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持久戰》:對手都折服的時代鴻篇

(2007-01-27 21:30:23) 下一個
5月26日,是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67周年。67年前的這天,抗戰已堅持了十月,北平淪陷、華北淪陷、南京淪陷。雖有平型關、台兒莊大捷,但麵對東方最強大的帝國主義日本發動的全麵侵華戰爭,落後的中國,抗戰的前途如何,究竟能否和怎樣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舉國上下,人們在尋求答案。

《論持久戰》,似茫茫迷霧中的一盞明燈,透亮了人們的心……

一部宏文,燃起民族信心

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衝入火陣……就非燒死不可。——老新四軍丁柯即興背誦的《論持久戰》名句

《論持久戰》的問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在此之前的1935年,毛澤東就提出了抗日的民族統一戰線問題;1937年,毛澤東又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為提高全黨幹部素質、迎接即將到來的戰鬥,毛澤東還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作了《實踐論》、《矛盾論》的演講。

對偉人來說,這樣的寫作也恐怕是空前絕後。

敵之強,我之弱,使領袖充分認識到,抗日戰爭的長期性和殘酷性,必須要發動千百萬的同胞,形成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1938年5月那個春天,毛澤東寫下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反對“速勝論”、“亡國論”,科學和係統地指出抗戰的必勝,也是在那個5月,毛澤東在延安窯洞的油燈下,奮筆疾書,廢寢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腳布鞋被火盆燒了一個洞,直至突然頭痛一陣暈厥驚動了醫生前來。終於,連續七天七夜,寫就長達5萬多字的雄文——《論持久戰》。

警衛員親睹的這一幕,被美國作家特裏爾寫進了《毛澤東傳》。

中國軍事科學院原軍史研究室主任劉庭華大校告訴記者,他曾通讀過中國軍事博物館保存的此文原稿,“從頭到尾,沒多少修改的痕跡,真是一氣嗬成!”

文思泉湧,源於偉人對時局的深思,對形勢的熟慮。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論持久戰》一出,立時震動中國。

今年84歲的老新四軍丁柯告訴:“當時對形勢我們都憂心忡忡,腦子亂得很。記得當年6月,我在南京路的三友毛巾廠,一個由地下黨員組織的讀書會上,商務印書館的職工薑士雄介紹了《論持久戰》的內容。大家一聽,都很激動,最後我們一定會勝利,萬惡的日寇一定會被打敗,要去解放區,去延安!”

丁柯的戰友丁公量也向記者回憶說,當時他所在的上海中法工學院,院長就老愛說亡國。“他是教法文的,每堂課都要講中日力量太懸殊,抗戰必敗。我聽不慣,一堂課50分鍾,我倆辯論常常就是20分鍾。”

“那年我去了新四軍,看到了《論持久戰》的原著,書有限,互相傳閱。輪到我看時,晚上在油燈下整夜地看,越看心裏越有勁。”丁公量說:當時據說國民黨那邊也都搶著看呢。

原新四軍第三師七旅十九團三連連長賀繼光告訴:“當時我那本《論持久戰》一看完就被借走,傳來傳去,回來時都皺巴巴了。吃苦犧牲都不怕,就怕沒方向,這一看就明白了。”

今年80歲的老新四軍藍瑛回憶:“1938年《論持久戰》公開發表後,影響特別大,學校裏相互傳閱,上海的《譯報》也全文刊載。”在愛潑斯坦等參與下,《論持久戰》先後被譯成英文、法文、日文等出版,在世界各國產生廣泛影響。

國民黨的高層被震動。“程思遠在《我的回憶》中披露說:當時‘小諸葛’白崇禧一氣讀完《論持久戰》後,深為讚賞,認為這是克敵製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又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讚成。”蔣介石指示國民黨高級軍官學習,還特意辦了學習班。傅作義讀後感到抗戰中的重大問題都得到了明確答案。而國民黨高級將領衛立煌細讀之後,也“對其‘速勝論’、‘唯武器論’等頑症有很好的療效”。

這樣的震動,還影響了全中國的戰略。“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並取得了周公(周恩來)的同意,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這樣的震動,還燃起了全民族的信心。

曆史學家顧頡剛,“奉讀之下,恍然於抗日所應走的方向。”

就連遠在莫斯科的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也不禁在讀完後拍案叫絕:“有史以來,還沒有人把軍事問題、戰爭問題說得這樣透徹過,這是劃時代的著作!”

