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中生有

談談文學城文化走廊裏的新鮮事兒
個人資料
正文

《國殤》這個片子(1):紀錄片?

(2013-07-16 08:34:40) 下一個

不久前看了一個公益記錄片,叫《迷失的家園》。整個片子不長,才12分21秒。片子裏沒有解說,讓圖片自己說話,給人以強烈衝擊力。製作人喬喬,從電影學院一畢業就著手拍攝積累素材,曆時五年。五年過去,房子賣了 ,車子賣了,參與者一個一個離去,喬喬堅持了下來。五年的心血和勞動,都呈現在這12分21秒的片子裏。看後不免歎一聲:濃縮的,真的是精華。

近日看到有人推薦陽光衛視的《國殤》,說製作者花了十多年時間,走訪當年抗戰老兵,把他們的回憶記錄在案。資金短缺時,曾抵押上房子。這與喬喬倒有幾分相似之處,引起了我的興趣。

看到製作人陳君天的介紹,卻又有點不得要領:

陳君天說,我不是曆史學家,我不找專家,我隻要找當事人。“所有的數據都要正確無誤,同時要‘第一手的當事人’,也就是親臨戰場的將軍與士兵:這些人都是曆史的目擊者,因為我堅持要第一手的資料,不要‘聽說’,兒子聽爸爸說的我都不要。”

陳君天養成了習慣,如果在公園裏遇到老人,便會湊上去問曆史。不僅全球尋訪抗戰老兵,遍及美國、歐洲、香港等地,也尋訪當年侵華的日本老兵及各地檔案館。為了核實資料,在訪問老兵時,首先問部隊的番號、排長、連長、營長的名字,由此可以確定他經曆過什麽戰役。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被淡化、扭曲和篡改的曆史一點一滴被還原出來。

還有很多老人記不清自己20分鍾前做過什麽,但提到年輕時的這場戰爭,“那天發生了什麽、飛機什麽時候開始轟炸、死了多少人卻清清楚楚”。


那場戰爭,持續經年,參與者數以千萬計。現在七八十年過去了,曆史目擊者越來越少。而靠著這稀少的曆史目擊者的點點滴滴回憶,恐怕難及真實曆史之萬一。這一點一滴的曆史回憶,宛如散落在世間的曆史碎片。製作者可能想用這些零零散散的曆史碎片來折射出那場戰爭的整個曆史,以求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但會不會弄成管錐窺天的結局呢?

在《國殤》宣傳片中,聽到“中華民國政府軍所發動的22次大型會戰”一語時,心裏不免涼了一下:中日之間總共進行了22次大型會戰,其中隻有淞滬會戰是國軍主動挑起發動的會戰,其餘21次都是日本侵略軍主動挑起而國軍被動防禦的會戰,怎麽都成了國軍發動的?這樣恢複出來的“曆史”,是否可能又應了那句流傳已久的名言“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製作者在媒體訪談中,披露了其真實想法和目的,也部分解答了上麵的疑惑:

陳君天說起了他接手這個題材的初衷,“主要的一點是因為內心的不平。從1937到1945的8年抗戰,與日本對打的一個國家,叫中華民國。他做的這件事情,你不能扭曲、不能抹煞。這麽一個非常偉大、非常艱困、非常慘烈的戰爭,居然漸漸跟中華民國沒關係了,這是我非常不平的地方。大陸上不斷的製作這樣的節 目,宣傳大陸是在毛澤東統一戰線之下打成功的,這種說法,對當時中華民國的軍人是不公平的。”

陳君天表示,“目的就是希望留下一點真實的東西,讓我們的後代知道,在二十世紀的時候中國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是哪些人在這裏經過這段艱難,因為不僅僅是抗戰的問題,而且連續下去中共建國,都是一回事情。把國民黨整個抹殺了,很不公道,也不是真實的。”


原來如此。這個紀錄片,原來是個翻案片。

那就更有仔細看看的必要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