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慘烈的誌願軍
(2006-12-12 11:09:44)
下一個
轉帖】慘烈的誌願軍
作者: 街坊軍
說句老實話,我一貫地不願意去寫朝鮮戰爭中具體的戰例。因為實在寫不下去。幾十萬血肉之軀,哪一個都是爹媽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又有哪一個不被爹媽寄托了無限的希望?結果,槍聲一響,爹娘白養,都躺在朝鮮冰冷的泥土裏,還被他們用血肉之軀保住的金日成掘了一次墓。俺自己的兩位堂兄就是誌願軍戰士,一個舅舅在誌願軍空軍,另一個舅舅也從朝鮮負傷歸來,雖然他們都沒有葬身朝鮮,但也從他們的口述中知道曾經的慘烈。既然如今有那麽些躺著說話腰不疼的家夥喋喋不休,沒完沒了地意淫,隻好說幾句。
誌願軍在朝鮮,包圍美軍一個團以上兵力的戰例隻有兩次,第一次是在第二次戰役中長津湖之戰(美韓方稱為下碣隅裏之戰);另一次是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砥平裏之戰(我方亦稱橫城反擊戰)。而我們的文字宣傳資料包括彭德懷的談話,都說,誌願軍殲滅美軍一個整團的惟一戰例就是長津湖作戰,且美軍第7師第31團的團旗也掛在軍博,似乎無懈可擊。
1950年11月28日,毛澤 東電令彭等,並轉九兵團宋時輪等:“此次是我軍大舉殲敵根本解決朝鮮問題的極好時機,西線爭取殲滅五個美英師及四個南〔朝〕鮮師,東線爭取殲滅兩個美國師及一個南〔朝〕鮮師,是完全可能的”;12月4日電令:“敵已下令由下揭〔碣〕隅裏以飛機撤走被圍之美軍五七兩團,望宋陶覃迅速控製下揭〔碣〕隅裏飛機場不使敵軍撤走,並對五七兩團之南撤部隊予以殲滅,隻留下其在柳潭裏地區之固守部隊圍而不殲,以利鉤〔釣〕魚。”同日,毛親筆寫的新華社新聞稿向全世界宣布:“東線方麵,被朝鮮人民軍及我國人民誌願軍在鹹興北麵長津湖一帶地區所切斷和包圍的美侵略軍陸戰第一師、步兵第七師兩個師的主力,已被殲滅一大部分,殘敵繼續被殲擊中。又鹹興向北麵增援的敵軍,已被數次擊潰,並受到殲滅性的打擊。”該稿件當晚廣播,次日見報。不過廣播裏還說:“殲滅美國海軍陸戰第一師不過是個時間問題。”到戰役結束,17日,毛致彭、宋等電:“九兵團此次在東線作戰,在極困難條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由於氣候寒冷、給養缺乏及戰鬥激烈,減員達四萬人之多,中央對此極為懷念。為了恢複原〔元〕氣,養精蓄銳,以利再戰,提議該兵團在當前作戰完全結束後整個開回東北,補充新兵,修整兩個月至三個月,然後再開朝鮮作戰。”(以上引文見《建國以來毛澤 東文稿》第一冊,P689,P708,P710,P724。)僅根據上麵電文,我們不難判斷:長津湖一戰,老毛殲滅兩個美軍師加一個南朝鮮師的命令變成“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而宋時輪的九兵團“減員達四萬人之多”,不得不調回國“補充新兵”了。
戰場情況如何呢?所述美海軍陸戰一師、陸軍步七師確已被九兵團3個軍包圍,這三個軍應屬加強軍,每個軍配備四個師。美陸軍第三師由鹹興北上增援,沿著海邊前進,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少將認為自己可以突圍,陸三師便沿著海邊布防接應陣地,未投入作戰。這時有一件小事:九兵團從福建開進朝鮮,著裝仍是夏裝。入朝前發給棉衣棉褲,無內禦寒服裝。而美軍前線要求空投彈藥,美軍司令部方麵分析認為:彈藥補充是次要的,禦寒裝備是主要的,首先保人身安全避免凍傷為主。如果沒有彈藥作戰,可以投降。但凍死凍傷是絕對不允許的。於是空投了禦寒裝備而非彈藥,這是兩種軍隊生命觀念差別的體現。結果,作戰時氣溫下降至零下二十多度至零下四十五度之間,九兵團凍死凍傷極其慘重,美軍繳獲的我軍第27軍戰場總結稱:“食物和居住設施不足,士兵忍受不住寒冷。這就發生非戰鬥減員達1萬人以上,武器不能有效的使用也是一個原因。