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教育探索(一)———跳出被動教育的魔圈
(2012-02-02 16:42:36)
下一個
ZT from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641878.html教育,這是個永恒的話題。
教育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和標誌,是社會將累積的知識、技能和價值主動地傳給下一代的過程。
如果用和我職業相關的術語來描述:教育是人類文明的遺傳方式,有獨特的自身複製、繁殖和變異方式。
受教育已被認為是一項基本人權:聯合國1966年國際公約要求所有締約國保護人的受教育權。
作為基本人權,接受教育是每個個人在文明社會裏生存的基本條件。無數的曆史經驗和科學研究證明,接受更好、更係統、更高等的教育,與提高並維持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密切關聯。簡單地說,好的教育更有可能帶來健康、財富,即社會中普遍認可的人生成功。
必須說明,教育和人生成功這一關聯性不是絕對的,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因果關係 ( Means and End) 。那些曆史經驗和科學研究證明的隻是觀察到的現象關聯 ( correlation),僅能夠說明接受好的教育更有“可能”成功(更高的成功幾率),而不是“保證”你的成功。對“可能”和“保證”之間區別的探究,如何提高“可能”以至於更接近“保證”,是對教育本身的思考、研究和行動的動力。
教育創造了社會價值,並不斷地傳承、改變這些價值。教育與人生成功的關聯性(即可能性)本身就創造了一定的社會價值,並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改變這些社會價值。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出自宋代汪洙的《神童詩》),“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宋真宗趙恒的《勵學篇》)。你可以批判這些陳舊的價值,但你很難否認這些根植於中國文化中的價值還在當今社會中發生著深深地影響,驅動著一個個家庭和個人不懈地投入、奮鬥。
在中國曆史上,教育與人生成功關聯性的頂峰在於對社會製度的創新和改革,就是有著上千年曆史的科舉製度。即使在今天其“一考定終生”的概念也仍然通過高考、公務員考試對社會發生著巨大、深刻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裏,教育與人生成功的關聯性將教育本身給產業化了。按照商業運作的要求和特點,產業化反過來也改變了教育,尤其是標誌性的學校教育。產業化將教育的目的簡單化並強化,將教育的內容係統化,將教育的方式專業化、規模化、普及化了。原本的教育涵蓋了知識、技能和社會經驗,以及獲得知識、技能和社會經驗的能力培養。其中,技能教育由於難以量化評比,不利於係統化、規模化和考評。社會經驗教育和獲得能力培養更利於通過個性化方式進行。所以,隻有知識教育更適應於產業化教育的特點。
教育產業化的結果改變了社會價值:將教育簡單化、標準化為知識教育。產業化的方式用相對統一的知識內容、方法進行教育,用掌握知識多少的簡單標準(考試)來鑒別個人的能力。最終演化為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模式。而為個體在社會中生存培養所需的能力這一教育最終目的則被模糊、遺忘了。
在應試教育的文化氛圍下,每個人一代一代地重複著教育的循環,從出生開始(甚至出生前),沿著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這樣的途徑接受教育、越過一個一個的考試門檻,逐步走入社會。對個人來說,在知識教育中是被動的,不能自主決定教育的內容,也不能自主決定學習的方法。政治課必須上,政治考試必須考。這是被動模式的教育。成為父母後,表麵上可以自主決定孩子的教育,但可選擇的隻不過是不斷地創造出來的、為應試服務的、新的知識教育產品,最終隻能監護孩子沿著同樣的途徑接受教育,完成知識教育的一個循環。而孩子又會接續下一個教育循環。在知識教育循環中,忽略教育的最終目的的結果是被動盲目地、盡一切可能地追求所有可能獲得的教育。這正是教育產業化最理想的市場。隨著教育產品的日新月異,教育的成本也快速增加,成為每個家庭繁重的經濟負擔。
被動接受教育的人在以應試為主的學校教育期間,沒有學到很多必要的技能和社會經驗,很多時候喪失了繼續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初入社會時常常無所適從,必須從頭學習很多必須的東西,這還是被動的學習。同時從精神和生活上又有著對父母深深的依賴。另一方麵、需要用人的地方卻又招不到合適的人才,不得不對剛入社會的新人從很多基本的地方開始培訓。
我本人就是一個被動教育的產品,經曆過從學校到社會轉型中的迷茫、痛苦和教訓。當有了自己的孩子,自然要承擔起做父母教育孩子的責任。從過去的經曆,不希望孩子在接受教育過程中重複我走過的彎路,希望教給孩子一些很重要的東西,特別是經驗和能力,這在學校裏是不教的或被忽略的。同時也體會到,如果在走入社會前,父母能在這些地方給我一些教育,不用很多,肯定能做的更好,好很多。
那麽這些教育的內容應該是什麽?如何開始?
