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讀曾寧《虹口囡囡》偶感

(2007-03-24 17:21:23) 下一個
讀曾寧《虹口囡囡》偶感

枯荷雨聲

  我隨著她與他的腳步一起走在這個叫戴維斯的街巷裏,靜靜地,隻聽她的腳步細碎的聲音在我的耳鼓中回蕩,我不忍用多餘的聲音去擾了這清幽,那一路之上的玉蘭花落,鳥雀啼囀,已讓這個靜謐的午後成了人間天堂。

  他熱烈的讚歎引來她淡淡地回應,隻為這一地的玉蘭花瓣,新的生活從這棟街巷盡頭的房子開始。

  曾寧,用她獨特的優柔與從容,娓娓道來兩個年代女人的共同情懷。上海,一個因懷念而彌漫著憂傷的城市。在異國懷想一個遙遠的城市,這樣的感覺被許多人寫著,也因此讀得有些麻木了,也許沒有鄉愁的文字,就缺乏著詩意的緣由,總在這些淡淡或深深的文字中悵然。

  曾寧的視角又是迥異於那些鄉愁文字的,一次簡單的拜訪,引來一段甘澀糾纏的往事。她也在追述,從路易莎的回憶中,點點滲透她自己的情懷,一些曆史的斑斕痕跡就在這些回憶中在我的眼前浮現。

  幾個簡單的名詞就帶來一段沉重的曆史,這種筆力也是讓人驚歎的,她從黑白的照片中尋找,我們從她的文字裏尋找,曆史重合在我們心靈相通的地方,那是人類最柔弱的地方,對戰爭的苦難哀痛,對人類最樸質情感的歌頌,在她看似浮光掠影的描述中,我們能體味一種向往,這種向往或許是作者潛意識中不自覺地流露,所以倍感珍貴,也因此而有了自然與貼切的慰籍,熨燙褶皺之心,平複過往的傷痕。

  人有時是如鳥一般在不斷地遷徙,無論是來自中國的曾寧,還是來自德國的路易莎,無論她們經過了多少次的遷徙,總有一些東西在不斷地留下,在記憶中飛舞,在某個時刻碰上合適的人,這些東西就自然的飄浮了出來。如那些弄堂裏的叫賣聲,那些小吃的香味在文字中淡淡的飄出,那秋水伊人的歌謠在這彌漫著懷舊氣息的文字中躍然而出。

  文至此,如若收筆,僅算一篇情辭優雅之作,但是當曾寧筆鋒一轉,回到了身邊,用一句“他們熱切希望我們快樂地老死在美國”,霎時把我的淚水閘門打開,作者所有的情感原來係於此。文章已經不是單純的懷舊與鄉愁,而是對現實生活最深切的悟。

  有時總在想,詩歌往往是因著一句話而說著許多的廢話,散文和小說卻需要靠情感和場景人物取勝的,可是在曾寧的這篇文章裏我的這種想法被徹底推翻了,散文也是可以因著一句話而有了燦爛奪目的光芒的。我也許會在多日之後忘記曾寧這篇中所有的場景,段落,心情和人物,但是我會永遠記得這句話,因為它讓我心靈震蕩。

  過去,我們其實帶不回來,就如故鄉,我們愛著,想著,卻也隻能遠遠地望著,生活的路是在腳下,是在身邊,唯有珍惜眼前,也才有未來。

  曾寧用很輕鬆的筆調在這些追憶中穿插著自己的回憶,這些回憶讓我讀來更有親近之感,路易莎的回憶是遙遠的,是與我隔著時代的,隻有在曾寧這些穿插的回憶裏我才能有一座可以跨越的橋,走到那端,看看路易莎的上海,這種巧妙的構架,讓人沒有閱讀的疲憊,沒有在曆史的深重裏沉陷。

  文章的結尾,也很值得玩味,盡管在一些文章中也曾用過這樣的手法來表達在新生代的身上,一些父輩們保留的記憶在她們身上是不存在的,或者是無意識的,但是曾寧又是一個轉鋒,把俗套的東西變出新意來:我最怕看見路易莎打開食品盒﹐香味撲鼻而來時﹐那一瞬間表情。

  盒子打開之後,是曾寧留給大家的想象空間,曾寧已經有了預想的表情,路易莎有自己真實的表情,而我卻可以想象所有的表情,這就是這段文字的魅力。

  它或許不是最好的,卻是我目前讀過的曾寧最讓我感動的散文,滲透著對生活的愛和熱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fanghuzhai 回複 悄悄話 今天見到你之前,沒有讀過作品,雖然廖康給我們發了幾篇,但是太忙了,一直沒有時間看。今天聽了你的介紹,找到了你的博克, 以後慢慢看。

講複旦和虹口, 還有弄堂,讓我覺得很親切,因為我在複旦呆過兩年。每個周末都騎車經過虹口去南京路。你念稿子的樣子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像個學生。這也體現了你這次準備的認真。
曾寧 回複 悄悄話 應該是廣玉蘭
慧慧 回複 悄悄話 特地看了你的【虹口囡囡】,我幾乎忘記白玉蘭是上海的市花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