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林媽 the hybrid way

(2012-02-22 10:46:49) 下一個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媽媽的一些朋友會告訴她說,讓我打籃球是浪費時間。她受到批評,但是還讓我打,因為她看到我打籃球時很快樂,她希望我快樂,所 以支持我所做的事情。有意思的是,我進入哈佛以後,那些過去批評我母親的朋友反而來問她,他們的孩子應該做什麽運動才能進入哈佛。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轉 變。——林書豪
( See TV interview in Taiwan)我們一直都有談過,你想將來打球沒問題,但是你要有一個後備的職業,萬一你受傷不能打的時候,你怎麽辦?所以我們一直強調功 課還是很重要的。做學生嘛,學生的工作就是先把書讀好。所以我們對他的要求是隻要先把書讀好,你要打多少球都沒有關係。但是,如果你的成績退步,我們就要 調整你打球的時間。”——林書豪母親吳信信
“林來瘋能否馴服虎媽?”、“林媽是老虎和熊貓的結合體”……隨著華裔青年林書豪奇跡般地崛起籃壇,華裔“虎媽”式教育再次成為熱議的焦點。美國媒體在報道林書豪優秀的球技時,大多不忘提一句“虎媽”。不過,近日,曾經將“虎媽”放上封麵的《時代》周刊刊登文章,介紹一位向“虎媽”理論挑戰的華裔母親——密歇根州立大學華裔女學者秦寶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秦寶蓮表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美教育方式像兩個極端,存在最為健康的中間地帶,這應該是最佳育兒方式。
“虎和熊貓”結合的家庭
“林來瘋”的父母是“虎爸虎媽”嗎?
對照“虎媽”蔡美兒所說的諸如“不準參加玩伴聚會”、“不準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不準任何一門功課成績低於A”、“不準在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者小提琴”等標準,林爸林媽雖然有著華裔家長常有的嚴厲,但是“虎性”沒有那麽足。
《紐約每日新聞》評論稱,林書豪的父母是“虎和熊貓的結合體”,一方麵對林書豪給予了高期望,但另一方麵也給予了不求回報的支持。<'strong>
林書豪的媽媽吳信信確實是一隻“老虎”。她曾經因為林書豪在高中時得到一個A-,而打電話給籃球教練,威脅不讓林再打籃球;同時她又是個熊貓,當林書豪即將在哈佛大學畢業時,她不僅接受了兒子去闖NBA而不是讀MBA的決定,而且堅定地支持他。
林爸喜歡籃球,但由於嚴厲的父親不允許而作罷;而當有了林書豪等幾個孩子之後,林爸經常帶他們打籃球,即使高中時林書豪的身高隻有1米6,林爸仍興致勃勃。當然,前提是“完成作業”。
“如果林書豪父母不讓他打球,隻是去學習,那現在我們就見不到他的成功了。按照孩子興趣去培養他們,而不是讓他們去做家長願意的事情。”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係助理教授秦寶蓮博士對記者說。
學習好的亞裔孩子易焦慮
“虎與熊貓”相結合的家庭教育,是林書豪獲得如今成功的重要背景。
秦寶蓮多年來一直從事華裔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她認為,單純的“虎媽”式教育,或“熊貓”式教育,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秦寶蓮曾對兩組新移民家庭進行了長達5年的深入訪談。兩組孩子學業都非常優秀,但一組孩子心理很健康,而另外一組很不健康。
經過分析,秦寶蓮得出結論:如果家長不盲從分數、注重與孩子交流的方式、且更多地去理解孩子的壓力和挑戰的話,那孩子就能學業成就和心理健康兼得。
另外,秦寶蓮在研究中也發現,心理健康孩子的家長的知識水平和個人層次相對較高。
對以威脅和語言暴力為特色的“虎媽”教育方式,秦寶蓮明確地提出了異議。
秦 寶蓮對記者介紹說,2007-2008年間,她曾對紐約頂尖高中的192名歐美裔和295名華裔9年級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論是兩者相比,亞裔學生會有更 多家庭衝突,在“對父母滿意度、是否覺得家庭溫暖”等指標上,亞裔學生也低於歐美裔學生。分析還顯示,亞裔學生的心理健康挑戰更大,更容易出現焦慮;當家 長給孩子施加很多壓力時,會令家庭關係更為緊張。
秦寶蓮還談道,她曾與18個成績優秀的孩子進行多次交流,發現家長對孩子有高期望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表達方式。秦寶蓮說,家長總嘮叨學習,一旦孩子成績不好,家長的反應激烈。此外,家長的攀比心理也會對孩子形成心理壓力。
《華盛頓郵報》曾刊文說,一提到亞裔孩子,人們立刻會想到“安靜、學習好,特別是數學好”。美國媒體在報道林書豪時,也稱其“打破了亞裔青年給人的固有印象”。
中美教子宜尋“中間地帶”
不過,秦寶蓮認為,走向另一個極端也有弊病。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中國傳統教育與美國的傳統教育像兩個極端。”秦寶蓮說。
“傳統的中國家長對孩子誇得不夠,而美國家長又誇得太多。美國家長太容易被滿足,過於注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很泛濫地讚揚孩子,這也給孩子造成一個自以為了不起的假象。”
《今日心理學》編輯馬拉諾也認為,“家長過分保護、沒有和困難事情糾纏過的孩子,無法發展出‘征服經驗’。”馬拉諾說,“擁有這種‘征服經驗’的孩子更加樂觀,更有決斷力。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並完成目標。”馬拉諾說。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德威克的研究也顯示,家長表示讚許的方式,影響了孩子的表現方式,甚至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
秦寶蓮認為,雖然有時候美國家長讚美孩子很誇大,但這反映出美國式教育注重培養孩子比較外向的性格。亞裔家長如果能夠不那麽注重分數,更注重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會很有好處。
“如今的美國,教育製度改革更傾向於亞洲的方式,更注重分數,因為此前做得很不夠;相反,中國開始更為注重素質教育和全麵發展。實際上,這兩種教育方式,有一個很健康的中間地帶,互相吸收和借鑒合理的部分,結果會更好。”秦寶蓮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