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葉

貝葉是一種可以在上麵寫上字的葉子。
個人資料
.川曄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漫說知己

(2008-10-02 14:11:59) 下一個
漫說知己

說到知己,首先跳進我的腦海的詞是紅顏知己,然後是藍顏知己。然後我就笑了。這個世界真的是個色欲橫流的世界,我沐浴其中,思維方式也被色相迷惑了,所以聯想到的知己都是彩色的。沒有色彩的知己相形之下就顯得黯然失色索然無味了。其實無論紅顏還是藍顏的彩色知己角色都是曖昧而且尷尬的。男女之情必須是上升到情欲的程度才會熱烈持久,如果停留在精神上的知己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變成“君子之交淡如水”了。身為“紅顏”或“藍顏”的知己,局限在清白和色欲之間,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而且最後的命運終將是變成雞肋甚至一杯白水,想想不是不可悲的。做紅藍知己還不如去做“小三”,真正上升到男女之間最本能最直接的肉體關係上。可惜紅藍知己或是由於精神的潔癖、或是由於肉體的障礙、或是彼此之間缺少足夠的情欲吸引力而不得不停留在這不上不下的位置上,空餘一縷玫瑰色彩彌漫在彼此的午夜殘夢中。

與其說這是紅藍知己的悲哀,不如說是知己世俗和色情化的悲哀。知己最初的含義是無比的莊嚴沉重的。在<史記>和<戰國策>的刺客遊俠中大量流傳著“君子死知己”的故事,如為報答太子丹而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去刺殺秦王的荊柯;高呼“士為知己者死”而斬衣三躍報君恩的豫讓;因為受到諸候卿相嚴仲子禮遇而把自己的生命“將為知己者用”,自告奮勇去刺殺知己的仇人,為了不連累親人而自己毀容的聶正。。。這裏的知己已經上升到對生命意義的認可的高度,並且知己之恩要用生命才能報答。後來明代方孝儒在<豫讓論>嘲諷豫讓“苟遇知己,不能扶危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於既敗之後;釣名沽譽,眩世炫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卻是把這些壯烈之舉世俗化了。

聊齋誌異中有一個能讓人刻骨銘心的知己故事,說的是一個名叫“葉生”的書生,很有才華,但是一直都失意於考場。後來有一個名叫丁乘鶴的縣令很欣賞他,並送錢穀去照顧他的家人。但是後來葉生還是沒能榜上有名,不久愧疚而死。死了之後,靈魂還念念不忘丁承鶴的知己之恩,魂返回來附在了丁的兒子的身上,幫他揚名天下。葉生說的是要“借福澤為文章吐氣,使天下人知半生淪落,非戰之罪也,願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無憾,何必拋卻白紵,乃謂之利市哉!”其淒涼悲切,令人難忘。所以蒲鬆齡感歎說:“魂從知己竟忘死耶?聞者疑之,餘深信焉。同心倩女,至離枕上之魂;千裏良朋,猶識夢中之路。而況繭絲蠅跡,吐學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嗟乎!遇合難期,遭逢不偶。行蹤落落,對影長愁;傲骨嶙嶙,搔頭自愛。。。。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爾;顛倒逸群之物,伯樂伊誰?”

相對於上麵這些生死相與的壯烈知己故事來,比較隨和但是同樣感人肺腑的是<史記。管仲列傳>裏的鮑叔和管仲的故事。管仲家裏窮,經常欺負鮑叔,但是鮑叔從不在意。鮑叔後來還向齊公推薦被公子糾囚禁的管仲,自願位居管仲之下,隻因為深知管仲有賢能。所以管仲說:“吾始困時,嚐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嚐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嚐叁仕叁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嚐叁戰叁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之知管仲,是真正超越了世俗價值觀念的相知,絕不以世俗價值標準去衡量管仲的為人。

最廣為流傳的知己故事應該是<列子。湯問>裏的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了。俞伯牙彈“高山流水”沒有人聽得懂,樵夫鍾子期卻能準確知道伯牙要表達的心意。所以伯牙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後來鍾子期死,伯牙破琴斷弦,因為世界上再沒有人值得他再為之彈琴了。伯牙的破琴斷弦是有著“士為知己者死”一樣的精神的。

“高山流水”的故事說的是“知音”,與“知己”有微妙的差別。在我看來“知音”更偏重於對個體所表現的才能的欣賞,而“知己”則更偏重於對個體本身的認知和賞識。當我們說“遇到知音”的時候,我們指的是我們的詩歌、音樂或者其他藝術作品為對方所真正賞識了;而說“有了知己”的時候,是指對方真正地了解自己的性格、思想和行為等。所以酬謝知音通常隻是感傷,最多是像伯牙摔琴那樣,而不至於到付出生命來報答的地步。古詩十九首感歎“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杜甫哭李常侍峰“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感歎知音難得和痛失知音。所以知己和知音都是指相知,意義和程度卻有不同。

