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文革中唯一敢和毛主席唱反調並活下來的人

(2007-02-24 20:37:26) 下一個
[轉貼]文革中唯一敢和毛主席唱反調並活下來的人
文章提交者:成蟲

梁漱溟最後一次挨批判,則是在打倒“四人幫”之後。1978年2月,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同時在北京開會,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製定新憲法。在政協會上,梁漱溟再次放炮:“我的經驗是,憲法在中國,常常是一紙空文,治理國家主要靠人治,而不是法治……我的話是有根據的。就說最近十年吧,毛主席為了解決劉少奇的問題,寫了《炮打司令部》的大字報。如果按黨章,劉少奇是中共第二把手,必須召開黨的代表大會才能解決問題;如果按憲法,劉少奇是國家主席,必須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來解決。毛主席沒有那麽做,內在的原因據說是劉少奇並非孤家寡人,他在中共黨內的上層有不少有力的支持者,他在普通黨員和人民群眾中也很有威信。毛主席考慮到首先在黨內高層開會就會遇到麻煩,弄不好就會搞成僵局。因此,他采取了非常手段,繞了個大彎子,直接從下邊開始,把熱情有餘的娃娃們鼓動起來,發動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搞得天翻地覆,國無寧日。結果被衝擊的就不單是劉少奇,還有許多其他人,中共的、非中共的都有,倒的倒了,死的死了,好大一攤子!而不是常說的‘一小撮’。毛主席的這種搞法,自然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憲法也限製不了他的所作所為。我還想過,為什麽毛主席能這麽做,而且暢通無阻,一呼百應,反對者甚少呢?我覺得有兩方麵的原因:第一,毛主席本人是一位功高如山的人物,可以說他締造了黨,締造了國家,他的權威太大了。毛主席不加限製地發揮了自己的這種權威,於是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毛主席也就從人變成了神,成了偶像。第二,是由於中國的曆史,上個世紀以前不用說,本世紀以來雖曾有過各種紙上的憲法,但從總體看都沒有真正施行過。法統、法製、法治,種種法的觀念從上到下,大家都非常淡薄。而對於人治,卻是多年來所習慣的……中國由人治漸漸入於法治,現在是個轉折點,今後要逐漸依靠憲法和法製的權威,以法治國,這是曆史發展的趨勢,中國前途之所在,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

此炮一放,一大堆罪名便劈劈啪啪落在了梁漱溟頭上:“攻擊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攻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惡毒攻擊偉大領袖毛主席”,“誣蔑英明領袖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畢竟今時不同往日,批判隻是裝個樣子,誰也不再認真,火力之弱形同撓癢。後來,事實證明,梁漱溟的話講得對,他的預見也在逐漸成為現實。


梁漱溟在北大哲學係任講師時,常與同係的教授楊懷中切磋學問。每次到楊家,都由一位高個子的湖南青年開門,彼此相視點頭,未曾互報姓名。梁進客廳與楊懷中談天說地,這青年便去別的房間,從不加入話局。後來,楊懷中介紹,這位青年是湖南老鄉,在長沙讀過師範,抱負不凡,來京拜師求學,現在北大圖書館做事,晚上宿於楊家。楊懷中肯定提到過這位青年的名字,但梁漱溟並未記住。楊懷中病故後,這位青年成了楊家的女婿,返回南方。

