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以色列軍隊強悍之由:優秀軍官得到提升zt

(2007-03-16 09:13:11) 下一個
以色列軍隊強悍之由:優秀軍官得到提升(圖文)
送交者: 軍版錦衣衛

一位以軍退役上校曾對筆者說過,“以色列雖小,但卻是中東地區的超級大國。”
  這話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確是事實。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的一個彈丸小國,國土麵積不足1.5萬平方公裏,實際控製也不過兩萬多平方公裏,人口隻有600餘萬,長期處於大它幾百倍的阿拉伯世界包圍之中,戰略環境極為惡劣,但它卻在同周邊國家戰爭中屢戰屢勝。探討以色列國防軍“打得贏”的奧秘,原來它有五大法寶。
  “安全第一、和平第二”的國防觀
  “寧可打出安全的和平,也不要苟合的和平”,是以色列獨樹一幟的國防觀。以色列國防部總司長阿莫斯•亞龍說,“以色列很小,輸不起一場戰爭。曆史上德國、法國、日本等很多國家都失敗過,但它們能生存下來,而以色列如果戰敗則將是滅亡。因此,我們要生存就必須強大。我們要是顯出半點軟弱的話,我們的鄰國馬上就會把我們消滅。”
  前國防學院院長雅德林少將說:“以色列必須奉行安全第一、和平第二的方針,安全重於和平。先有安全,後有和平。”
  這一國防觀使以色列國防軍和廣大國民具有高度統一的國防危機意識。以軍從來沒有和平時期的概念,始終處於高效運轉的實戰和戰備兩種狀態中。以軍前總參謀長摩西•亞龍說:“在以色列,你分不清什麽是戰爭,什麽是和平;哪裏是前線,哪裏是家園。”
  這一國防意識滲透於整個國防教育體係之中,其中一個鮮明的標誌就是,在以色列找不到戰爭博物館,隻有“大屠殺”紀念館,讓子孫後代感受沒有安全而幾乎被滅絕的曆史慘劇,而不是為先人靠戰勝奪取的榮譽樹碑立傳。
  全民皆兵、平戰一致的作戰體製
  以色列是一個真正實現了全民皆兵的國家。走在以色列大街上,最靚麗的風景線是三多。一是穿軍裝的人多,二是挎槍的人多,三是女軍人多。
  以色列憲法規定,年滿18歲的男女青年必須服兵役。在以色列,“每一個公民都是士兵,每一個士兵都是公民”。男子服義務兵役年限為4年,而後轉入預備役,直至年滿41歲。女子服義務兵役為3年,而後轉入預備役,直至年滿34歲。預備役期間,每年有一個月戰備值勤。以色列人戲稱自己是“11個月不在崗的士兵”。每一個猶太國民生命中都有當兵的經曆。以色列國防軍優良的作戰素質正是產生於國民高度軍事化的土壤之中。
  以色列常備軍的規模並不大,隻有18.6萬人。但它的戰爭動員能力極強,可一次動員60萬人投入戰鬥。以色列預備役部隊的作戰素質和承擔的作戰任務與現役部隊區別不大,而且平戰轉換十分靈活和快捷。
  以軍的戰爭動員能力已經達到在發生戰鬥情況18小時內,全體預備役軍人領取武器,完成集結;24小時內,預備役部隊機動到位;36小時內,預備役部隊投入交戰。
  在1973攴⑸?摹笆曜鍶鍘閉秸?校?隕?心蘢?芪?ぃ?諍艽蟪潭壬暇褪強克?院蟊敢郾?ψ試吹難杆俁?倍?〉玫摹T諦問譜釵?<鋇母昀幾叩厴希?諞桓鱸け敢猛麽酉麓鋃?繃畹酵度虢徽降氖奔涫?個小時,所有參加戈蘭高地作戰的預備役部隊部署到位是10個小時。在戈蘭高地上擋住敘軍4個裝甲師淩厲攻勢的正是以軍的一支預備役裝甲旅。據前以軍36師師長哈科恩準將介紹,在戈蘭高地上常駐兵力5000人中,有三分之一是預備役軍人。以色列民族不愧為是一個枕戈待旦的民族。
  不講形式、隻重實效的軍事文化
  訪問過以色列軍隊的人常說,以軍的作風是比較稀拉的,尤其不注重軍容風紀和外交禮儀。
  實際上確實如此。上班時間,國防部大院的草坪上躺著三三兩兩休憩的男女士兵,營門哨兵沒有正規的軍人姿態,總部辦公區接待室內的女軍人幾乎個個都與素不相識的來訪者俏皮地打著招呼,陸軍總司令與代表團的陪同官在來訪者麵前漫無正經地調侃,彼此稱兄道弟。這種景象無論如何不能使人們在頭腦中把他們同一支在戰爭中常勝的軍隊統一起來。然而就在這種看似隨便、不講軍容風紀的表麵現象背後,是一種注重作戰實用、不講形式主義的務實作風。
  看機關,以色列國防部是一個不大的院落,總部首長和機關的辦公條件簡陋得令人吃驚,國防部總司長、陸軍總司令的辦公室麵積均沒有超過30平方米。
  看院校,以軍的軍事教學很少是紙上談兵。在國防學院的講壇上,沒有曆數以軍百戰百勝的誇誇其談,而是把“贖罪日”戰爭這個以軍由於放鬆安全警惕而在戰爭初期陷於被動而險遭滅國的戰例拿出來,作為教學的典型戰例,引發學員在敗戰中創新思維。
