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文化,真正意義的文化革命

(2007-01-18 18:31:43) 下一個



四十年前, 中國曾發生過一場名不符實的文化革命。四十年後, 隨著科技的進步, 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 隨之產生的網絡文化,使我們不得不稱之為一場真正意義的世界性的文化革命。

目前中國上網人數已超過二億,“中國網民 ”已顛覆傳統選項,被<<亞洲周刊>>選為2006年風雲人物。中國的博客作者規模達1750萬,其中活躍作者接近770萬,注冊博客空間數達3400萬,活躍博客讀者有5470萬。博客人數,自2002年以來,每年都以二至三倍的速度增長。美國<<時代周刊>>也把網民You, 選為2006年度風雲人物。目前, 三億人口的美國,上網人數竟達1.5億,其中1200萬成年網民寫博客,5700萬網民讀博客。日本上網人數為8600萬,根據2006年7月4日總務省公布的06年版《關於情報通信的現狀報告》博客的登錄人數達到868萬人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 的登錄人數為716萬人。歐洲上網人數2.3億,其中法國現有博客660萬,占人口的10%。2006年,全世界上網人數11億,博客已超過1億。

網絡文化不僅涉及到各個領域, 而且深入到世界的每一角落。不論你在哪一個領域,使用哪一種文字,處在何種體製的國家,你都可以深切感到這場革命的來臨:

1. 民眾破天荒地有了言論自由和選擇資訊自由的可能

自從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並列的社會形態以來,這兩種製度都各自標榜,在其體製內的民眾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

事實上,在過去那種高度集權,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體製下,民眾是根本沒有言論自由的。亂說亂動,隨時會招來殺身之禍。同時,政府控製了所有的新聞媒體,民眾整天都被迫接受政府控製的資訊洗腦,沒有任何選擇資訊的可能。現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雖然對民眾個人言論有所放鬆,但政府對媒體的壟斷和控製依然沒有鬆動。從這一角度來看,民眾的自由言論和思想,還是很難通過官控傳統媒體表達,引起社會關注和共嗚。

資本主義體製,從法理上講,民眾享有充分表達自己的言論自由和選擇資訊和文化的自由。實際上,這兩種自由也受到很大限製。資本主義經濟把所有的傳媒活動統統納入了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中,傳統媒體早已資本化。它不是被資本壟斷就是要靠掛資本集團才有財源,才能活下去。媒體的觀點和立場必須代表出錢或可以使之掙錢的資本集團的利益。民眾雖有言論的自由,但無表達的場所,有的隻是拿石頭打天的無奈感覺。媒體和文化的壟斷資本化,使得民眾打開報紙或電視,看到的基本上都是預設好的基調,選擇的空間和內容都非常有限。

網絡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民眾對政治和經濟勢力限製各種言論自由的突破。它的多元體係和內容,使得任何政治權力和資本的經濟勢力都難以對其封殺和控製。

盡管中國官方對網站仍有不少限製,但無處不在的網民和方興未艾的網絡文化對官方傳統的意識形態的衝擊和挑戰,已經使它力不從心。民眾隻要注冊一個博客,就可以盡情發泄,即使被刪貼,轉眼又可以另一種方式或另一個地方冒了出來。對於官僚階層封殺的網站和專欄,網民們有各種繞道的辦法,以曲線的方式實現自已的選擇。

從湖南摩的司機對社會問題的剖析,到底層演員張鈺對演藝圈大導演們潛規則的揭露;從小人物對名導演的淺簿作品的惡搞,到民眾對官方禦用經濟家們誤導股市和房市從中自肥的鞭笞;從草根政論對政府現行方針政策的質疑和抨擊,到政治人物不得不放下架子,開設自己的網站,了解社會的焦點和民意,網絡文化大有挑戰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勢頭,贏得社會的滿堂喝彩。民眾獲得了自主地表現自己和自由選擇適合自我味口和觀念的機會。

這種潮流在西方也衝擊著政府和與其相聯係的大資本控製的主流意識形態。民眾有了自由表達和自由選擇的平台。

當年美國出兵伊拉克,全國主流報刊雜誌,廣播電視都在反恐和查處大規模殺傷武器的口號下,幾乎一邊倒地支持政府出兵。戰爭開打後,幾乎看不到平民受到傷害的畫麵。而占人口30%的反戰民眾正是通過各類網站發表自已的看法,公布平民受苦受難以及美軍付出的重大犧牲的圖像和文字。如今反戰民眾增至50%以上,就連當初一邊倒的主流媒體,也隨著民意轉變而分化。