戰鬥中,士兵在積雪地麵野營,腳和手等凍得像雪團一樣白,連手榴彈的弦也拉不出來。引信也不發火。手腳凍得不好使了。迫擊炮的身管因寒冷而收縮。迫擊炮彈有七成不爆炸。”“我們戰術呆板。對敵估價過低,分散了兵力,上級部隊過於分散,小部隊過於集中。機動過程中,先頭3個師之間距離太大營和連那樣的小部隊又太密集,兵力展不開。再有偵察不周密,因此,投入敵人的火網,受到重大損失。”美軍繳獲的第26軍作戰總結稱:“士兵餓了吃冷食。有的人兩天中隻吃幾個山芋。因此,不能保持戰鬥所需要的體力。而且,傷員也不能後送。我們的火力根本不足,想使用火炮也沒多少彈藥,而有不少炮彈還是不爆彈。”絕了,電影《甲午風雲》裏的場景在長津湖作戰中重現了,蘇聯老大哥賣的軍火!該總結描述美海軍陸一師:“步兵、坦克、炮兵和飛機間的協同,驚人地密切。不僅縱深地使用了重火器,而且與輕自動火器、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也都做了協調一致的配置。這些火器都是隱蔽配置的,所以在我軍接近至70-100米時,突然開始射擊,使我步兵難於展開,並造成了傷亡。”繳獲的第20軍總結道:“我們分割包圍敵人是成功的,但在逐次殲滅敵人上卻是失敗的。下級部隊沒有執行上級的命令。例如,由於沒有殲滅柳潭裏之敵,也沒有殲滅下碣隅裏之敵。下級部隊提出提前開始戰鬥,各個殲滅敵人的意見,由於上級沒有批準,就給敵人以突出包圍圈的機會。我軍的通信聯絡是不順暢的。例如,從上級司令部得到指示需要2天以上。由於敵情變化迅速和我通信聯絡遲緩,我們就失去了有利戰機,上級命令也無濟於事。”眼瞧自己的部隊傷亡慘重,宋時輪傷心至極,要求辭職,毛隻得派宋的老首長陳毅親自去安撫。這次團團包圍美軍的我軍第九兵團已失去作戰能力,撤回東北,直至3月18日第四次戰役第二階段才重返朝鮮。(本節參閱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日本人眼裏的朝鮮戰爭》,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下部第1-110頁。)
中國的文人們有大量描述長津湖作戰的故事,例如王樹增所著《中國人民誌願軍征戰紀實》。這些作品善於描述具體的作戰故事,用某一個局部如何威風八麵地打了什麽漂亮仗之類,甚至不吝筆墨大寫楊根思之類英雄以壯行色。說到具體傷亡,“中國軍隊在東線戰場的損失沒有公開的確切數字記載”就是最好的搪塞。將第30軍88師、89師和第32軍94師分別調入九兵團所屬三個軍,使各軍均下轄四個師,並將在蘇南、上海等地招收的數百名青年學生和在四川起義的原國民黨軍第十六兵團董宋珩部約1.5萬人分別補入九兵團各軍,基本達到了每師一萬人,每軍五萬人的標準,全兵團共十二個師約16萬人。
美軍又如何呢?各國隨軍記者分別記錄、拍攝了作戰實況,女記者希金斯後來還出版了《朝鮮戰爭》一書,詳細地報導了長津湖作戰的每一個進程。這些介紹絲毫不隱瞞美軍艱難困苦的作戰以及準確無誤的傷亡記錄,也有他們勝利的記載。史密斯少將在接到退卻命令後,從容地告訴記者們:“退卻,是被敵人所迫,向友軍保持的後方地域轉移。但是,這次作戰,後方也被敵人占領著,而且,打垮敵人也是我的目的之一。因此,我們不是退卻,隻是要對不同的方向實施進攻。”就在毛廣播宣布陸一師“已被殲滅一大部分,殘敵繼續被殲擊中”之次日,美軍運輸指揮司令丹納空軍少將飛抵下碣隅裏,建議用C-47“空運撤退全部兵力”,史密斯斷然拒絕了這個建議,隻同意運走傷兵,其餘的部隊隨他作戰前進,從地麵執行麥克阿瑟的撤退命令。陸戰一師最後統計損失:陣亡83人,負傷後死亡20人,失蹤7人,傷506人,合計616人,主要是師輜重隊的傷亡,作戰部隊基本無損。這就是老毛廣播的“已被殲滅一大部分,殘敵繼續被殲擊中”的美國海軍陸戰第一師。
而陸戰1師最後從興南港登船撤離的人數是22215人,加上還有約1000名重傷員已直接空運日本,也就是說在長津湖陸戰1師淨損失(陣亡和失蹤)不會超過2000人。
根據美軍戰後公布的資料,陸戰1師的傷亡情況是:
