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葉

貝葉是一種可以在上麵寫上字的葉子。
個人資料
.川曄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小說-金字塔】2022.02.14 修道成仙的傳說

(2022-02-14 09:12:26) 下一個

2022.02.14 修道成仙的傳說

雖然讀了《金花的秘密》一書使我對修煉內丹心動神馳,但金華和博士的警告還是令我暫時停止了嚐試的衝動。我又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有關的書籍,有一段時間簡直達到了全神貫注廢寢忘食的地步,期間從各種書籍和視頻看到的故事和傳說恐怕一千零一夜也說不完。我發現很多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背後都有著清晰的儒道佛思想影響的脈絡,而在關乎生死和啟迪智慧的方麵,儒道佛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隻不過他們所關注的重點有所不同而已。儒家並不否認鬼神的存在,但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而是把關注放在如何建立一個和諧繁榮的人類社會上。道家的理想是煉盡身上的陰氣,得到純陽之體,也就是修道成仙。而佛家要修煉四禪八定,逃脫六道輪回。道家與佛家都把生而為人看成大苦,所以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要擺脫無限輪回的宿命,脫離生死而不生不滅。

通過一段時間的研讀,我發現無論是儒家、佛家還是道家,全部修行的關鍵都在於一個“靜”字。比如禮記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在浩如煙海的佛經中,強調先戒而後能入定、能入定而後能生慧的說法非常多,還有很多佛經比如《華嚴經》、《瑜伽師地論》和《阿毗達磨》等更非常詳細地記載了經由禪定修煉成佛的方法以及四禪八定的各個階位的實證體驗;而道家關於得道成仙的修煉方法雖然多是在關門弟子間秘傳,但還是可以在不少道家經典中看到經由經由靜坐而得道的理論。比如《莊子》(南華經)還有這本《太乙金華宗旨》。

《太乙金華宗旨》是一本傳授了道家修道成仙的秘訣的書。據說這本書是呂洞賓傳授給後人的。關於呂洞賓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他是唐代道教的祖師,被尊稱呂祖,也是有最多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按照《呂祖全書》中的呂祖本傳記載,他雖然出身名門但仕途坎坷,40歲之前一直庸碌無為,直到40歲時遇到火龍真人傳劍術,46歲時又遇到也是八仙之一的鍾離權傳授修道成仙的丹法後才成了劍仙。而呂洞賓遇鍾離權即棄俗向道的那個故事,則完完全全是“黃粱一夢”故事的翻版,我不知道到底是呂祖本傳抄了唐代小說《枕中記》,還是《枕中記》其實就是以呂祖的奇遇為原型寫成的。在《呂祖本傳》中,鍾離權不但讓呂洞賓“黃粱猶未熟,一夢到華胥“而悟到人間的一切繁華沒落最終都是夢幻泡影,還詳細解說了呂洞賓的很多關於人體脈絡、修煉丹法乃至天地人之間的關係等等的疑問,看起來天花亂墜,似乎是集前人各種學說之大成者。

我對於《太乙金華宗旨》究竟是呂祖親傳的還是後人偽托的並不十分在意,而且在一開始的時候,對於書中很多有關怎麽樣籍由靜坐而修道成仙的東西也不太關心。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它所說的人的生命來源於太乙---也就是真炁、而真炁是形成宇宙萬物的原始能量---的觀點。據我所知,這個炁是一個很古老的字眼,它最早是出現於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炁以為和”。本書的第一章“天心第一”說:人是在充入了真炁後才有了生命的,真炁是一個不分陰陽清濁的混沌狀態,隻是與元神和識神相遇時才有了陰陽清濁。元神屬陽,真炁被元神充滿便呈現為清氣。識神屬陰,真炁被識神充滿就呈現為濁氣。所以當一個人的元神充足時便顯得神清氣爽,氣質超凡脫俗;當一個人的識神壓倒元神時則顯得汙濁不清,氣質庸俗昏沉。這個說法與博士說過的“凡塵之氣有清有濁。吸入清澈之氣的人自然而然地自帶清貴之氣,就像一塊晶瑩剔透的美玉。而吸入越多汙濁之氣的人就越平庸無奇。”不期而同,因此才令我特別有興趣。

這麽說來,也許從最根本上來說,我的書華的確是有著特別的天賦異凜,他的天性中是元神更為充沛的,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清澈如玉的氣質嗎?這樣的想法令我慚愧,但同時也帶給了我莫名的欣慰。後來,我又跟金華有了一段對話:

“這本書關於元神和識神的說法真有意思。元神是清氣、屬陽、向生;識神是濁氣、屬陰、向死。所以一個人如果元神充足就神清氣爽精力充沛、如果元神衰敗就渾濁昏沉行將就木了。那麽如果一個年輕人的氣質看起來很俊雅清新,是不是因為他天生就元神充足呢?”

“你是說是不是有人天生元神更加充足?嗯,說實話我之前真沒想過這個問題,不過聽你這麽一說,我想到確實有些人看起來比一般人更加清雅一些,可以說是天生自帶仙氣。有可能這些人是元神比識神旺盛一些吧!”金華沉吟著說。

“有沒有可能這些人更加文弱一些,反而不夠陽剛呢?”我又問,同時靈機一動,又加上一句:“比如說,像林黛玉那樣的?”

“怎麽說呢?按照道家的說法,人一生下來就是被識神控製了的。所以也可能一個人即使天生元氣比其他人充沛,如果不注意修行也會慢慢被識神消耗掉。這種天生自帶仙氣的人被識神控製時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加痛苦,所以就顯得更文弱一些?當然這隻是我的想象,我也不太清楚啊!”金華說。然後又調侃地問道:“你為什麽關心這個?難道你自己就是個像林黛玉那樣弱不禁風自帶仙氣的人?”