兩年多前和鄰居的一次聊天,給我提供了尋找答案的機遇。鄰居姓李,是一家公司的老總,事業比較成功,可以大部分時間在家裏辦公。他有個比我孩子大一歲的女兒,在重點小學念書,學習成績很不錯。但剛上小學就感到學習壓力太大,功課繁重。為了幫助孩子的學習,他下了很大一番功夫研究學校的課程,和孩子一起學,使她成績提高很多。在這過程中,他有自己的心得:應該有更好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從學習中體驗快樂,同時還有競爭力。
在聊天中,我提出了幾組問題:
一、當你大學畢業時,不論學習成績如何,與同學之間的差別不會太大。經過多年工作,你應該是同學中在生活事業上很成功的,現在與其他同學的差距應遠遠大於畢業時。那麽,在學校期間學到的什麽東西對你成功起到的作用最重要?你在畢業後工作中學到的哪些東西對你的成功也很重要?這兩類教育中,那些東西更重要?
二、你有過招聘、用人的經驗,經曆得人和事也夠多了,應該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那麽,對一個新畢業走上社會的人,你認為被招收的人身上應具有什麽樣的東西對你的事業和那個人個人成功最重要?這些東西是從學校獲得的,還是其他地方得到的?
三、從前兩個問題所得到的東西,如果在你孩子進入社會之前就能教給她,是否可使她更具有競爭力,更適應於社會,更容易成功?
我不知道他對前兩個問題的答案,但經過深思後對第三組問題的答案很明確:“是的”。
上周末我的一個親戚從國內出來度假。他目前在國內一個獵頭公司工作,主要集中在高端人才的評估、招聘。在這之前,他在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了很多年,經常搞大型的招聘會,主要針對的是剛畢業走上社會的新人。當我提出上麵的問題時,他不加思索地回答:“我看到的百萬及年薪的人才是有共性的,這些共性在剛畢業的人身上是不具備的。。。”他對第三組問題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這些共性是什麽,我以後會討論到。
我想這幾組問題對大多數家長來說都是很有意思的。每個家庭都是社會的一部分,有獨特的生活工作經驗和教訓的,其中不少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所以,如果認真思考,對第三組問題大多數的回答也應該是肯定的。我給自己製定的理想目標是將大約50%我們積累的東西交給孩子。我相信,即使我們隻能完成20%,也能讓孩子生活得更好、更成功。
那麽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應該教什麽?怎麽教?這是我對教育探索中最關注的地方。
我相信很多人有著和我相同或相似的問題。
通過那次和鄰居的聊天發現,雖然我們經過不同的人生途徑,最終對給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共同的認識和理念,也都願意按自己的理念行動。我們希望追求一種跳出被動教育循環的,主動選擇實施的新型教育>。一種不僅家長有足夠的知識、自信和能力進行的,而且孩子也能夠逐步自主參與的教育。這種教育不是替代知識教育,而是補在當時我們還有太多的問題沒有答案,但找到了共同合作的起點。在以後的合作中,我們成為了朋友。其間,我比較懶,“君子動口不動手”,想得多做的少,但還是探索出不少答案。而李總則直接動手了。兩年後,他放棄了公司的工作,給自找了個全職的教育工作,同時也給我的構想提供了一個平台,就是北京長青藤教育,以學前教育作為出發點。今年夏天,我應邀給參加北京長青藤教育的家長們做了兩次講座,這些文字就是基於講座補充整理而來的。
對於應該教什麽?怎麽教?我現在能夠給一些答案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