陸戰1師從10月26日至12月15日(是從元山登陸進入東線戰場到從興南登船撤出整個東線作戰,而非僅指長津湖之戰),陣亡604人,傷重死亡114人,失蹤192人,傷3508人,戰鬥傷亡總數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戰鬥減員,主要是凍傷和消化不良,但在戰役期間大部就已傷愈歸隊。此外陸戰隊飛行員還有8人陣亡,4人失蹤,3人負傷。整個陸戰隊戰鬥傷亡為4433人,根據長津湖戰役在整個東線作戰的持續時間和激烈程度,估算其傷亡占全部東線作戰傷亡的80%,也就是3500人,也就是陣亡約570人,失蹤約150人(均按東線作戰總數的80%計),重傷約1000人,輕傷約1780人,這樣的傷亡數量對與1個編製人數為2.5萬人的作戰師來說,能稱得上是重創嗎?
關於美陸軍第七師,其受到攻擊的主要是第23團1營、第31團3營和第32團1營,這3個營即彭德懷說的惟一全殲的第31團,軍博那麵旗就是第31團的。這三個營分別堅守長津湖附近三個陣地,以掩護陸軍第七師撤退。戰鬥中第31團團長麥克萊恩陣亡。激戰過後,這3個“被全殲”的營原有人數2500人,此戰後歸隊1050人,損失約3/5。在這三個營的掩護下,第七師順利突圍抵達興南港。(亞曆山大著《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396頁。)
麥克阿瑟先是拒絕承認中國軍隊介入朝鮮戰爭,甚至第一次戰役打擊了美軍,有諸多誌願軍官兵被俘的情況下仍認為是小股部隊。11月24日再次發起攻勢後,遭到中國大規模軍隊的迎頭痛擊,這時麥克阿瑟轉而驚慌失措,匆匆下達全線撤退命令。此舉造成美國朝野人心惶惶,美軍也遭到從未有過的大潰敗。就連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也認定敗退,杜魯門慌亂之中於1950年12月15日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甚至說出使用原子彈的話來,引發西方盟國一片混亂。美國國內則認定美軍陸軍第七師與海軍陸戰第一師注定要被全殲,當然,這與毛澤 東親筆撰寫的新聞稿不無關係。然而,就在杜魯門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的當天,已被毛宣布“已被殲滅一大部分,殘敵繼續被殲擊中”的海軍陸戰第一師、陸軍第七師,以及未加入戰鬥的陸軍第三師,總兵員10.5萬人,連同朝鮮難民9.1萬人,車輛1.75萬輛,其它軍事物資35萬噸,以完整建製安全撤離北朝鮮,24日撤離完畢,全部抵達釜山。尤其是海軍陸戰第一師,這個被各種不詳的流言環繞的部隊基本無損地抵達釜山,隨即又投入了抗擊第三次戰役的作戰,而圍殲他們的第九兵團卻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出戰鬥回國修整。嚴格地說,這是兩種不同的生命價值觀造成的不同結果,不給武器給寒衣,美軍從容地應付了嚴寒的襲擊,而第九兵團甚至有成建製的士兵凍死在陣地上,慘不忍睹。
長津湖作戰的戰略意義是一掃美國上下的悲觀氣氛。美國《時代》周刊社論寫道:“第一陸戰師突出自詡不敗的中國軍隊的重圍到達興南,帶著裝備、傷員和俘虜啟航去釜山時,朝鮮戰爭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樣式了。長津湖作戰的消息、照片和電影等對決定合眾國的政策,比大辯論(注:當時美國朝野正在進行是否撤軍回國的辯論)的所有言論作用都大。美國人民和得到加強的第8集團軍,現在決心留在朝鮮。”