“不是,我是個虎背熊腰的大媽,像劉姥姥還差不多。”我忙說:“我隻是覺得林黛玉那樣的人好可惜啊!”

“哈哈!其實劉姥姥比林黛玉更加適合這個世界。”金華說:“不過,如果想修道成仙,林黛玉需要吸入更多陽光。別忘了,元神屬陽,向生。識神屬陰,向死。黛玉要是學了靜坐,讓陽光從天心進入體內,克製住識神,可能就真的能成仙了。”

“啊!不是吧?隻要靜坐就可以成仙了?”

“靜坐是唯一可能的途徑。看來你還是沒有很認真地讀這本《太乙金華宗旨》啊!建議你再認真讀幾遍,然後再讀讀道德經。真讀懂了就可以開始學靜坐了!”金華正經地說。

“劉姥姥也可以修道成仙嗎?應該很難吧?”

“修道誰都行啊!能不能成仙就要看你的造化了!我也沒指望自己能成仙呀!不過,你想想,修行也沒壞處嘛!即使不能成仙成佛,至少能比別人健康些,又有什麽損失呢?”

“有道理,那我就準備修行去了?下次再請教,謝謝!”我哈哈地笑了。

話是這麽說,我並沒有立即開始靜坐修行,而是如金華所建議的,又重新將《太乙金華宗旨》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讀了好幾遍,並且還重讀了《道德經》和《莊子》。讀莊子時,我又特別注意到了在《莊子。大宗師》裏提到了一個名叫女偊的人永葆青春的秘密: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1):“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於謳,於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

用現代的話來說,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名叫南伯子葵的人,問一個名叫女偊的:“你的年紀已經很大了,為什麽還能保持孩童一樣的容顏?”

女偊說:“因為我得道了!”。

南伯子葵又問:“那個道我也可以學嗎?”

女偊說:“不行啊!你不是能學得會的人。有一個名叫卜梁倚的人,有聖人的才能,卻不知聖人之道。我知聖人之道,卻沒有聖人的才能。我想把聖人之道傳給他,讓他真的可以成為聖人。我本以為傳道給這麽有才能的人應該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實不然。我必須要聚精會神地靜修後才能傳道給他。我靜修了三天才能忘記外麵的世界;又靜修了七天,才能忘記身外之物;又靜修了九天,才能忘記自己的存在;忘記自己的存在之後,心境才明澈了。心境明澈之後,才能看見獨一無二的‘道’;見道之後,才能超古越今,之後才能進入超越生死的狀態。忘記‘生’的人才是真活著,念念不忘‘生’的人其實已經死了。世間萬物均是有送有迎,有毀有成的,這叫做‘攖寧’。‘攖寧’就是指在紛擾中保持寧靜的心境,然後才能得道。”

南伯子葵歎說:“怎麽偏偏是你能夠得道呢!”

女偊答道:“我從副墨(文字)的兒子那裏聽到的,副墨的兒子從洛誦(背誦)的孫子那裏聽到的,洛誦的孫子從瞻明(目視明晰)那裏聽到的,瞻明從聶許(附耳私語)那裏聽到的,聶許從需役(勤行不怠)那裏聽到的,需役從於謳(吟詠領會)那裏聽到的,於謳從玄冥(玄妙幽深)那裏聽到的,玄冥從參寥(虛空高遠)那裏聽到的,參寥從疑始(懷疑開始)那裏聽到的。”

據考證,這個女偊也是《莊子。齊物論》裏提到的那個在“今日吾喪我”的狀態體會地籟、人籟和天籟的南郭子綦。那個故事也很有意思。一開始的時候,南郭子綦靠著桌子坐著,仰頭向天慢慢呼氣,看起來好像靈魂已經脫離了身體。他的學生顏偃站在身邊看見這樣的情形,便問:

“怎麽會這樣的呀!一個人雖然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像幹枯的樹木一樣,又怎麽能讓自己的心變得像死灰一樣呢?今天靠著桌子的您,看起來不像平日靠著桌子的您了。”

南郭子綦回答說:“偃,你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很不錯啊!今天的我已經忘記了自己,你知道嗎?你聽說過人籟,而沒有聽說過地籟,聽說過地籟,卻沒有聽說過天籟吧!”

於是顏偃便向南郭子綦請教。南郭子綦說:大地吐出的氣叫風。風發作的時候,地上千竅百孔便會發出怒吼。你仔細傾聽過呼呼的風聲嗎?風吹過山林,巨大的樹木上有各種各樣的孔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吭吭凹凹形態各異,使風吹過孔穴發出的聲音千變萬化。在山穀深沉回蕩,呼應唱和。清風徐徐,飄風呼嘯,暴風突然停止時,大地便寂然無聲。你仔細觀察過風吹過時楊柳依依的樣子嗎?

顏偃又問:“地籟是風吹過各種孔穴發出的聲響,人籟是吹奏竹簫發出的音樂,請問天籟是什麽?”

南郭子綦答道:“風聲雖然千變萬化,能使風聲發出或停息的,除了天籟還能是什麽?”

在這兩個故事中,女偊或者說南郭子綦都是靠靜修到“忘我”的境界之後才見道的。而在見道之後,女偊進入了超越古今、超越生死的狀態,所以他返老還童了,雖然年紀很大了,但還是保持了孩童一樣的容顏。

女偊通過靜修而永葆青春的故事令我入迷了。於是我蠢蠢欲動,決心真的開始靜坐修行了!

下一節:初學打坐、一頭霧水

上一節:金花的秘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