說明了林對黨是坦城的,是應充分肯定和讚賞的。


注意:毛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隻是解惑,而非批林。


事實上,黨(包括毛)也從未因此批評和處分林,而是一直充分信任林,即使在肅反擴大化和延安整風時,也沒人因此肅林整林。


後來林在《毛選》出版時,要求不披露自己的名字,實有私心:想證明自己一向和毛一樣一貫英明正確。這其實是沒必要的,反而容易讓人誤認為這是個汙點。


3.長征中提議以彭換毛


向中央寫公開信的方式是陽某不是陰謀,表達對上級領導所行軍事指揮策略的不同意見,也是正常的合法的。當然試圖指定領導人超越了林彪的職權,是不對的。


實踐證明毛的指揮基本是正確的,林由於所處的地位較低,對敵我態勢不可能及時全麵了解,對毛的一些指揮動作不理解,實在不足為怪,而且也不僅是林不解,隻是隻有林公開提出來了而已。


4.平型關戰役林彪威名震天下


平型關戰役的作用更多是在政治層麵。


從鴉片戰爭開始的積弱難返,對外作戰一敗再敗,到日本入侵後,民國各路諸侯的不觸而敗,中國的確已無以言勇了。在這種情形下,平型關戰役的勝利,對振奮全國上下的士氣和抗日勝利的信心,對打擊投降派的囂張氣焰,無論怎麽評價其作用,都不為過。從這方麵講,林立下了殊勳,自當名垂青史。


但從純軍事角度看,平型關戰役隻是一次很小的簡單伏擊戰,根本談不上是戰役,小戰鬥而已,無論戰果還是戰術上,都沒有什麽值得稱道的東西。相信任何一位真正的軍事家都不屑於把這樣的戰果當作自己的顯赫戰功的。


5.軍事才華得到斯大林的大力誇獎


此事應是言過其實。


實際上,隻是在蘇養病的林,不可能有條件和能力給蘇軍提什麽高明的軍事戰略戰術建議。很簡單,要對軍事戰場形勢形成成熟有效的戰略戰術構想,必須對敵我雙方的態勢有相當程度的準確了解,包括雙方的兵力對比、戰場部署、裝備水平、後勤保障、戰鬥能力和戰略戰術習慣等等,還有地理天候和道路交通能力等都要很了解。這都不是林所能了解得到的。當時對德軍先進的新型大兵團裝甲快速機動作戰模式及其戰略戰術,全世界都是認識遠遠不足的,何況是一個對當時先進武器都接觸很少的落後國家的將軍。


林在四平保衛戰的慘敗說明,到了此時他對當時先進裝備的戰鬥力戰術水平,還遠不了解。當然,這不是林的錯,人的認識總是來自實踐的。


6.四六年四平保衛戰


此役之敗,非戰之過,敗是必然的,不能歸責於林彪!


采用陣地防禦戰,是當時的政治氣候所決定的,非中共更非林之願。


當時正是停戰談判時期,停戰令隨時可能下達。一旦停戰,誰屁股下的地盤就合法地屬於誰了。所以當時國共雙方都是寸土必爭的,中共在各個戰區都進行了或大或小的陣地防禦戰,非獨東北如是。此外,對蔣軍戰鬥力的認識仍停留在記憶中的水平,對美械裝備美式戰法的無知,是中共此時必然的通病,采用陣地戰是無法避免的戰略錯誤,也是可以理解的。林也不可能例外。