1951年1月1日淩晨,毛力斥彭德懷的異議,下令發動了第三次戰役,為的是消滅三八線:“所謂三八線在人們腦子中存在的舊印象,經過這一仗,也就不存在了。”李奇微卻采取了節節抵抗,消耗敵方有生力量之後便後撤的戰術,放棄漢城,一直撤退到37度線附近。與此同時,聯合國內諸多其它國家提出停戰方案,均遭毛拒絕。然而,當誌願軍攻勢稍停,李奇微立即命令展開局部追蹤反攻,主力則設置37度線附近的防衛陣地。雙方均無包圍及反包圍之情況。1月31日,李奇微下令進行大規模戰鬥偵察,不給中朝方以重新編成的時間,2月3日進占砥平裏。11日,中方發動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13日,誌願軍3個師包圍美軍第23團加一個法國營。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撤出砥平裏的建議被李奇微否決,李下令死守,決不允許中朝軍隊奪回砥平裏,否則美第九軍右翼空虛,一旦遭襲,必然危及整個防線。美23團團長弗裏曼率部布置環形防線,準備死守。彭德懷則嚴令包圍砥平裏的第39、40、42軍主力全殲守敵,拿下砥平裏。血戰進行了三天兩夜,在付出重大犧牲以後,援救砥平裏的美軍第五騎兵團突破打援部隊的層層防線,突進抵達砥平裏,它的抵達使23團振奮起來,顯示出更頑強的戰鬥力。18:30,彭德懷隻得下令撤軍。此戰乃誌願軍入朝以後聯合國軍首次擊潰誌願軍竭盡全力的攻勢,堅守住了陣地。須知,除了打援部隊之外,我軍3個師圍殲美軍一個團加法軍一個營結果卻失敗了。而美軍抵達的增援部隊實際上隻有五輛坦克搭載著23名步兵,且其中13名是傷兵,彈藥也打光了。誌願軍僅遺棄在砥平裏的屍體便達幾千具,39軍117師政治部主任吳書亦在此戰犧牲。另有數百人投降,當了戰俘。直至1989年,美國曆史學家考察砥平裏,還發掘出來19具誌願軍烈士的遺骸。
李奇微認為,砥平裏戰鬥是整個朝鮮戰爭的轉折點,美軍中關於誌願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徹底破滅,尤其是對於聯合國軍其它部隊,鼓舞作用非常強大。事實上,此戰過後,誌願軍再也沒能包圍美軍的任何部隊,甚至連像樣的仗也沒打成過,隻剩下拚命一著。相反,60軍180師卻在五次戰役中被圍殲。5月26日,毛致電彭:“曆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以達到殲滅任務。這是因為美軍到現時還有頗強的戰鬥意誌和自信心。為了打落敵人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後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隻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也就夠了。”電文下麵就是毛關於殲滅一個整營的辦法,列舉了解放戰爭時期如何打蔣介石的戰例。這與本文開頭引用的一戰要殲滅美英軍七個整師之電令,判若兩人。因為朝鮮戰爭中毛的所有電報都必須稟報斯大林,而斯大林5月29日給毛的答複譏諷道:“還沒有任何根據可以認為,英美軍會像蔣介石那樣愚蠢,使你們能夠按照你們的選擇每次殲滅敵1個整營地殲滅其軍隊。”(引文參閱沈誌華編《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中冊,第772、774頁。)
但是,美軍的反攻節節挺進,在上述電文來往的幾天裏,到六月初,美軍攻占預設的“懷俄明線”。而毛已經心虛了,6月3日,派高崗陪同金日成到莫斯科請求蘇聯出麵呼籲停戰,這與年初堅決拒絕聯合國停戰提案又判若兩人了。13日,斯大林複電:“關於停戰。我們認為,現在停戰是件好事。”事實上,五次戰役我軍全線潰敗,盡管範弗裏特暴跳如雷要求至少攻占平壤,但杜魯門宣布:“在這次戰爭中,我始終不變的堅定信念證明,聯合國不允許侵略者將以不良的行為得到的成果據為己有。但是,我認為美國的真正敵人是克裏姆林宮,而且不會忘記,隻要這個敵人在幕後操縱,就不能浪費美國的力量。”不允許範弗裏特越雷池一步,朝鮮戰爭於是進入談判階段。
(未注明的引文參閱:王樹增《中國人民誌願軍征戰紀實》;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戰爭紀事》;國防大學譯著《美國兵在朝鮮》1,2,3冊;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毛澤 東軍事年譜》等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