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咀外文嚼漢字(271)“又鳥雞”與“其土基”

(2023-08-19 00:57:48) 下一個

  刀郎的《羅刹海市》中突然話鋒一轉、借題發揮地提到了西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
  “西邊的歐鋼有老板
  生兒維特根斯坦
  他言說馬戶驢又鳥雞
  到底那馬戶是驢還是驢是又鳥雞
  那驢是雞那個雞是驢那雞是驢那個驢是雞
  那馬戶又鳥
  是我們人類根本的問題”
  隻因
維特根斯坦原來是一“基”?維特根斯坦其父親是卡爾-維特根斯坦是奧地利著名鋼鐵工業企業家。
  因為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是一個同性戀者,在漢語中男性同性戀者被稱為“基”,基與“雞”同音。在西方維特根斯坦的愛好音樂隻承認約翰內斯-布拉姆斯,以後時期的音樂作品都是頹廢的產物拒不接受。
  維特根斯坦除了與弗朗西斯·斯金納以外還與多名男性發生關係。是位有爭議的人物……
  男同性戀的稱呼有“gay”等,女同性戀的稱呼有“lesbian”和“拉拉”等。同性戀的曆史悠久,在古代中國、日本、希臘和二戰時期的西方都有相關記載。但遺傳基因、大腦發育、激素分泌、後天環境、生活事件等都有相應研究支持其是性傾向成因的一種。
  基友,網絡用語,本義為男性同性戀者,在網絡上通常指關係親密的男性朋友。在英文中,男同性戀的英文單詞為“gay”,和粵語的“基”幾乎同音,因此就有了“搞基”、“基友”等中文衍生詞,因此“基友”一詞指的是男性同性戀者。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徳國人: 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 - 1951年4月29日)路德維希-約瑟夫--約翰-維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猶太人,英國哲學家,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省,逝世於英國劍橋郡,享年62歲。
  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其研究領域主要在數學哲學、精神哲學和語言哲學等方麵,曾經師從英國著名作家、哲學家羅素。
  少年路德維希愛好機械與技術,10歲時就製出過一台簡單實用的縫紉機。其最初的誌向在於物理學,曾經渴望師從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茲曼。然而,玻爾茲曼於1906年自殺,使得維特根斯坦的希望毀於一旦。
  隨後維特根斯坦又立誌成為一名工程師。1906年,維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學習機械工程。1908年,進入英國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攻讀航空工程空氣動力學學位。期間,為了徹底搞清螺旋槳的原理,同時出於對數學基礎的興趣,維特根斯坦閱讀了伯特蘭·羅素與懷特海合寫的《數學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術基礎》。在1911年夏天拜訪了弗雷格後,維特根斯坦聽從了這位邏輯學家的推薦,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問學於羅素門下,後成為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這場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本可免服兵役的維特根斯坦作為誌願兵積極入伍,在戰場上完成了標誌所謂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的《邏輯哲學論》的初稿。《邏輯哲學論》後,他認為所謂的哲學問題已被解決,於是懷著貴族式的熱忱前往奧地利南部山區,投入格律克爾倡導的奧地利學校改革運動,成為一名小學教師。
  有著理想主義追求的維特根斯坦在這裏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對學生也充滿了熱情,然而卻被無法理解的家長們視為“瘋狂的家夥”,他們拒絕了這個古怪家夥提出的收養其中一個或兩個學生的要求。1926年,被證明總是與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維特根斯坦離開了“粗俗愚蠢的南部農民”,結束了鄉村教師的職位。
  作小學教師“失敗”之後,維特根斯坦先是在一個修道院裏作過短時間的園丁助手。後來其姊瑪格麗特由於擔心他的精神狀態而設法要求其協助設計並負責建造了自己的一處宅第。這個後來曾被用作保加利亞使館的建築物,使維特根斯坦獲得了建築師的身份。
  1927年,維特根斯坦結識了奉《邏輯哲學論》為圭臬的“維也納小組”成員並應邀參與一些活動,與石裏克、魏斯曼等成員有過交往,然而維特根斯坦拒絕加入他們的圈子。
  1928年春,在聽了數學家布勞維爾在維也納有關“數學、科學和語言”的一次講演後,維特根斯坦重新萌發了強烈的哲學探索的興趣。
  1929年,維特根斯坦重返劍橋,以《邏輯哲學論》作為論文通過了由羅素和G.E.摩爾主持評審的博士答辯後,留在三一學院教授哲學,並於1939年接替摩爾成為哲學教授。
  1947年,堅信“哲學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維特根斯坦從劍橋辭職,以專心思考、寫作。
  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維特根斯坦在好友比萬(Edward Bevan)醫生家中與世長辭。他在逝世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諾曼·馬爾科姆形容這句話是“出奇的感人的話語(strangely moving utterance)”。在劍橋大學教師墓地為維特根斯坦舉行了一個天主教葬禮。杜瑞後來說他一直困擾於這樣安排葬禮是否合適。
  去世後由弟子安斯康姆和裏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認為是引導了語言哲學新的走向的《哲學研究》。
  維特根斯坦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被羅素稱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富有激情、深刻、熾熱並且有統治力。

   維特根斯坦與弗朗西斯·斯金納“同誌”、“其土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