對政府的經濟政策,福利政策,移民政策,教育方針不滿和持批評態度的民眾,也可以大張旗鼓地在網絡上發表看法,爭取輿論的共鳴。各種以黑色幽默批判現實和政治人物的網絡影像,既是民眾的價值觀的表達,又獲得了社會的喜愛。有的網絡節目的點擊率已超過了傳統主流媒體的收視率。

2. 文化權威的壟斷地位麵臨著競爭和挑戰,新人物和新思維有了出頭的可能

過去,文化領域是競爭最簿弱的領域。一個權威的出現,往住可以壟斷某一領域數十年。大壟斷層下,又形成層層的行業和區域壟斷,一個研究所有所裏的權威,一個大學有學校的權威,一個係有係裏的權威。這些人不僅把握了各層的刊物,書籍,傳播媒體和出版權力,還壟斷研究經費和資料。小人物看不到這些資料,得不到經費,即使出了成果,有了創新的觀點,也很難通過書刊,傳媒走向社會。

李敖在<<快意恩仇錄>>中, 曾揭露當年台大某法律史權威, 利用職權, 把教師資料室裏 日本法治史的資料搬回家, 讓別人看不到, 然後大肆抄襲, 騙取名利。中國大陸的資料壟斷的情形更為嚴重, 許多資料室和檔案室都規定隻有達到一定級別的教授和幹部才可進入。

網絡文化的出現, 民眾獲取資料的能力大大提高, 資料的來源更加多元和廣泛, 資訊壟斷的局麵正在逐步瓦解。通過網絡搜索, 任何人都可以獲取過去他們很難得到或無法獲得的資訊。這些資料不僅及時, 而且準確度也不斷提高。例如, 美國空軍正準備測試的新式周際超音速導彈X51, 官方的報告還沒出來, 網上就有了較為祥細的報道。中共黨內的一些曆史文獻, 對民眾還沒公開, 網上也有大量披露。據報道,美國中央情報局都曾通過網絡了解伊朗恐怖嫌疑人和政治人物的情況。

傳統的雜誌,書籍,報刊和影視傳媒,往往是權威人物的一言堂。在這裏不在於權威們的觀點和看法的正確與否,而取決於權威的地位與名氣。現在,奇跡正在發生。不論你從哪裏畢業,頭銜多高,權威多大,過去有過何等輝煌,在網絡文化和網民麵前,那隻是一個過去完成式,是一段曆史過程的終結。人們看重的是剛剛開始的今天。你今天是驢是馬,得拉出來溜溜。權威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數以億計的網民的審視與評判。民眾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任由權威們呼悠而找不到出聲的平台。

前一陣,胡戈在網上視頻,譏諷大導演陳凱歌的作品,遭到陳的威脅,聲稱要告上法庭,但在網民的幾乎一邊倒的遣責聲中,最終不得不悄然收聲。而胡戈則一炮而紅,瀟灑地走進了公眾的視野。最近,民間學者嶽海劍公開挑戰56所院校,在中國有“紅色法學權威”的175名教授,就當前中國的法製現狀和理論展開辯論,並懸賞30萬元,獎勵勝者。迄今為止,竟無一權威敢於應戰。在網絡文化中,小人可以盡情地表現自己的才智,如果得到大多數民眾的認同,立即就有了社會效應。

不久前,筆者大陸之行,見到那年頭的一些同學同事已成了博士和碩土導師。交談中得知,他們在指定博士和碩士生讀參考文章和文獻時,已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網上的草根學者,他們甚至覺得這些文章和文獻比一些權威刊物上的文章更具獨立性。可見,即使在崇拜權威的院校,也受到了網絡文化的衝擊,學者們也逐步由務虛名轉向重實在了。

