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葉

貝葉是一種可以在上麵寫上字的葉子。
個人資料
.川曄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真空拔罐日記(8)

(2008-10-15 09:58:44) 下一個
Oct 15, 2008 Wednesday -3c~8c 拔罐第9天

xx真的很好,昨天聽我說了原委,中午就趕回家給我取了一套來。昨晚繼續重罐,肚臍部位因為已經結疤,下罐又毫無反應,所以停止了那兩個罐口的拔罐,隻拔上罐和左右兩罐。左罐冒出大量血水,奇癢難禁,需要不停地用手輕撫罐邊皮膚才能忍受。右罐冒出很多血水和泡沫,還有些刺痛,稍癢。左右兩罐都沒有新水泡。上罐十分刺痛,而且繼續冒出小小的新水泡。三個罐口都充滿白霧。

上完罐後立即洗澡,新破的泡口有短暫刺痛,舊泡則發癢。洗完出來泡口立即愈合,沒有任何可能發炎的跡象。

這些天陸續看了些有關拔罐的網站,發現有很多人對拔罐的水泡有諸多誤解,比如以為是負壓引起,其實是謬誤,我更同意不健康的部位引起水泡的說法。另外還有很多人擔心拔罐後引起皮膚感染,也是迷思之一,按別人統計,已經有無數人實踐過,拔罐後的疤痕是不會引起感染的。

史書的記載有:清代<<本草綱目拾遺>>:”拔罐可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症”,可使“風寒盡出,不必服藥”。:“火罐:江右及閩中皆有之,係窯戶燒售,小如人大指,腹大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 ,“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於患處。如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或顛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舍於內,即卒不可脫,須得其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

明代<<外科啟玄>>就載有竹筒拔膿法:“瘡膿已潰已破,因膿塞阻之不通……如此當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膿,乃泄其毒也”。

明代<<外科正宗·癰疽門>>煮拔筒方:“羌活、獨活、紫蘇、艾葉、鮮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錢,連須蔥二兩。預用徑一寸二、三分新鮮嫩竹一段,長七寸,一頭留節,用力劃去外青,留內白一半,約厚一分許,靠節鑽一小孔,以柵木條塞緊。將前藥放入筒內,筒口用蔥塞之。將筒橫放鍋內以物壓,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數滾,約內藥濃熟為度候用。再用披針於瘡頂上一寸內品字放開三孔,深入淺寸,約筒圈內,將藥筒連湯用大磁缽盛貯患者榻前,將筒藥倒出,急用筒口乘熱對瘡合上,以手捺緊其筒,自然吸住。約待片時,藥筒已溫,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脫。”

唐<<外台秘要>>::“……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