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Power
(2011-10-26 18:37:07)
下一個
杜劍峰
10月18日,正在利比亞的黎波裏訪問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裏表示“希望卡紮菲快點被抓住或被殺掉。”48小時後,卡紮菲被抓,然後傷重身亡。
在卡紮菲覆滅這件事上,希拉裏起到的不僅僅是一個“預言帝”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希拉裏的努力,卡紮菲很可能還在圍剿起義軍。
奧巴馬上任之後,在外交問題上一直采取實用主義政策,主張擱置意識形態爭議,不幹涉其它國家內政,因此,奧巴馬對在軍事上援助利比亞起義軍一直不感興趣。在阿拉伯國家聯盟集體通過決議要求國際社會采取行動、法國、英國已經決定動武之後,白宮還是對此事遲遲不肯表態。
但希拉裏逐漸意識到,美國不能再袖手旁觀了。3月13日-20日,希拉裏先是成功說服了俄羅斯在安理會就利比亞問題進行表決時不投否決票,又同奧巴馬就采取軍事行動達成了共識,同時協調法英兩國作為北約軍事行動名義上的主導。一周內,希拉裏四次橫越大西洋,其中兩次是在24小時內。
當卡紮菲被擊斃的消息傳遍世界時,美國各界盛讚奧巴馬在外交事務上的英明果決,奧巴馬亦出麵發表公開講話。而這時希拉裏正在中東地區幾個對美國外交至關重要的地區奔波著。
這幾乎成了一個定式:每當奧巴馬在國內就各種重要不重要的事情發表“重要講話”時,希拉裏絕大部分情況下都在國外某個地方奔波著。
希拉裏在2009年1月就任國務卿之後,不僅工作十分努力,同時也刻意同媒體保持距離。在上任之後,她的平均媒體曝光度比在2008年競選時下降了90%。身為連續九年民意測驗中 “最受美國人喜愛的女性”,希拉裏能做到如此低調實屬不易。
更不容易的是,她作為一名身負重任,卻又不被老板奧巴馬信任的公務員,在過去幾年裏,不得不在缺乏支持、內外壓力極大的情況下開展工作。
當奧巴馬剛剛當選參議員後,初到華盛頓的他同希拉裏關係非常好。在國會山上,奧巴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希拉裏的辦公室。但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兩人成了對手。在競選初期,老朋友彼此相對時還盡量保持風度,但是當選情進入白熱化之後,兩人之間的關係也開始惡化。
2008年2月23號,希拉裏在辛辛那提手裏揮著奧巴馬陣營惡意攻擊的廣告,對著攝像機大罵:“Shame on you!Barack Obama” (奧巴馬,你太不要臉了!) 當天晚上,全美國所有晚間新聞都播出了這組鏡頭。當時我想,這兩個人這輩子也做不成朋友了。
但做不成朋友,還可以作同事。
(生意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 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2008年12月,剛剛在大選中獲勝的奧巴馬對希拉裏說想任命她作國務卿。經過競選時的種種不愉快,希拉裏對這個消息感到很意外。在考慮一段時間之後,她給奧巴馬打電話,拒絕了他的好意。奧巴馬在電話那邊說,“我認為你是最合適的人選,如果這是你的最後決定,我希望你再考慮一個晚上,明天再給我電話”。
第二天早上,希拉裏告訴奧巴馬:“我答應你。”
為什麽奧巴馬會選擇希拉裏,為什麽希拉裏最後會同意,可能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但是從政治鬥爭的角度考慮,奧巴馬此舉有百利而無一害。既可以向外界顯示他不計前嫌的雅量,又為這個重要位置找來一名強將,而且還將一個有實力在政治上挑戰他的對手收歸帳下,去掉了一個大威脅。
在參議院為希拉裏舉行的任命聽證會上,希拉裏回答各種問題時表現得像一部外交百科全書。不僅談起美國同其他大國間的關係時條理分明,而且對孟加拉國民間小額貸款這種事情竟也如數家珍。共和黨和民主黨的議員們非常罕見地一致對她表示了由衷的讚賞,最後參議院以94比2通過了對希拉裏的任命。
可能正是因為希拉裏的精明強幹,讓奧巴馬始終覺得不放心。
