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閑話南京路(六)

(2007-02-03 14:09:39) 下一個
人生經曆過許多事,有一些事如過眼煙雲,稍縱即逝;而另一些事卻銘心刻骨,永誌不忘。使我們銘心刻骨、永誌不忘的事,有些是轟轟烈烈不能忘懷;有些是悲悲戚戚難以忘懷;而有些事卻是很平凡、很普通、很隨便、很細小,但發生在特定的人物、環境、時間、地點,就顯得不是那麽平凡、不是那麽普通、不是那麽隨便、不是那麽細小,讓人記憶永久,不能忘懷。


座落在南京東路、浙江路口的百年老店沈大成與我們家就是那種情結的故事,讓我永遠不忘。




圖一:百年老店沈大成


沈大成與我們家的故事


“沈大成位於南京東路636號的沈大成點心店是上海的一家著名的百年老店,主要經營糕團點心,尤以元宵、青團、粽子、蝦仁餛飩、蝦肉燒賣等。它是一個百年老店了,據說是創建於光緒六年(187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曆史了。這裏匯集上海近百種傳統小吃,除了三絲眉毛酥、鳳尾燒賣、桂花糖藕外,還有令很多老上海‘嘴饞’的縐紗餛飩、太白拉糕、兩麵黃等招牌小吃。如師傅包縐紗餛飩全為單手進行,餛飩出鍋後晶瑩剔透,帶著蔥花的肉餡透過薄皮依稀可見,其中的皮、餡都有講究;太白拉糕吃上去滑爽糯酥,但是它粘筷卻不粘牙;兩麵黃是把條狀的麵條炸成小吃,口味有蝦仁和肉絲味的,其中油的火候也很有講究。”(綜合上海熱線、華夏旅遊等網上介紹)。但據店史稱,早在乾隆盛世時,沈大成就已經出名了,那該店曆史還要早個三百年了。無論如何,百年中華老字號是當之無愧的。二層樓店鋪,樓上雅座;樓下快餐及點心。還有三個窗口:一是飲料;二是糕點;三是炸肉串。



圖二:沈大成的特色烤肉串


說起這個烤肉串,真是叫絕,太有滋有味了。我不是作廣告,那位網友去上海南京路,千萬不要忘了,買上一串,慢慢品嚐。¥2.00一根,薄薄的、嫩嫩的、軟軟的、滑滑的、香香的,吃了還想吃的。喜歡吃辣的,還可以灑上一點辣椒粉或嚦喱粉。我每次去南京路,總要買上一、二串;方便的話,還要買上幾串,帶回家去,孝敬老娘。友情提示:喜歡小吃的網友,下次去南京路,別忘了去“沈大成”噢。


說起“沈大成”,在我們家還有一段令我難忘的故事。一九六五年的暑假裏,難得有時間跟全家在一起的老爸,帶著全家老小六口,去逛了南京路。我們是坐著3路有軌電車再換1路有軌電車去的。一個上午,不知不覺地過去了。當我們走到浙江路口時,已經是中午時分;我們四個小孩,早已是饑渴難挨,特別是我小妹妹,那時還不滿十歲,已經開始耍賴了。這時,老爸毅然決然地作出了一個出乎全家意料的決定:上館子吃飯!這一決定不啻是一劑興奮劑,我們四個孩子頓時眼睛一亮,精神抖擻,意氣奮發,昂首闊步地走進了近在咫尺的一個飯館─“沈大成”。“沈大成”不過是一個大眾化的點心店,那時是木製結構:木製外牆、木製門窗、木製地板、木製樓梯、木製長條桌子連著板凳。我們興衝衝地踩著吱吱作響的樓梯,跑到了二樓。


