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星星的博客

★一顆美麗的亮晶晶的星星★
正文

<<金錢瞎想史>>

(2007-09-30 13:55:33) 下一個
   魯迅先生說:這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金錢也是這樣:這世界上本沒有錢,聰明的那個人一拍腦門,也就有了錢;魯迅先生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於是我們就這樣:生活最痛苦的就是睡醒了沒錢可以賺;魯迅先生也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便有人也這麽琢磨:不在金錢中暴發,就在金錢中白搭;魯迅先生還說:我出離憤怒了!——最後金錢麵前還是大有前赴後繼者:為了錢老子拚啦!
  
   金錢史尤其是金錢至上史,是人類曆史很新近很短暫的曆史。和掄棒子、攆兔子的祖先們比起來,現在想法子、點票子的人幾乎就是小巫見大巫。和生存比起來,金錢更多時候簡直是一文不值,或者說時間就是金錢!——看看金錢在其短暫的曆史中有多惡毒!連形容詞都充滿錢的影子!自從有了金錢作為幸福的抽象,古往今來自會有人誤把金錢當成了唯一的幸福去追求。而在這個短暫的金錢史過程中,金錢膨脹成為衡量人類所有幸福的唯一的、最高基準:幾乎幸福能用金錢來交易、來結算。於是芸芸眾生追求具體的滿足、快樂和幸福的人,便將幸福的根本含義丟於腦後,飛蛾撲火一般全心全意追求金錢。
  
   不得不描述一下學院派的看法。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在《金錢心理學》中闡述了金錢與幸福關係的一段名言:“Money is human happiness in the abstract;he,then,who is no longer capable of enjoying human happiness in the concret devotes himself utterly to money.”這也是目前我看見的對金錢最為理智的詮釋。有人將此話譯為“金錢是人類幸福的抽象體現;人由於已經喪失了享受實實在在的幸福的能力,因此全部投身於金錢。”俗話說,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咱也不必在錢麵前必須要擺好清高、樹好牌坊,信誓旦旦地不當金錢奴役下的婊子,可想起金錢和幸福的關係總希望更明白一些。金錢本身還是幸福,隻不過是具體幸福的高度抽象、高度概括了的表現形式。把身心全部投入追逐金錢而無法享受具體的幸福,一是沒空間和時間感受具體的快樂和幸福;二是忘了金錢隻是獲取幸福的一個手段,而把手段當成了目的。人類原本不知道金錢是什麽玩藝兒,就整個人類而言,金錢的習得史同時又是具體幸福的‘去習得’史,這是一種集體意識或無意識;就個體而言,人是生而不知金錢為何物的。因此,金錢的種種功用完全是後天教化的結果。虛擬是現實的可能表達式,金錢是幸福的虛擬表達式。人類的進化史,就是不斷虛擬化的曆史……
  
   本來金錢就夠讓人暈的了,不能在文縐縐中更暈!所以說必須徹底大眾庸俗化!連那種“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錢不是萬能的……”等老生常談大俗話也徹底摒棄——一切從金錢的當代史出發,且從實際出發:新富們逐利之餘別忘了積點德,月光族下一步不要變成日光族;有錢了腰杆粗壯並代表腰杆挺直,沒錢了口袋有底不能心裏沒底……可笑的是非要有人將錢作為衡量當今生活的標誌,說當代窮人的標誌是:窮人吃肉,富人吃菜;窮人白胖,富人黑瘦……就是這種莫名其妙的理論,把有錢的折騰得渾身難受,把沒錢的鬱悶得滿懷悲苦。無非就要珍重生命,也不能為了錢就不珍重生活和不尊重生活的快樂呀!想想那些俗套的搶劫對白:要錢還是要命?在這種問題麵前,更多的人將毫不猶豫——要命!
  
   無論金錢的外延作用多美好或者多惡劣,金錢本身的品質還是無可厚非。無論金錢的前世有多輝煌或者多偉大,金錢的來生還是將愈加虛擬,直到可能消失。我們是肯定趕不上啦!這說不好是幸運還是不幸。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跟錢過不去的人像極了圍著自己的尾巴轉圈的叭狗兒,樂此不疲之後依舊鬱鬱寡歡。
  
   魯迅先生說說: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怕就怕老想著自己的兩隻手,一手是錢,另異手也是錢。

   ——轉自“天涯雜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