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2)
2008 (81)
2024 (2)
莊子故事係列之九:葉公出使齊國
葉公出使齊國的故事記載在 < 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 > 中,是莊子借顏回與孔子對話悟“心齋” 之後,進一步用這個故事深入地探討怎麽樣處理左右為難的局麵,在一不小心就可能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怎麽樣自保。
葉公是什麽人?有一個關於葉公的著名故事是“葉公好龍” 。說的是他老是說自己最喜歡龍,家裏的東西也都放上龍的圖案。天上的真龍被感動了,就去他家拜訪,想讓他看看自己的真容!可是葉公看見真龍後卻被嚇得屎滾尿流。這個故事經常被用來形容喜歡說空話和大話的人。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葉公外強中幹的性格。
葉公出使齊國道故事是這樣的:
葉公子高是楚國人,他就要以使者的身份去齊國。他對這次出使很憂慮,就去對孔子說:
“楚王派我出使的責任太大。齊國接待使者,表麵上很恭敬,實際上卻敷衍了事。我平時連普通人都說服不了的,何況是麵對諸候?我心裏很害怕。您曾對我說:‘凡事無論大小,很少有不按‘大道’ 就能順利做好的。事情如果辦不好,必然有刑罰的禍害;如果辦好了,也有陰陽失調的後患。無論成敗都不受禍害的,隻有得道的人才做得到。’ 我現在心裏焦急有火,早晨接受了使命,晚上就要喝冰水。還沒有開始辦事,就已經陰陽失調了。要是將來辦不成,肯定會受刑罰。這樣的走投無路,我實在受不了,您有什麽辦法可以幫幫我嗎?”
孔子先用孝忠的責任去勸告葉公忘記個人的得失,他說:
“天下有兩種戒條:一是天命,二是人義。子女愛父母,這是天命。臣子事君王,這是人義,兩者都無法逃避,所以說是戒條。子女孝敬父母,是孝道,臣子事君王,是忠道。無論如何也不停止孝忠,修心養性不以喜怒哀樂為轉移,無可奈何還是安心去做,是德性的最高境界。你身為臣子肯定有要做不得不做的事的時候,隻要用心做事,忘記個人得失,哪裏還有時間去貪生怕死呢!你這樣去做就可以了。”
接著孔子又教導葉公保全自己的方法,就是要說合情合理的話,不要言辭失當。他說:
“結交鄰近的國家要靠親近獲得信用,結交遠道的國家要用語言表達忠誠,而語言要靠使者去傳達。要傳達使兩國都高興或者都憤怒的語言,是天下最困難的事情。想使大家高興就要多說好話,想是雙方憤怒就要多說壞話,但是添油加醋就跟撒謊差不多,謊言很難讓人相信,不能讓人信服的使者就要遭殃了。所以古語說:‘要傳達合情合理的言辭,不要言過其實,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
孔子又分析了花言巧語和片麵言詞是憤怒的原因:
“用詭計技巧角力爭勝的人,開始時往往明朗公開,到後來就會搞陰謀暗算,過分了還搞陰謀詭計。就像開始規規矩矩喝酒的人,迷醉後會言辭無章,過分了還會淫樂百出。什麽事情都是這樣,一開始能互相諒解,到後來就相互鄙視。事情開始時很簡單,越到後麵就越難。言語就像風一樣摸捉不定,傳達語言的人,容易失言。風容易波動,失言容易導致危難。所以憤怒發作的原因,就是出自花言巧語和片麵言詞。”
所以他規勸葉公要順其自然,不帶私心去如實傳達楚王的意見。他說:
“困獸要死時狂呼亂叫,怒氣發作,於是生出害人惡念。人受苛責過分時,必定產生不善的念頭來報複,而自己也意識不到為什麽會這樣。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麽會這樣,誰知道會出現怎麽樣的結果呢?所以古人說:‘不要改變本來的使命,不要強求成功。改變和強求都是有害的,過猶不及。’做成一件好事要很久,惡事做出來了便很難改正,怎麽可以不慎重呢!讓心思順應外物的變化,在不得已的境遇中保養心性,就最好了。何必專門去考慮齊國的報答呢,不如如實地傳達國君的意見,難道這麽做也很難嗎?”
這個故事教導我們,凡事要順其自然,不要為暫時的快樂或者追求成功誇大其詞,否則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危害。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為大戒。
天下有兩種戒條:一是天命,二是人義。子女愛父母,這是天命,不可以忘記。臣子事君王,這是人義,不能夠因為不適合而違背。兩者都無能逃避,所以說是戒條
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夫兩喜比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凡溢之類妄,妄則其信紙也莫,莫則傳言者殃。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要傳達使兩國都高興或者都憤怒的語言,是天下最困難的事情。想使大家高興就要多說好話,想是雙方憤怒就要多說壞話,但是添油加醋就跟撒謊差不多,謊言很難讓人相信,不能讓人信服的使者就要遭殃了。所以古語說:‘要傳達合情合理的言辭,不要言過其實,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
‘遷令’ ‘勸成’ ,歹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且夫乘物以遊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
改變本來的使命和強求成功都是有害的,過猶不及。做成一件好事要很久,惡事做出來了便來不及改正,怎麽可以不慎重呢!讓心思順應外物的變化,在不得已的境遇中保養心性,就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