就在希拉裏正式上任的第二天,奧巴馬任命了兩個中東問題的特使:喬治•米切爾負責巴以和談,霍爾布魯克負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事務。兩個人雖然名義上對國務卿負責,但卻直接向總統匯報工作。很明顯,奧巴馬此舉是試圖在美國最重要的外交事務上架空希拉裏。
國務卿作為美國政府內閣的首腦,是行政機構中職位上僅次於正副總統的官員。在職能上,主要是全權負責美國政府的外交事務。由於美國正在中東地區進行兩場戰爭,巴以問題也無疑是解決中東困局的關鍵。奧巴馬可能以為,在這兩項事務上將其排出在外,希拉裏作為國務卿恐怕就難有什麽大作為了。
奧巴馬的小動作,聰明的希拉裏自然心裏有數。但是她並沒有因而被束縛住手腳。希拉裏的器量、眼界、格局要大得多。她認為,戰爭,總有結束的一天。美國的未來,不在中東。
希拉裏打破常規,第一次出訪,選擇了亞洲,並將中國作為最後一站。
今年10月,希拉裏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了題為“美國的太平洋世紀”的長文。文章指出,美國外交正在處於一個轉折點,未來十年將是把外交事務重心從中東地區轉向亞太地區的關鍵十年。
為了推動她在文章中提到的曆史性轉折,在她任國務卿兩年半的時間裏,希拉裏一共七次訪問亞洲。在她的努力下,美國政府同亞洲各國的合作明顯加強。
希拉裏也將美中關係稱為“有史以來最具挑戰性同時也是影響最大的雙邊關係之一”。由於她在2009年訪問中國時沒有像前任一樣在人權和政治改革上對中國政府施壓,所以回到美國後招致了來自各方的很大壓力。此後她曾發表了一些針對中國政府的強硬講話,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減壓。希拉裏其實很清楚,外交上的強硬姿態對兩國關係有害無益。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吐露自己同中國的外長和負責外交事務的國務委員在非正式場合保持著經常性的互動。
在小布什發動了對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一些左翼的學者提出了“巧實力”(“Smart Power”)這個概念,提倡由非武力方式為主導的外交策略。作為美國外交事務的首腦,希拉裏不僅在理論上對此進行了很係統的闡述,同時在外交實踐中充分發揮了這種“巧實力”的作用。
在希拉裏的領導下,美國負責對外援助的國際開發總署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壯大。他們幫助孟加拉國加強食品安全管製,在塞內加爾建立醫療救護診所,發起“湄公河下遊計劃”支持柬老泰越幾國的教育、衛生和環境保護。
希拉裏還提出要對美國的外交政策進行“四個R”:“rethink, rebuilt, reform, recalibrate”( “重新思考、重建、改革和重新定位”)。在她的努力下,美國外交氣象一新。她作為國務卿,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極大尊重。在目前巴以和談陷入僵局的時刻,希拉裏被認為是華盛頓唯一受到雙方共同信賴的人。
盡管希拉裏一直刻意保持低調,但是一係列的重大國際事件,卻總是將她推到媒體矚目的中心。最新的一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81%的美國人認為,如果2008年希拉裏當選總統,美國現在情況會不變或者更好,隻有13%認為奧巴馬會比希拉裏更有能力。同時希拉裏也是目前所有美國政治人物裏民意支持率最高的。
我認為可以將政治人物分為三類:政客、政治家和領袖。希拉裏應該算作第三類。美國國務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府職務之一,能夠勝任的人並不多。但是在希拉裏工作兩年多以後,卻明顯讓人感覺她是大材小用了。
可能由於始終得不到奧巴馬的支持,希拉裏多次公開表示在2012年後不會再繼續擔任這個職務,同時也非常肯定地說不會在2016年競選總統。
在過去兩年半中,希拉裏花了251天在路上,訪問了87個國家,總行程98萬多公裏。到了2016年,68歲的希拉裏如果改變主意參加大選,年齡、身體和威望應該都不是問題。
(作者杜劍峰現在邁阿密大學醫學院從事生物醫學的博士後研究。在工作之餘,一直關注美國的政治和文化,尤其對美國總統競選和娛樂工業有濃厚興趣。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