在中國主流意識形態中仍占壟斷地位的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在網絡文化中也要接受無情地批判和重新定位。一波又一波的網絡文化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衝擊和碰撞,使它們在主流意識形態的壟斷基礎也被蕩滌一空,隻剩得一副虛張聲勢的外殼。即使主流媒體每天還在不厭其煩地宣傳馬克思主義,但絕大多數民眾已搞不清其內容為何,更搞不清它在現實中有何用處。在鋪天蓋地的網絡文化浪潮中,它們充其量隻是一個在特定曆史階段被後浪淹沒的曆史陳跡而已。網絡文化對壟斷的否定,真正讓人們的思想有了自由呼吸,自由思維的可能,人們在這裏看到的不再是陳詞爛調,而是與時俱進的無數點閃光智慧的匯合。

3. 個性文化以小吞大,一統文化的平台正在萎縮

二十七年前,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Alvin Toffler) 在他那本風靡全球的著作<>中曾預言, 傳統的傳播工具向人們頭腦輸入統一的形象和資訊,所產生的群體化的思想,在第三次浪潮的衝擊之下, 將逐漸被非群體文化或文明所取代。我們終於看到了這種替代的曙光。

在資本主義工業化過程中,社會的一切幾乎都被標準化了。“看不見的手 ”,進入文化領域的結果,是文化傳播平台,如報刊,圖書出版,電視,廣播,電影的高度集中,由此也就產生了群體或一統的文化。個性的文化,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失去了生存空間,被一統文化吞沒。同樣,社會主義革命,也建立了自己的一統文化,隻是形成的手段和內容不同。後者采取的是超經濟的強製手段,而內容則是反資本主義的。

網絡文化是以個性為特征的。人們的思想觀念,政治信念,宗教看法,種族態度,音樂愛好,時尚認知,教育方法,飲食嗜好,婚姻習俗,性欲癖向,家庭價值等,都不再追求統一。人們在網上形成無數個小的文化團體,盡情地發泄表現自我,討論各種新見地和新思潮,合則相聚,不合則重新組合,並不指望說服眾生,也不被強製服從。網絡文的個性化特征,是芸芸眾生,作為獨立存在的個人的本性的最真實表現。這是人猿揖別之後,不曾有過的新起點。

個性網絡文化的出現,不僅傳統的有強大經濟和政治背景的一統文化無法將其吞並和消化,相反,傳統文化的平台,在它的衝擊之下,正在一天天縮小,一場以小吃大的文化之戰正在發生。

美國報業協會(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2006年底公布的數字顯示,在截止去年9月份的6個月裏,美國主要大報發行量下降的趨勢嚴重。報紙的銷量從前年同期的4635萬份,下降到去年的4515萬份。在周日出版的627份報紙中,下降幅度為3.1%。大都市日報發行量下降趨勢最劇烈,《洛杉磯時報》在減量中首當其衝,下降幅度達8%。在過去6月中,《今日美國》報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華爾街日報》比1年前下降了1.9%。《紐約時報》下降幅度為3.5%。事實上,近二十年來,報紙的發行量幾乎呈持續下降的趨勢,這個跡象表明,讀者正在改變閱讀新聞的習慣,而報業的處境越來越艱難。

傳統電視的收視率也在逐年下降。據索福瑞公司發布的<<2004年中國電視市場的報告>>, 2004年人均收看電視的時間為151分鍾,相比2003年下降3%。總收視率的下降主要集中在19:30-22:30的晚間黃金時段,另外12:00-14:00的午間時段收視水平也有所下降。在總收視群體中,從教育程度上看,集中在中低學曆人群,個人月收入在300元-2000元之間。電視已不再是高學曆群體鍾情的媒體,已經成為最世俗化的媒介。在收視人群中,年輕人的變化趨勢特別顯著。2004年,對北京、上海、廣州的調查中發現,三城市的15-29歲和30-49歲兩個年齡段收視率下滑趨勢明顯。而在上海,54% 的觀眾是年過45歲的中老年。中老年群體成了電視觀眾的主力軍,年輕人正在逐年流失。

據路透社報道,民調機構ICM受英國BBC廣播公司委托對2070位英國人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那些每周在互聯網或移動設備上至少收看過一次視頻的人說他們因此減少了看傳統電視的時間。此外,四分之三的用戶說,與一年前相比,現在他們在因特網或在移動設備上看電視的時間更多了。據韋羅尼斯· 舒勒媒體投資銀行(Veronis Shuler)發布的數字,2000年人們用於看電視和使用互聯網的時間比例是8比1,而到 2005年僅為4比1。

