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三峽船閘的挖潛

(2014-05-22 23:33:50) 下一個
三峽船閘的挖潛
朱雨心
我早就說過:其實,我對技術問題的興趣遠遠超過政治問題。但是,技術問題常常有重大利益在其中,不便公開談,否則,我就成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活雷鋒”了。氣象問題,是公益性的技術問題,倒是不妨公開討論。所以,以前我談過幾次與氣象有關的技術問題。
最近看到消息說: 交通部稱:通過三峽船閘的貨運量,已提前19年達到設計通過能力,三峽船閘已經處於飽和運行狀態,三峽船閘挖潛空間有限。但是,我認為挖潛空間還很大。嚴格講,這個不是公益性的技術問題,應該要收費谘詢。我就姑且做一次“活雷鋒”,公開提一個方案。
這個挖潛方案,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標準框架,閘外編組,外部牽引,高速過閘。
用一個長方形的金屬框架,尺寸與船閘閘室的大致相當,稍微小一點,可以很方便地通過船閘。框架有浮體,能夠浮在水麵上。框架在水下沒有什麽結構。在水麵上,框架四周有許多直立的桁架,與一層、或數層水平的桁架。具體的,可以有多種設計,無非是維持結構穩定,並提供讓船舶係留、固定的依托。要過閘的船,都在閘外在框架內編組,並係留、固定在框架上。也就是說,在閘外,用框架把許多分散的船編組、固定成了一個標準尺寸的“大船”。然後,這個“大船”由其中的一艘或幾艘船的動力驅動駛向船閘。接近船閘時,再改為外部纜繩牽引。在一級一級閘室中移動時,都是用外部纜繩牽引。最後出閘時,再改為其中的一艘或幾艘船的動力驅動。離開船閘後,“大船”再分解成個體小船。可以在船閘的上、下遊兩頭,設置許多編組的泊位,也就是許多框架,以及係留框架的裝置,如,立柱等。許多船同時編組。在閘外編組,時間比較從容,比較容易編組的比較緊湊,提高利用率。編組好的“大船”順序排隊過閘。如此,可以大大提高過閘的速度。
框架的兩側,可以裝些橡膠輪,以幫助框架在船閘內運動時導向、以及避免框架直接碰撞。框架的兩頭,可以象門一樣打開,讓船舶出入。但是,框架兩側間沒有其它結構聯係。否則,框架的結構就太複雜。因為,框架兩側間的結構,都必須要高於船舶的最高高度,低於船舶的最深的深度。 這很不方便。所以,框架兩側間最好沒任何結構聯係。這樣,框架兩頭的門就不能隨意打開,否則,框架無法維持穩定。這個困難,要靠編組的泊位的設計來解決,要框架兩側都能在泊位上固定,然後才開門。無論是編組,還是解散,都是隻需要開一頭的門。所以,泊位上隻需要每側有一根立柱,固定要開門的那一頭的兩側就可以了。
朱雨心 2014年5月23日

請評論,請宣傳,請張貼(需注明作者及出處)
朱雨心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uyuxi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