當然,中共各個戰區也都因此或大或小地吃了虧,東北則敗得最慘。但這是東北的具體條件決定的,不可能單一個林彪所能改變。


其一,林的所屬來自各地,雜亂無序,盲目擴充,未經整合,烏合之眾,指揮不靈。其部隊相當多是工作隊的組態,不是戰鬥隊的組態。林對屬下各部也不了解。


其二,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做依托,後勤保障情報等不能支持。


其三,林等初來乍到,地理環境天候民情等都還不甚了了。


其四,東北道路交通條件相對較好,便於蔣軍機械化部隊機動能力的發揮。


其五,對蔣軍已脫胎換骨的無知,導致仍使用老戰法戰術。


所以林的四平保衛戰尚未開戰,就已注定是大敗之局,非人力所能挽回。


至於林在戰役中的具體指揮是否有誤,當然可以商榷,但一,這不能改變必敗之局,二,要放在當時的條件環境下來審視。


林在敗退中的指揮,能在嚴峻的形勢下,作到敗而不慌,亂中有序,潰而不散,能較快脫敵,進而穩住陣腳,體現了其較高的軍事指揮素養。


有人說:要預見到和平必然破裂,所以可以采用運動戰,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這表麵看有理,實為小孩之見。


應當說,在當時,和平持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雖然不大。畢竟久經戰亂之後,國人無不人心思和,這也是國民黨失民心,並最終失政權之所在。


如果中共把地盤都運動給了老蔣,一旦停戰,那中共豈不是隻能都和平繳槍?那倒真的可能實現和平了。


隻要能合法地多占些地盤,停戰期間就能更充分地備戰。和平最終破裂之時,政治上也能占到更多主動,軍事上更多回旋迂回空間。所以其時國共必然是寸土必爭!


7.遼沈戰役中攻打錦州的爭執


我相信,即使林彪自己想不到攻錦這一奇招,在毛指出以後,以林的素養,不會看不出此招的妙處——即關門打狗又出其不意,那麽林為什麽最初堅持打長春呢?


現在有人主動為林找理由,說林彼時打長春而不攻錦州,是因為東北決戰時機還不到,攻錦條件尚未成熟,正是林的堅持抵製了毛的急噪決戰,避免了過早決戰的可能導致的失敗,確保了遼沈戰役的勝利。


此說是否有理呢。我們可以來橫豎比較一下。


橫比:和渡過長江之前其他野戰軍所打的所有較大些的戰役比較,大約除了平津戰役外,遼沈戰役無疑條件是最好的,林彪在總兵力後勤士氣上都超過了蔣軍,尤其是機動兵力遠遠超過了蔣軍,即使武器裝備,也不比蔣軍差,四野專業的炮縱,千多門大炮,老蔣都從沒這樣的本錢。


這樣的敵我態勢,難道決戰條件還不成熟?相比之下,難道說陳粟的孟良崮戰役和徐帥的晉中戰役,條件時機更成熟??


其實條件是否成熟是個主觀問題,各有各見,指揮員的判斷和其本人的戰略戰術特點指揮素養謀略膽略自信個性等等直接密切相關。


豎比:如說打長春而不攻錦州是因彼時條件尚未成熟,那麽幾月攻打長春不下之後,條件是否就變得成熟了呢?事實上,這幾個月裏,雖然其他野戰軍多殲滅了一些敵人,全國的整體戰場形勢更好了。但林彪在東北戰場上則幾乎一無所獲,致使東北(包括外圍的平津一線)的敵我態勢(即條件)並沒什麽大變化。不錯,林軍是多了些攻城的經驗教訓,多練了幾月的兵,甚至多擴了些軍,但難道蔣軍就隻是整天吃幹飯無所事事了?就不會多練兵多擴軍多修防禦工事?倒是幾月攻打長春不下,多少挫了些林軍銳氣,鼓舞了蔣軍士氣。


既然戰場態勢無大變化,當然就無彼時未成熟此時已成熟之理。


值得注意的是林彪似乎從未說決戰條件未成熟,實際上,他攻打長春,擺開的也是打援決戰的架勢,隻是國民黨軍不上套而已。


林不攻錦,是因為他認為打長春能吸敵打援,也能達到和攻錦相同的目的,卻更穩妥,風險更小。他沒想到,對手或是膽怯,或是高明,反正魚沒上鉤。


攻錦爭執多多少少反映了林的軍事指揮風格特點:謹慎略餘,膽略稍欠,拙於出奇。


然而,盡管有攻錦的爭執,林最終還是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完勝,斯大林說過:勝利者不受指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