第一個衝到二樓的,理所當然應該是我了。這時,我們全家人圍坐在一個靠窗口的長形木台子上。我們四個孩子,靜靜地坐著,不言不語,不聲不響,互相之間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我們從來沒有這麽乖過,從來沒有這麽安靜過,從來沒有這麽聽話過。這可是我們全家第一次上館子,而且是在大上海南京路的中心地段,而且又是在二樓,窗外樓下1路有軌電車的鐺鐺聲是那麽得清晰。
幾分鍾過去了,爸爸和媽媽低聲耳語了一陣之後,媽媽向爸爸遞了個眼神。爸爸突然宣布:走,不吃了,回家。當時,這對我們四個來說,不啻是晴天霹靂。我們耷拉著臉,撅著嘴,低著頭,一個接一個地走下樓梯。走在最後的,理所當然是我了。反抗、爭辯、哭鬧,一切都是無濟於事。父親是一個在命令為主的環境下生活了幾十年的人,命令是要服從的;我們不怕爸爸,他從來沒打過我們,也不曾罵過我們,他從來也就沒管過我們,他沒有時間來管我們。但是,我們從小就在命令為主的環境下長大的,“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已深深地烙在我們的心中。那天,我們坐著搖搖晃晃的3 路電車,回到了虹口公園附近的家。一路上,大家垂頭喪氣,默默無言。


事情過去四十多年了,這次回滬,我問過老娘,為何那天我們沒有吃這頓飯?是因為錢的問題、或者是環境太吵雜、或者是不衛生、或者是不喜歡那個菜式、或其它什麽原因?老娘很簡單的回答,讓我沉思良久。她隻輕輕地說是為了影響。“這樣影響不好。”是呀,在那個年代,一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幹部,帶著一家老小在上海──這樣一個大染缸的中心南京路上館子。雖然他沒有穿軍裝;雖然南京路上沒有人能夠讓出他來;雖然沈大成在那時、就是在現在也隻是一個大眾化的點心店;再雖然我們化的是自己的錢


想到此,我真的為那一幫醉生夢死、花天酒地、一擲千金的所謂公仆們(不是所有的,但有一個不少 數量)感到臉紅,感到心跳,感到難過。更莫說,那些營私舞弊、貪汙腐化、行賄受賄、賣官鬻爵的無恥之徒。這次回滬,我們上海的父母官就從萬人矚目的位子掉下。一個從部隊院校畢業的學生,到工人再一路直上,直至中央領導層,應該是其能力、水平和貢獻的。但如能有老父那種注意“影響”的自覺警戒,就哪怕是十分之一吧,就不會到今天如此地步了。


這次回滬,我特地推著老娘(隻可惜老爸作古十多年了,沒有這個機會了。)去沈大成地吃了一頓飯,已解我四十年之饞。




圖三:老娘在沈大成對我說:“太多了,吃得下嗎?”


我們坐在一樓的大廳裏(老娘腿腳不便,上二樓不容易,沒有電梯。)望著熙熙攘攘的店堂和擠得滿滿的桌子,回憶起四十前的往事,感慨萬分。我們要了兩碗麵條,一碗是我喜歡的熏魚麵;一碗還是我喜歡的肉皮麵,也就是三十元人民幣吧。老娘對我說:“太多了,吃得下嗎?”我對她說,您慢慢吃,吃不下,我全部給你“嘩拉”掉。沈大成還是人頭攢動,顧客盈門,根本就沒有人注意到我們這兩個四十年前的回頭客和那一段故事。

華僑商店


沈大成斜對麵是七重天賓館,它座落在一條三岔路上,南京路從它麵前走過,東邊是浙江路過去走一路有軌電車,向東南延伸;還有一條小馬路(叫什麽名字我忘記了)在它的西邊,向西南延伸。



圖四:原華僑商店


對於七重天的曆史,我是一無所知。我隻記得在文革的後期和改革開放的初期,這裏是有名的華僑商店。到裏麵去買東西,要有一個特殊的貨幣代用券─僑匯券。那時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種待遇。必須是在海外的親戚從國外帶回外幣,用這種外幣兌換成人民幣後,再用折算成僑匯券。我們家祖祖輩輩沒有海外關係,也從來沒有這種經曆。真不知道這種製度的原原本本。但我有一個要好朋友,他的哥哥早年移居海外。所以,經常在我麵前出示這種僑匯券。用僑匯券的好處是:可以在裏麵買到別的百貨商店買不到、或憑票才能買到的東西;或者是質量較好,品級較高的東西。比如自行車,在一般商店,就是有票也不一定能買到永久13型和鳳凰14型的。在華僑商店就可以買到。這種情形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一個特殊的辦法。若幹年之後,當改革開放深入之後、當商品經濟發展之後、當物質稍大豐富之後、當中國的大門打開之後、當奶瓶們都可以出口之後,這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也就消聲匿跡了。