1938年,梁漱溟考察延安,見到毛澤東,毛澤東的第一句話就是:“梁先生,你還記不記得?民國七年在北京大學,你是大學講師,我是小小圖書管理員。你常來豆腐池胡同楊懷中先生家串門,總是我開大門。”梁漱溟趕緊道聲慚愧,誇讚毛澤東好記性。1945年,抗戰勝利後,梁漱溟第二次訪問延安,與毛澤東大談如何進行經濟建設,發展現代工業。自然無法投趣,毛澤東對這位自命為思想家的民盟秘書長客客氣氣,但對他的某些政治觀點未肯苟同。國共和談失敗後,梁漱溟向記者發出哀歎:“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了!”這句話不脛而走,廣為流傳。他曾起草過折衷方案,結果是國、共雙方都不滿意。一介書生,又如何能理清亂局,明白就裏?他既不領共產黨的情,又不受國民黨的禮,要在兩黨之間保持獨立地位,掌握為廣大中國社會發言的權力。他這是一廂情願,結果事與願違,並不奇怪。最典型的是,他在《大公報》上發表《內戰的責任在誰》、《敬告中國國民黨》、《敬告中國共產黨》,認為內戰的責任主要在國民黨,戰爭打了幾年,死了許多人,禍害了國家民族,究竟誰主張打?戰犯是哪些人?為什麽不受到懲辦?都應該搞清楚。至於共產黨方麵,也打了三年仗,也應該宣布在這三年戰爭中,對國家人民所遭受的損害,同感歉疚。共產黨再用武力打下去,不排除在一年內有統一中國之可能,但那時既沒有聯合,也沒有民主……梁漱溟對國、共雙方各打五十大板,他還對外界宣稱,隻發言,不行動。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上台,這位代總統一度想拉攏梁漱溟這位廣西老鄉,派程思遠去北碚看望梁漱溟,還送上一大筆錢,表示想見上梁一麵。梁則歎息時局如此,和平無望,幹脆以“不行動”為由婉言謝絕。至於程思遠送來的錢,梁漱溟悉數笑納,都充作了勉仁學校的教育經費。在此期間,梁漱溟把全部心思都用於辦勉仁學校和寫《中國文化要義》上,不再與曖昧的政治勾勾搭搭。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梁漱溟與毛澤東的交往經曆了一個短短的“蜜月期”。當時,毛澤東歡迎梁漱溟成為新政府的一分子。梁漱溟卻仍是一副強驢子脾氣,堅持要以局外人的身份為國效力,為民請命。他的話說得還算委婉:“主席,像我這樣的人,如果先擺在政府外邊,不是更好嗎!”對此,毛澤東未置可否,他讓梁漱溟先去重遊先前搞過鄉村建設的故地,全由官方接待,不用自掏腰包。1951年,梁漱溟赴西南參加土改。回京後,毛澤東問他下麵的情況如何。梁漱溟如實相告,地主被打得太凶,有的忍受不了折磨,跳河自殺。毛澤東笑著說,貧雇農的怒氣也要有發泄的渠道。

1952年,梁漱溟寫了一篇“自我檢討文”《何以我終於落歸改良主義》,公開承認自己“不曾革命”。他還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過去縱一事無成,今後亦何敢自逸。他重申前請,不顧年高,要去蘇聯留學,研究巴甫洛夫的理論。這近似於一個玩笑。毛澤東沒理會梁漱溟的茬,隻同意他在國內遊曆,喜歡調查什麽就調查什麽,一切便利都可由政府提供。及至梁漱溟欲創設中國文化研究所的草案被毛澤東當麵否決,他們的“蜜月期”便宣告結束了。在毛澤東看來,梁漱溟一身傲骨,好執異端,合作態度不鮮明,是那種敬酒不吃偏要吃罰酒的人。

1953年9月8日,梁漱溟在全國政協第十九次常委擴大會議上捅了個大漏子。他發言時講,共產黨依靠農民起家,順順當當奪取了政權,現在卻忽視民生疾苦,隻重視城市中的產業工人。他最為直率的話是這樣一句: “如今工人的生活如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如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第二天,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會議上說,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不施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有人竟班門弄斧,似乎我們共產黨搞了幾十年農民運動,還不了解農民。我們今天的政權基礎,與工人農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一基礎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壞的!

毛澤東的話講得這樣重,梁漱溟深感委屈,非要辯白不可。他寫信給毛澤東,請求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以消除誤會。毛澤東同意給梁漱溟二十分鍾見麵(在懷仁堂京劇晚會開幕前)。可是梁漱溟越解釋,毛澤東越惱火。毛澤東他要的是道歉,是認錯,而不是什麽喋喋不休的解釋。而梁漱溟固執己見,言語間與毛澤東頻頻發生衝突,結果不歡而散。

