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涯何處不相逢

(2009-04-10 23:22:22) 下一個

 

身在海外,接觸中醫的機會卻也不算少。一開始當學生那陣子,有點小毛病全靠自己從國內帶的中藥∶感冒發燒就吃點板藍根衝劑,咳嗽就來點痰咳淨。仗著年輕身體好,也平平安安地過來了。最嚴重的一次是搬動家俱扭了腰,找中醫推拿了幾次就沒事了。 

威第希太太是我先生小木在德國留學時候結識的朋友。那時候她才五十多歲,精力充沛,是當地一家慈善機構的活躍分子。突然有一天,她的右腿痛得走不了路,於是由女兒陪同奔波於各大醫院求診。沒想到所有的檢查結果都顯示她的腿完全沒有毛病,醫生們大惑不解,愛莫能助。威第希太太一籌莫展,走路一瘸一拐,整個人也顯得精神不振。小木自告奮勇陪她去看一位當地小有名氣的中醫孫先生。孫醫生不過三十多歲年紀,出身中醫世家,問診之後就建議針灸治療。威第希太太聽說要把一些比縫衣針還長的銀針紮到自己的身體裏時,頓時有點猶豫。不過出於對小木的信任,還是決定試一試。紮了兩次之後,小木關心地問她可有什麽感覺,老太太愁眉苦臉地說∶“好像疼得更厲害了。”當時小木的心裏也沒有把握,隻能憑直覺告訴她,身體有了反應,這是好現象,同時鼓勵她無論如何應該堅持做完一個療程。結果兩個星期以後,威第希太太興奮地宣布∶“這太神奇了!我的腿完全不疼了。”今年夏天,當我們再一次見到威第希太太時,她已是年過古稀的老人,精神矍爍,腿腳俐落,仍舊積極熱心地投身於慈善事業。閑談中問起她的腿,老太太高興地說自從那一年讓孫大夫的針灸治好了以後,就再也沒疼過。 

根據近年來北美地區的一些統計 , 普通民眾造訪各種“另類醫生”的次數為普通醫生的兩倍, 使用傳統和輔助醫學例如用針灸緩解肩背疼痛,或以太極拳幫助老人活動腿腳等醫療實踐逐漸流行  

我的朋友小文在紐約開了一家小小的中醫診所,專門從事中醫按摩和針灸。我有一段住得離診所不遠,一有時間就去看她,所以也聽到很多故事。她的病人從七十歲的印度老奶奶,到三四十歲的白人婦女,再到十幾歲的台灣少年,不分種族年齡,一律是疑難雜症患者。美國人麗莎在一次車禍中骨折,眼楮也看不見了。傷愈之後,雙目卻依然不能複明,醫生深感不解,因為她的眼楮沒有受過傷,完好無損。在小文的診所紮了三次針之後,麗莎又重見光明。十四歲的凱文一直有難以啟齒的苦惱∶尿床。他心急如焚的父母不知帶他看過多少大夫,均毫無辦法。小文為他按摩腳底。這種治療性的按摩是很痛的,懂事的凱文默默忍耐,一聲不吭。經過兩個療程的按摩,男孩的頑疾居然治愈了。 

當今主流醫學麵對眾多的慢性病和疑難雜症顯得束手無策。醫生可以用化學藥物或手術暫時控製心髒病,癌症,關節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但是有效地治愈這些病痛則是西醫力所不能及的。幸運的是,現代西方早已破除了對西醫 ( 或稱主流醫學 ) 的盲目崇拜 , 普通民眾和醫務工作者對包括中醫在內的各種自然醫學的熱情與日俱增。世界衛生組織在《 2002--2005 年傳統醫學戰略》的報告裏說,世界傳統醫學治療市場達到每年 600 億美元,而且仍在不斷增長。在中國、朝鮮、韓國和越南,傳統醫學已完全進入醫療健康體係。在發達國家,傳統醫學也越來越受到歡迎。 70 %的加拿大人、49 %的法國人、48 %的澳大利亞人、42 %的美國人和31 %的比利時人至少接受過一次傳統醫學的治療。在德國,77 %的醫療單位建議病人用針灸治療疼痛。針灸師在歐洲有1.5 萬名,在亞洲有5萬名,而在美國則有12 萬名。美國每年花費幾千萬美金進口中藥。 1992 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成立了替代醫學辦公室, 1998 年美國國會又成立國家替代醫學中心,2000 年政府組建了白宮替代醫學政策諮詢委員會;一些著名大學和醫院,也開始有不少中醫藥相關機構和合作項目。 

將一切“非主流”醫學的治療手段都毫無分辨地指責為偽科學或迷信顯然是短視的和極端無知的。中醫治病不僅僅解除肌體的痛苦,而且揭示疾病的根源。中醫的價值體現在其對生命和宇宙的整體認識 : 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主張靠養生來保護健康, 防病於未然。中醫先聖如華佗,孫思邈,張仲景,李時珍等既是醫術精湛的大師,又是健康養生的楷模。何況,中醫並非完全是經驗科學,它的核心與中國哲學的主題思想一致,其理論中的陰陽學說、經絡學說、針灸學說等都來自於成熟的東方思維體係。可以說,中醫理論的思辨性和整體性都是現代醫學重要的補充。西醫先進的檢測手段,精良的外科手術,嚴謹的藥物管理,如果能與中醫的整體思維相結合,才真正是天下所有患者的福音。


(本文係《國際先驅導報》約稿, 刊登題目為 "東風西漸話中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idway8989 回複 悄悄話 Very nice piece of writing! And very informative, too.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