當時,我還曾羨慕過我的那位朋友,心想我也有幾張僑匯券多好,可以進去看看外麵看不到的東西。可是現在的年輕人可曾想,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華僑──海外關係是一種什麽樣的關係?多少人為此不能入黨、不能參軍、不能讀一些專業、不能提幹、不能進要害部門、不能擔任關鍵職務…這個政策耽誤了多少人的前程、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在那個年代,多少人唯恐引火燒身而避之不及。十分幸運的是,現在中國改變了,政策寬鬆了,海外關係已經不是一個可怕的關係了。大門打開了,海外關係走了進來;海內關係成了海外關係;曾幾何時,我一個普通的國內生產的奶瓶也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海外僑瓶。唯一的遺憾是,奶瓶不能得意地向親朋好友分發僑匯券,享受那給予的喜悅。相比之下,奶瓶這點遺憾,不值得,太不值得了。這種遺憾還是多多益善。



第一醫藥商店





圖五:上海第一醫藥商店



上海第一醫藥商店原來在七重天隔壁,為了修建時代廣場(不是真時代廣場──謝一郞糾正)就搬遷到對麵沈大成旁邊了。還是這個門麵,還是一到三樓。老娘年紀大了,腿腳不便,早就說要買一部合適的手推車,要輕一點、攜帶方便的。打聽到一醫有賣,就打了一個的,帶了老娘去了。一樓,金碧輝煌,多是保健品、化妝品,沒有手推車;所幸在後門的旮旯裏,有一部陳舊的運貨電梯,於是吃力巴拉地上了二樓;一打聽不在二樓,在三樓,於是又吃力巴拉地上了電梯,到了三樓。到了三樓,這下可好,殘疾人的用品──包括手推車都在這裏。服務員態度不錯,商品也不少。最後,買了一部可心的。老娘如願,我也高興。
高興之餘,我在想:能否把店堂設計得人性化些,殘疾人的用品放在一樓?


再就是我們現在國內的此類商店,包括一些大賣場,都學了國外的店堂布局。一進門映入眼簾的就化裝品櫃台,一個接一個;站台小姐,一個漂亮一個;那皮膚水光溜滑的,一個賽一個,都像雞蛋殼似的。我是相信科學的,也相信化狀品能改善一個人的皮膚;但我不相信能改變一個人的皮膚。譬如奶瓶,生來皮膚黝黑。按我妹妹的戰友話說:把你哥哥扔到煤堆裏去,都找不著你哥哥。隻好拿把鏟子去鏟,哪個硬是煤塊,哪個軟就是你哥哥。那時年青,也有愛美之心,於是就去買了瓶百雀靈雪花膏,抹啊抹的,根本不奏效。與我太太談戀愛了,我太太受我妹妹影響,也說我黑。於是我又開始美容了,改用尼維亞,好像是德國的牌子。一天兩次,早一次,晚一次,堅持了幾個月。在一百支光的燈泡下,照了照了鏡子,還不如從前哩。於是從此徹底放棄,黑就黑了。這二十年也沒黑到哪去,自我感覺我的皮膚比我周圍的那些二、三十歲的美國小夥子還細膩、光滑。


選用化狀品一定要當心,化了錢不說,傷了你的皮膚可是大事了。這次回國正遇“皮膚II”事件。為“皮膚II”作代言人的還有我所欣賞的港台女明星呢。那個叫周海媚的,就是其中之一吧,我很喜歡她演得戲。




圖六:撤退的“皮膚II”化狀品櫃台



圖中這幾位小姐正在抄下退貨規定和地點、時間。正是又化時間,又賠錢,得不償失。不知各位網友,以為然否?