去年,在Google收購的YouTube網站,幾個十幾歲亞裔年輕人搞的一部譏諷亞裔家庭教育的短片,在短短幾個月,競吸引了三百多萬觀眾點擊。讓許多傳統電視平台都自歎弗如。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文化之戰中,一統文化正走向自我否定,大型的報刊,雜誌,電台和電視台都不得不在網絡上開設平台,接受個體博客和個性文化,充實其內容增加點擊率。一旦一統文化依以存在的傳統平台開始擁抱個性網絡文化,它就與個性文化交織在一起,成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逐步失去一統性。網絡上曾流行著這樣一個原則,內容即價值和前景。平台不在大小而在內容,有內容,小可吞大,無內容,大可變小。網絡文化成了傳播平台生存的基礎,不論傳統文化的傳播平台,還是新生的網站,在激烈的競爭中要存活下來,必須依靠內容的吸引力,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符合需要的內容。正是傳統和非傳統傳播平台的這種求生動機,促成了個性文化的興起,也加速了一統文化的改頭換麵。

4.網絡文化具有超越任何傳統文化的傳播速度,影響範圍和穿透能力
傳統的文化傳播受到平台和經濟區域,行政區域和國家體製的種種局限,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它的傳播速度,影響範圍和穿透能力也受到很大的約束。報刊雜誌,書籍,廣播電視甚至電影都是針對一定區域,一定國家和一定的讀者或觀眾群體,是一種受特定經濟和政治利益左右的一統文化。

傳統文化超出一定的讀者和觀眾群體,不符合經濟和政治集團的最佳成本與利益的比例,它也就沒有迅速傳播,穿越特定群體的衝動。加之,由於各個國家體製的差異,各自的傳統主流文化相互排斥和對立,彼此間的相互穿透,費時費力。從稍遠一點的事例來看:1848年馬克思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到1899年2月中國的<<萬國公報>>才提到過此文,1920年才出版了陳望道的第一個中譯本,隨後又被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定為禁書。1776年出版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到1909年才有了嚴複的第一個中譯本。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出版於1944年,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未,才真正在大陸的知識分子中傳播開來。即使在今天,通過傳統方式,電影,電視要由一國家輸到另一個國家播放,經過利潤分配的協商,政治和文化層麵的審查和評估之後,至少也要幾個月到一年不等。

通過網絡傳播的網絡文化,可以迅速穿透政治,經濟,地域和國界的限製,它一開始就有全球化的特征。也許網絡文化依以存在的平台,因經濟和政治的原因,可以被一定的經濟和政治集團控製,其主頁的資訊帶有明顯的傾向性,但寄生於這個平台的無數博客和網民的多維交流卻是這種傾向性的異化和反動。網絡文化通過博客和網民的手指在鍵盤與鼠標移動的瞬間就傳遍了全世界。博客和網民們可以在網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地發表自己的文字和影視圖像,也可以通過Google, Yahoo, 百度, Microsoft Explorer等搜索引擎獲得全球的各類資訊。象北朝鮮核爆,薩達姆上絞架前曾被虐待的另一版本,最初都是發表在網上,而後才在報刊和電視上出現。幾乎在同一時間,網民的各種看法,如排山倒海般傾瀉於網上。在網絡文化麵前,世界已成了一個無法設卡的平麵。

也許有人會列舉種種事例說明,在中國和一些對意識形態控製較嚴的國家,網絡資訊的傳播並不自由,政府對資訊的傳播設有許多關卡。這一事實的存在,說明網絡文化的出現,並非民眾的言論自由和資訊傳播的自由的任務已經完成。但網絡文化得以形成,又從另一方麵說明,這些限製是無效的。顯然,受政府或政治和經濟利益集團左右的網管,縱有幹頭萬臂,也無法對付網民和博客的人民戰爭。最近,有報道說,中國從元旦開始,已對境外媒體開放自由采訪。看來,官方也懂得了,限製的愚昧和無用,反正國內什麽都可能從網上傳出去,國外的東西也可傳進來,所有關卡有名無實,還不如逐步開放。網絡文化革命將從思想和觀念入手,最終將從製度層麵改變和瓦解這些不容於民主自由理念的限製。

這一天的朝輝已現。也許路途不會一馬平川,仍需網民披荊斬棘,但網民們在這場革命中終將迎來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亦文 2007-01-1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