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樂無窮

上帝不響。如歌單車。
Tune Your Ride. Every Day. Amen.
"Bicycling: Big Brainpower Booster."
個人資料
stillther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如何提高自行車的蹬踏技術和速度

(2004-12-25 14:47:17) 下一個
踏蹬動作是自行車運動中關鍵的技術動作,也是最複雜、最難掌握的動作。良好的踏蹬技術可使運動員以最小的 能量消耗得到盡可能大的功率,達到高速度。為此,自行車運動員一定要在改進踏雕技術上狠下功夫。

踏蹬動作的用力分析 

  踏蹬動作是周期性運動,即在一個固定範圍內,以中軸為圓心,以曲柄為半徑,重複地進行運動。我們以一周為例,來進行受為分析:

  當腳踏蹬到與地麵垂直的A點時,作用力F的方向通過中軸(支點),它的力臂等於零,力距也就等於零,因此不做功,也就無法使自行車前進。我們稱它為上死點(上臨界點)。

  當腳踏到B點時與水平麵成45度,作用力F的方向如圖所示。根據平行四邊形法則,作用力F可分為F1(與腳蹬杆垂直)與F2(沿腳蹬杆)兩個分力。分力 F2的作用方向通過支點(中軸),力矩等於零,隻有F1才能作功。這時,產生動力矩M=F1Xd。因此,我們應設法加大分力F1,減少分力F2 。因為F1=F· COS0,所以,0減小,F1越大,當0角為零時,COS0=1,F1最大,此時F1=F。由此可知腳的用力方向應盡量與腳蹬杆成垂直。其踏蹬方法應該是,腳跟下垂,腳尖稍稍抬起。

  當作用力F與腳蹬杆處於垂直部位時,動力矩M=F·d,力矩最大,這是運動員踏蹬用力的最重要階段。

  當腳蹬轉到D點時與圖8所示的B點相似, 隻是方向有所變化,所以腳的用力也應隨之改變。這時腳跟應向上抬起,腳尖下垂一些。

  當腳蹬轉到E點時作用力F的方向又通過支點(中軸),動力矩為零。我們稱它下死點(下臨界點)。

   通過以上各點的受力分析可見,每踏蹬一周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臨界區(上死點)。
第二階段:工作階段(用力階段)。
第三階段:下臨界區(下死點)。
第四階段:回轉階段(放鬆階段)。   沿著圓周進行踏蹬的力量都是通過切線來傳遞的踏蹬到每個階段時,肌肉用力各不相同,兩隻腳交替進行踏蹬,當一隻腳處於回轉階段時,另一隻腳已進入用力階段。踏蹬到上下臨界區時,應盡量使肌肉放鬆,並盡量縮短在臨界區停留的時間。

  用力階段是踏蹬主要階段,運動員在這個階段內使用的踏蹬力是自行車前進的主要動力。因此,要把力量充分、合理地運用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內踏蹬力量愈大,車子前進速度就愈快。

  回轉階段叫放鬆階段。這段時間裏一隻腳踏蹬作功,而另一條腿主動向上抬起,不能給腳蹬任何壓力。並利用抬腿短暫的一瞬間讓肌肉放鬆一下,以便把力量集中起來用於作功階段。有時需要采用“提拉式”踏蹬,即利用抬腿動作給 腳蹬以拉力,以加大另一隻腳做功階段的踏蹬力量,達到取得更高速度之目的。

腳掌在腳蹬上的位置 

  腳掌應平穩地踏在腳蹬上,腳蹬應在腳掌中部和腳趾之間,也就是腳掌正好踏在腳蹬軸上,腳掌的縱向與腳蹬軸保持垂直。鞋的前端 可伸出腳蹬5一7公分左右(根據腳的大小決定)。

鞋卡子的位置應正好卡在腳蹬框上。鞋卡子要釘正、釘牢,皮條係緊。加強在用力時兩腳的有機配合, 幫助運動員正確地完成踏蹬動作。

踏蹬方法 

  自行車運動的踏蹬方法有自由式、腳尖朝下式和腳跟朝 下式三種。

自由式踏蹬方法:
  目前,一些優秀運動員大都采用自由式踏蹬方法。這種踏蹬方法,就是腳在旋轉一周的過程中,根據部位不同,踝關節角度也隨著發生變化。腳在最高點A時,腳 跟稍下垂8~10度, 踏蹬力量是朝前下方;用力逐漸加大到B點時,腳掌與地麵成平行狀成,踏蹬力量最大;再向下, 用力逐漸減小,進入下臨界區,肌肉開始放鬆,腳跟略向上抬起,到C點時,腳跟逐漸上提到 15~20度;當腳回轉到D點時又與地麵平行,往上行,腳跟又向上提起。重新進入A點。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學原理,用力的方向與腳蹬旋轉時所形成的賀周切線相一致,減少了膝關節和大腿動作幅度,有利於提高踏蹬頻率,自然地通過臨界區,減少死點。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對的放鬆。但這種踏蹬方法較難掌握。

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
   目前不少運動員,尤其是短距離 運動員采用腳尖朝下式踏蹬方法。其踏蹬特點是,在整個踏蹬旋轉過程中腳尖始終是向下。當腳踏蹬到A點時,腳尖向下與腳跟成 8~10度的俯角;當腳踏蹬到B點時仍保持原角度;到C點時腳尖更向下與腳跟成15度~18度的 角度;到D點時,恢複到原來的8~10度。這種方法踝關節活動範圍較小,有利於提高頻率,容易掌握,但腿部肌肉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不利於自然通過臨界區。

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
   腳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腳尖稍向上,腳跟向下8~15度。這種方法在正常騎行中很少使用,隻是少數人 在騎行過程中做過度性調劑用 力時才使用腳跟朝下式踏蹬方 法。它的特點是肌肉在短時間 內改變用力狀態,得到暫短休息,達到恢複肌肉疲勞的目的。

踏蹬動作的訓練 

  踏蹬動作從現象上看很簡單,但要準確掌握,達到動作協調完美,卻十分困難,必須反複地進行訓練。

  開始訓練時,最好不要用皮條捆腳,傳動比要小,速度不宜過快,讓運動員用較多的注意力體會踏蹬動作,培養踏蹬 “感覺”。經過一段訓練,基本上能輕鬆自如,圓滑有力地進行踏蹬時,可逐漸加快速度,係上皮條進入正常係統訓練。

  訓練踏蹬動作,不論是新運動員還是有訓練素養的運動 員,都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負擔過重,更不宜在疲 勞情況下訓戲練。同時要注意發展髖、膝、踝關節的靈活性及力量,以助提高踏蹬技術。

  踏蹬技術訓練,也可以在練習合上進行,其好處是能及 時得到教練員和同伴們的指導,能使運動員集中注意力改進 踏蹬技術。

http://www.bikesky.com/bike/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