(謝謝收看)


(未完待續)










《閑話南京路係列》>>>


... 《閑話南京路(一)》

...《閑話南京路(二)》

...
《閑話南京路(三)》

...
《閑話南京路(四)》

...
《閑話南京路(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有色眼睛 回複 悄悄話 “.....華僑商店。到裏麵去買東西,要有一個特殊的貨幣代用券─僑匯券。那時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種待遇。必須是在海外的親戚從國外帶回外幣,用這種外幣兌換成人民幣後,再用折算成僑匯券。”
上述稍有出入。 應該是由國外匯回外幣, 比如一百美元, 那時候個人不容許持有外幣, 所以到手的隻能是人民幣, 為了鼓勵國外多寄多匯外幣進來, 就按一百美元的匯率給付人民幣的同時還給於若幹張僑匯券(其中大部分僑匯券隻可以用於購買物品, 其中一部分可以用於購買高級食用油, 具體比例忘了)。 這種僑匯券不能單獨使用, 必須與人民幣合用。 僑匯商店每件商品都會表明二點:多少人民幣+多少僑匯券。 這大概談不上‘臨時措施’, 從三年自然災害到1990年代, 也有三十多年了吧!
我是guihua 回複 悄悄話 我小時候經曆過一次一模一樣的事,隻不過不是在沈大成,是在江蘇路上的一家飯館。

你是海軍大院的吧?
土村大家庭 回複 悄悄話 南京路上好八連俺的印象最深了那個照大大還有童阿男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記憶憂心啊哈哈哈醜女帶路來你這欣賞南京路來了謝謝啊
牛奶瓶 回複 悄悄話 人家說三個姑娘一台戲,你們兩個姑娘戲一台。
貧農下中農,我們還是撤退吧。“同誌們,撤!”

---------謝幕
靜靜漪漣 回複 悄悄話 啊呀,醜女不要搗蛋,人家八路軍和貧下中農是一家人嘛,阿拉澳岡就一起在天堂裏混混算了。
醜女的天空 回複 悄悄話 牛奶兄偏心啊!作啥不請我回去過年.貧下中農現在不吃香了.幹部子弟也不來肆了.我現在回去人家叫我澳戇.
牛奶瓶 回複 悄悄話 貧農下中農,何時回滬?春節?好好玩 玩。
貧下中農不信邪 回複 悄悄話 再來考證一下。當年上海年輕人穿的那鞋叫寬緊鞋,又叫懂精鞋,和老解放區的圓口布鞋不一樣,不夠粗獷。本老農當時隻穿得起解放鞋。
八路子弟們的名字不但多帶個小子,不少還帶個大字:大年,大滬,老農小時住上海龍華西路,離部隊大院不遠,結交不少帶大字的八路子弟。大年和大滬都是老農死黨。本老農這種行徑當時稱為“冒八路”。 嘿嘿。
本來是來這博克懷舊的。離題了,離南京路太遠了。請奶瓶大哥原諒
醜女的天空 回複 悄悄話 家父是空軍.屬南京軍區.這是軍事機密呀!
牛奶瓶 回複 悄悄話 貧農下中農:你好。講國語是的,但穿大馬褲就不多了。

醜女:家父也曾在上海支過左。上海三軍是東海艦隊、警備區和空四軍。不知你父為海?陸或空?好奇地問一下。
牛奶瓶 回複 悄悄話 我最喜歡開玩笑了,怎麽會介意呢?謝謝你又光臨。不過有日子不見了,忙?問好。
靜靜漪漣 回複 悄悄話 原以為牛大哥白淨,和牛奶有關嘛,tan色好cool 啊,人家要在沙灘上躺十幾天才曬成那樣哪,牛大哥就不用費那功夫了,嘻嘻,看你寫得好玩,跟你開個玩笑,不介意吧。
醜女的天空 回複 悄悄話 我伲貧下中農就是覺悟高,在部隊,我們就是根據名字和鞋子來判斷是否自家人.上海人也穿懶漢鞋,不過是布麵的,白底.他們大多叫鶴年,永清,寶根.軍人子弟多穿黑燈芯絨的懶漢鞋,名字多為南下,解放,複興,還有中間小字的也不少:小熔,小紅,小兵.小七子快來了吧?
貧下中農不信邪 回複 悄悄話 原來這壇子裏八路居多。文革其間,上海人把南下上海的部隊幹部子弟戲稱八路。這些小孩都是操國語。穿著也有鮮明時代特征:腳蹬懶漢鞋;腰紮大皮帶;下穿大馬褲,一坐下這褲襠就在膝蓋下。
醜女的天空 回複 悄悄話 文化大革命中,我父親在上海市革委會軍管,偶爾接待外國代表團.他帶我去過和平飯店,因暖氣太熱,我丟失過一條心愛的圍巾,心疼不已.那裏的爵士樂隊有點名氣的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