一本兵書,連對手也折服

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將不會以陣地戰為主要形式,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運動戰和遊擊戰。———老新四軍丁公量即興背誦的《論持久戰》名句

有人說,這是當代的《孫子兵法》。

也有人說,這是中國的《戰爭論》。

中國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李際均中將強調的是:“毛澤東的特色,是以弱勝強。這是軍事上最難做到、又是軍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具體而言,“《論持久戰》,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兩個首次。”

一是首次把遊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開辟敵後戰場。

由此,“形成了一種犬牙交錯的戰爭。”

劉庭華大校分析:“這正是中國持久抗戰的最佳形式,這在二戰乃至整個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一個偉大創舉,創造了世界戰爭史的奇觀!”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前所長潘振強少將也感慨道:“《論持久戰》最為奇妙的,是提出戰略相持階段的遊擊戰。在國民黨正規軍大步退卻時,我們依然在敵占區的每一個角落,拖住敵人的腳步,靠的就是遊擊戰,全民皆兵!這是個奇跡。”

奇跡的創造,得益於信任群眾、廣泛發動群眾,這正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

《論持久戰》的高明,連對手也為之折服。舊日軍大本營參謀陸軍中佐山崎重三郎說:“毛澤東的抗日遊擊戰,堪稱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遊擊戰。它是一種全民總動員的攻勢戰略,把百萬帝國陸軍弄得團團轉……在中國打敗了日本人。”東京大學教授近藤邦康公開宣稱:“我很佩服《論持久戰》。日本被中國打敗是當然的,這樣的以哲學為基礎的宏遠戰略眼光,日本沒有。”

《論持久戰》,也贏得全球軍界的認同。“美國前國防部助理部長菲利普·載維達曾寫到:圖書館裏的書架,都被那些稱頌毛澤東為卓越的遊擊戰權威的書壓彎了。”

和《孫子兵法》一樣,《論持久戰》也被美國西點軍校奉為了必讀。

……

即便純以一本軍事著作而論,《論持久戰》,也已是一個千古兵家難以企及的高峰。

一種思想,中國馬列高峰

曆史上的戰爭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義的,一類是非正義的。———老新四軍藍瑛即興背誦的《論持久戰》名句

這是一個已被曆史證明的奇跡。《論持久戰》,在戰爭剛開始就精確而完美地描述了戰爭全部的進程,簡直料事如神。

“‘神’在哪?就在於從根本上認識和掌握了中日戰爭的客觀規律。”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會常務理事餘源培指出:“《論持久戰》,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對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解疑釋惑,成功解決中國重大社會問題的典範。”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胡振平說:“《論持久戰》,是毛澤東采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方法論的最傑出典範。他不僅提出觀點,還作出讓人心服口服的論證。一是一環扣一環的分析綜合;二是不斷用事實來檢驗。《論持久戰》按照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以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眼光,依次對比分析中日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民心及國際關係等戰爭基本要素,揭示出戰爭的內在規律和不同階段的實力消長變化,再根據這種趨勢作出重要預測,結論自然客觀、讓人信服。”

今年88歲的老地下工作者朱立人回憶說:“我是一口氣讀完的,看完心裏就明亮了。文章綜合分析邏輯緊密,論點論據清晰明了,不由得你不被說服。”

不僅僅是《論持久戰》。

毛澤東在整個抗戰時期的一係列著作,標誌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

第一次,在1939年的《紀念白求恩》、1944年的《為人民服務》、1945年的《論聯合政府》等文章中,將“為人民服務”概括為人民軍隊的建軍宗旨;

第一次,在1937年的《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抗日救國十大綱領》,1938年的《論持久戰》、《論新階段》等文章中,全麵係統地提出和闡發了全民族抗戰的人民戰爭思想;“馬克思留下了《資本論》、列寧留下了《帝國主義論》,都是他們在思想成熟期留下的著作,而毛澤東留下的就是抗戰時期寫就的‘兩論’——《論持久戰》以及後來的《新民主主義論》。”胡振平研究員說:“這兩篇文章,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範之作,問題分析得深刻成熟,既具實用性又有理論性,其正確性完全為中國實踐所證明。”

一股偉力,扭轉時代乾坤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潘振強少將即興背誦的《論持久戰》名句

當然不能說,是一本《論持久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但它無疑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少中華兒女,就是因為讀了它,縱身投入抗日大業。家住漕溪北路的86歲老人吳中,當年一位弱女子,“《論持久戰》堅定了我抗戰的信心!”投筆從戎參加了新四軍……

多少抗日戰士,就是因為讀了它,屢屢建下殺敵奇功。曾有這樣的回憶:東北抗聯戰士在最艱難的日子裏,有一次找到一份《論持久戰》,便按其戰略思想,分成許多小分隊,依托山地不斷騷擾打擊敵人,既保存了自己,又牽製了大量敵人不能進關……

而在那個烽火歲月,中華大地,又有多少這樣的傳奇。

正如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所指出的: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這是國內學術界的共識。這不僅因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遊擊隊,堅持敵後戰場,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對敵作戰12.5萬次,抗擊了6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而且是由於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日戰爭的正確戰略和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從政治上領導了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

《論持久戰》及一係列抗戰時期的毛澤東著作,無疑正是戰勝侵略者、推動那個時代前進的思想偉力。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