其實就算是在最莊嚴壯烈的知己故事中,“知己”都沒有脫離恩德相報的性質,即使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本質上還是帶著恩恩相報的功利性。而“知音”卻是比較超越了功利性的,是知識修養的諧和和心氣相通的表現,更接近於“心有靈犀一點通” 的境界。所以後來的“知己” 色情化為紅藍知己,應該是要在古風的“知己” 和“知音” 之間的取得平衡的結果。所以世俗意義的紅藍知己,沒有了古代意義上的知己的沉重激烈,取而代之的是相互信任依靠的功利,加上一點知音之間惺惺相惜的溫情脈脈。其實世事無不如此,凡是過於偏激沉重的,都終將要向中庸溫和靠攏,“和”字乃大,怪不得自稱要弘揚中國文化的張藝謀在奧運開幕式上大張旗鼓萬人湧動地把個“和” 字高舉半天。

古代壯懷激烈的知己故事都發生在男性之間。因為那是男性主宰天下的世界,女性地位很低。孔子一句“惟女子與小人難養”,把女人等同於小人。知己是對個人價值的認知和換起個人價值的覺醒過程,社會地位很低的女人自然說不上什麽有知己。男女之間沒有平等的關係,紅藍知己也就沒有存在的基礎,有的隻是男女之間的色欲和尊卑森嚴的關係。紅藍知己的存在反應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但是異性之間難有知己,因為性別不同導致視覺差異,更因為所謂的知己多是情欲推動下產生的繽紛幻覺,愛情消逝之後,幻覺也消失了。而愛情通常是很短暫的,所以情人之間鮮有真正的知己。

知己雖然貴在“知”字,但是僅有“知之”是不夠的,否則為什麽沒有人把“知子莫若母” 的母親稱做知己,也不見什麽男人把跟自己相濡以沫的黃臉婆稱為“紅顏知己”?按說跟自己日夜相伴的妻子應該是最“知”自己的了。但是男人所謂的“紅顏知己”往往都是另一個青春貌美的若即若離的女人,而不是對自己了如指掌的老婆。可見“知己”之知,不是平常意義的知,而是有講究的。是要能透過庸常的表象而看透實質的“知”,而且這“實質”還得是本人最珍視的。在一般的男人看來,日夜相對的母親或者妻子因為對自己太熟悉,或是為眼界所限,反而忽視了他身上的長處,所以他要去尋找“紅顏知己”。又或者是像“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裏的,鄒忌認識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因為各有各的私心,並不能客觀看待與自己親近的人。

世人都知道知己可貴,都渴望有真正的知己。是因為人都有求認同被肯定的心態,快樂就是出自被肯定和認同的感覺。所以我們都希望能以最好的麵目示人,並按照公認的標準來修正自己。但人心中真正珍視的,往往是俗務羈拌淹蓋的東西,或者是因為現實的限製無法實現的理想,所以當某個人把這些東西挖掘出來,或是讓理想有機會得到實現的時候,我們便有了“知遇”之感了。所以所謂的知己多是在不得誌時遇之,誠亦可歎乎!

現代的所謂知己都帶了太多求同和被認知的心理,未免有太多功利的性質,所以能真正做“諍友”的知己才更難能可貴。心中的知己在跟自己有不同看法或者做出內心無法認可的舉動時,我們還真正能堅持自我,不因為知己而任意屈從嗎?我們還敢直言不諱,即使可能會引起誤會,甚至會失去友情也在所不惜嗎?做諍友卻又比做知己還要難,尤其是如果對方是自己非常珍惜的朋友的時候。

古語有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在。”所以其實做人的知己比尋求知己是更可珍貴的,也需要更高的情操和更廣闊的胸襟的。正如在管鮑故事中,鮑叔才是那個永遠地讓人懷念敬仰,讓人熱淚盈眶的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jwangl 回複 悄悄話 hehe,我也曾經思考過這同一個問題。

但所謂,“心中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以前被所謂“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所限,明知心靈契合,卻為了避嫌不敢暢談理想人生。

現在隨著年歲的增長,很多事也不像以前那麽在意了。自己開心生活,看見帥哥誇兩句開開玩笑一定是心存邪念麽?非也。

個人修養越高,就越難找到思想高度一致的人。所謂曲高和寡,獨孤求敗。找到了就如同珍寶,還管它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但這個境界很難達到,也強求不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