  看部隊,炮兵出身的36師師長會操作全師所有輕重武器,他帶筆者一行巡視戈蘭高地看地形,不帶任何參謀人員,不做任何事先安排。在高地上,師長親自展開地圖,找幾塊大石頭壓在上麵,把車上的天線杆卸下來作教鞭,自己在圖上現場標示,進行實地戰例講授。
  看士兵,以軍素有單兵素質世界第一的美譽。筆者親眼目睹一位年僅20歲的女中士接待外軍高級代表團,熟練使用4門語言:英語、法語、希伯萊語和阿拉伯語。她先後到過10多個國家,獲得兩個學位。
  看練兵,以軍訓練完全是仗怎麽打,兵就怎麽練。在一次有外國軍事觀察員觀摩的軍事演習中,以軍演習部隊未等觀摩人員就位,也未向首長報告,就按點開始,令各國觀摩人員愕然。而當演習坦克進入射擊位置連發三彈命中目標後並未繼續前進,而是倒車後退,隱蔽、觀察。這種不注重形式、不講排場、不論等級、隻求實效的軍事作風,也許正是以色列軍隊作戰效能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反映了這支軍隊具有一種先進的軍事文化。
  先發製人、境外製敵的戰略方針
  以色列國土麵積狹小,南北最長處470公裏,東西最寬不過135公裏,最窄處隻有15公裏。沒有戰略縱深是以色列國家安全的致命弱點。
  以軍36師師長指點著戈蘭高地上3個小山包對筆者一行說:“這3個高地對我們來說生命攸關。你們中國是一個大國,在你們那裏是戰術性的東西,到了我們這裏就成為戰略性的了。”
  有鑒於此,以色列軍人雖然總是自稱他們的軍事戰略是防禦性的,但全都不諱言他們的作戰行動是進攻性的。以軍的作戰指導思想早就實行“先發製人”的原則,非常突出空軍的“戰略長臂”作用,認為作戰行動必須建立在空軍、裝甲兵和情報3大支柱的支撐上,實行前出防禦,強調早期預警、外線進攻、速戰速決,把戰爭引向敵國領土。
  以人為本,精兵簡政的建軍思想
  在曆次阿以戰爭中,以軍武器裝備的總體技術水平並不明顯高於阿拉伯軍隊,地形上也不占優勢,而在兵力和武器裝備的數量上卻常常隻是敵人的幾分之一。以軍在這種險境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之一,就是擁有精英型的高質量軍隊。
  由於國家視安全為生命,政府則視軍人為國家最寶貴的財富。盡可能地把社會精英人士吸引和保留在軍隊之中,是以色列政府建軍思想的核心。正如第36裝甲師師長在介紹以色列先進坦克梅卡瓦III型的技術改進時說:“坦克的任何一部分模塊都是可以搬動和改進的,但人是不能替換的。”
  以色列全社會不僅形成了尊重軍人、以當兵為榮的社會氛圍,而且國家也從各個方麵提供優厚的待遇,保障軍人的利益,維護軍人的權益,給軍人以很高的榮譽。同時,國家和軍隊十分珍惜每一位軍人的生命安全,為了換取一位以色列士兵的生命,以軍不惜用幾十名甚至上百名敵方戰俘做交換。由此極大地激勵了以色列軍人的奉獻和犧牲精神。
  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官兵中蔚然成風,身先士卒成為以軍軍官不成文的條令。以色列駐華武官拉米上校在2002年圍攻伯利恒巴勒斯坦激進分子戰鬥中,其旅長指揮位置前出於一線的連長戰位。按他的話說,軍官身先士卒已經成為以軍各級軍官最看重的價值觀。他說,他唯一在戰場上撤掉的一個連長,就是因為他的指揮位置老是落在士兵的後麵。
  以軍把選拔軍官視為軍隊建設頭等大事。以軍軍官自上尉以上都是職業軍官,每一級的提拔都有嚴格而公正的程序。由於軍官采取任期製和流通製度,每一個任期都在4年以下,任期結束都要由直接領導寫出評語,每一級的晉升都要求獲得所要求的若幹任職崗位的全優成績,同時,還需要有本科學曆要求和相應層次軍事院校的學習成績,最後由軍官評估委員會作出決定是否晉升使用。軍官的任命還采取對外公示的方式,有一個月的公示期,公示期滿無異議者才可晉升。
  在嚴格、公平的競爭機製下,最優秀的軍官得到提拔,每一支部隊就這樣有了信得過的主心骨。
這話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確是事實。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的一個彈丸小國,國土麵積不足1.5萬平方公裏,實際控製也不過兩萬多平方公裏,人口隻有600餘萬,長期處於大它幾百倍的阿拉伯世界包圍之中,戰略環境極為惡劣,但它卻在同周邊國家戰爭中屢戰屢勝。探討以色列國防軍“打得贏”的奧秘,原來它有五大法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