梁漱溟讀過《韓非子·說難》,應該知道,龍的喉下有逆鱗,攖之必怒,怒則殺人。他要明智一點,最低限度也該是保持沉默,可是他的調子越來越高,既不認錯,還要標榜自己是“有骨氣的人”,把那“九天九地”的話再說了一遍。這樣,他的對抗隻可能招致更猛烈的反擊。如果這反擊來自毛澤東,當時中國任何人都吃不了得兜著走。更何況周恩來還以曆史見證人的身份,證明梁漱溟一貫反動,所謂中立隻是偽裝。毛澤東說:“蔣介石是用槍杆子殺人,梁漱溟是用筆杆子殺人。梁漱溟反動透頂,他就是不承認……你梁漱溟的功在哪裏?你一生一世對人民有什麽功?”事情鬧到這步田地,梁漱溟倒是戰意更濃,不膽怯,不退卻,硬著頭皮繼續頂牛,連何香凝、陳銘樞等人站出來為打圓場,他也不領情。在大會上,梁漱溟僵持在講台上,非要毛澤東給他充分的發言時間不可。他的話近乎挑釁: “我還想考驗一下領導黨,想看看毛主席有無雅量……毛主席如有這個雅量,我將對你更加尊敬,如無這個雅量,我將失掉對你的尊敬。”這豈不是藐視毛澤東的權威,逼他主動讓步嗎?毛澤東非常生氣,稱梁漱溟是野心家,是偽君子,他不問政治是假的,不想做官也是假的,他具有騙人的資格,這就是他惟一的資本。至此,會場大亂,梁漱溟堅持要把自己的曆史和現狀解釋清楚,毛澤東給他十分鍾,他嫌少,一定要享受公平的待遇。於是不少人指責梁漱溟狂妄之極,反動成性,通過表決,將他轟下台去。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毛澤東舉手讚成梁漱溟繼續講下去,卻是少數派!

“文革”期間,梁漱溟受到衝擊,家被抄,房屋被占,夫人挨打,書籍、信件、字畫被焚,手稿被沒收。在這樣的慘境下,他倒是沒有自殺,而是堅強地活下來,在資料全無的情況下,寫成《儒佛異同論》和《東方學術概觀》。誰說“文革”期間隻有兩部學術著作(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和章士釗的《柳文指要》)?梁漱溟的著作不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但其學術價值比那兩部官方認可的“傑作”要高得多。

喜歡出風頭的人,永遠都有風頭可出;喜歡冒險的人,也永遠有險可冒。“批林批孔”運動一起,梁漱溟就認為林彪與孔子既不對門又不對戶,風馬牛不相及,將他們捆綁在一起實在太荒唐。北大教授馮友蘭甘為鄉願,撰文批孔,大出風頭,尤其令梁漱溟氣憤。他寫信給這位昔日的弟子,聲明與之絕交。當時全中國隻有兩個人不肯批孔,一個是梁漱溟,另一個是吳宓。梁漱溟認為孔子的思想有糟粕,也有精華,不能一概抹殺。至於林彪,是鬼不是人,完全沒有人格。這家夥假扮馬克思主義者,編語錄,唱讚歌,說假話,既無思想,也無路線,隻是一門心思想奪權。將他與孔子強行牽扯,甚至相提並論,是愚蠢可笑的。“林彪欺騙了毛主席,毛主席錯認了林彪,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誰會像梁漱溟這樣說話呢?居然認為毛澤東養虎貽患,難辭其咎。這還得了!批判會不斷升級,從1974年3月到9月,曆時半年,大會小會一百餘次,火力夠猛夠烈,竟然轟不垮這位八十一歲的老人,真是不可思議。梁漱溟有幽默感,而且是非同一般的幽默感,他在批鬥會上調侃道:“給我貼大字報,自是應有之舉;會上同人責斥我駁斥我,全是理所當然。這種駁斥、責斥,與其少不如多,與其輕不如重。如果平淡輕鬆,則不帶勁,那倒不好。”待到“批林批孔”運動快要結束時,有人問他對批鬥的感想如何,梁漱溟亢聲回答道:“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匹夫’就是獨自一個,無權無勢。他的最後一著隻是堅信自己的‘誌’。什麽都可以奪掉他,但這個‘誌’沒法奪掉,就是把他的這個人消滅掉,也沒辦法奪掉!”這話差點沒把那人當場噎死。


一個人豁出性命,“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單有道德勇氣是不夠的,他必定還有一種信念作為後盾:天地間有一個我,天地間就多一份正氣,浩然正氣是不滅的,它與日月星辰相輝耀,與宇宙天地相始終。中國知識分子集體軟弱,缺乏獨立之人格和自由之精神,就是因為胸中沒有養成這種滂沛的浩然之氣。梁漱溟曾寫過一副贈友兼自箴的對聯:“無我為大,有本不窮。”他的勇氣和信心皆源於佛家精神和儒家精神。他具有菩薩心腸,是現世的君子儒。馮友蘭被梁漱溟踢出門牆,但他對老師還是敬佩的。1988年,梁漱溟逝世後,馮友蘭以九十三歲高齡撰寫紀念文章,稱讚梁漱溟“百年盡瘁”,無愧為“一代直聲”,這一評價允為確當,理應萬世不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