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明

西亞 - 耶路撒冷:猶太文化; 東亞 - 東方聖城:儒家文化。[敬天道,尊祖宗。]
正文

《中國書法發展史》03(轉帖)

(2006-02-13 06:00:48) 下一個
★著名代表書家及作品介紹 1、鍾繇(151-230) 字元常,三國魏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因為做過太傅,世稱“鍾太傅”。他 的書法,以曹喜、蔡邕、劉德升為師,博采眾長,兼善各體,尤精小楷。結構樸 實嚴謹,筆勢自然,開創了由隸書到楷書的新貌。和晉代王羲之並稱“鍾王”。 他的書法曆代為人所重視。鍾的真跡,早已失傳,宋代以來法帖中所刻的小楷《 宣示表》,《薦季直表》等都是晉唐人臨摹本。 其主要作品有: 1)宣示表:小楷,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筆法質樸渾 厚,雍容自然。 2)薦季直表:小楷,寫於黃初二年(二二一)。其布局空靈,結體疏朗、寬博, 體勢橫扁,尚有隸意。漵行磯嗖懷墒斕牡胤劍?崽宸ǘ染?蝗緗?乒ふ????趣盎然,妙不可言。 2、王羲之 (303-361) 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於晉 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 。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 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 名山,博采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 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讚》等“在南朝即膾 炙人口”,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聖”。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 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 ”。他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 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 其主要作品有: 1)樂毅論 :王羲之書,小揩字體。筆勢流麗,神采煥發,肥瘦相稱,極合 楷書的法則。隋智永稱它為“正書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極為稱讚。 2)黃庭經:小楷,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 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 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於南朝《 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 了《黃庭經》了。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 年(356)五月”,現在留傳的隻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3)蘭亭序 :這篇文字,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 些文人舉行“修契”宴會上,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 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 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曆代書 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4)快雪時晴帖:王羲之書。行書四行,字體流利秀美。元趙孟俯曾稱此帖為 “天下第 一法書”。《石渠寶笈》收晉人三帖,號稱“三希”,此帖列於首位。 其為人所重視,由此可見。 5)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王羲之行書,二帖連為一紙。 紙本現藏日本前田育德會,與《喪亂·二謝·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 之名跡摹本。《頻有哀禍·孔侍中帖》在活潑的行書筆意中帶有凝重之感。在章 法結體上又顯示出欹側取妍的藝術效果。 6)喪亂帖:《喪亂·二謝·得示帖》均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書。紙本。 現藏日本帝室。帖上還引有朱文“延曆敕定”三印,延曆相當於我國唐德宗建中 三年至唐順宗永貞元年,可見此帖是唐代傳入日本的。《喪亂·二謝·得示帖》 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 型作品。 7)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內容是他所寫的尺牘。因卷 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跡已佚,僅有摹刻本傳世。《十七帖》草書, 前人評為“筆法古質渾然,有篆籀遺意”,也有人認為帖中字帶有波挑的筆勢, 字字獨立不相連屬。這正表明他善於“兼撮眾法,備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 獨具風範的草書體勢。 3、王獻之(344-386) 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 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幼時從他父親學書,後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成 一家,與父齊名,人稱“二王”。南朝宋,齊,梁,陳之間,人多崇尚他的字。 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 姿態嫵媚雍容。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草書名作《中秋帖》,列為清內府 “三希”之二,筆劃連續不斷,世稱“一筆書”。 其主要作品有: 1)洛神賦十三行:洛神賦(十三行) 《洛神賦》是王獻之的小楷作品,據說王獻之好寫洛神賦,寫過不隻一本。共 計十三行,真跡已不複存在。今隻傳賈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稱“碧 玉十三行”。現藏首都博物館。 王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體勢秀逸,筆致灑脫,清楊賓《鐵函齋書號》 認為“字之秀勁園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從《洛神賦》(十三行)中可看出, 王獻之的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縱勢,已是完全成熟的楷書 之作。 2)鴨頭丸帖 王獻之行草書。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共十五字,係王獻之給友人的便劄。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 薑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 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 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 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3)中秋帖 《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詢的《伯遠帖》 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 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 之創造的新體。 4、王洵(350 - 401) 字元琳,小字法護。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官至尚書令。他是“書聖”王羲 之的族侄,出生在一個精於書法,幾代不衰的名門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導均 善書,所以史稱“三代以能書稱,家範世學,洵之草聖,亦有傳焉”。其草書《伯 遠帖》,一直被後代書法家、鑒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是因為它是十分難得的東 晉名人書法真跡。 其主要作品有: 1)伯遠帖 東晉王洵真跡。曆來為後世書法家,鑒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 《伯遠帖》是王給親友的一通書函。它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是我國古代書 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為“三希”之三。它的筆畫寫得較瘦勁,結體較開張,特 別是筆畫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真有點“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 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 五)民間書家大顯身手的南北朝書法 晉至八王之亂,王室內訌以後,勢力逐漸衰微。在北方,隨著西晉的滅 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後拓跋氏結束十六國,建立北魏, 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對統一。這是北朝。晉室東遷至滅亡,從公元三一 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時書法,也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 朝書法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 創造了無愧於前人的優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 局麵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 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康有為說: “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唐初幾位楷書大 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繼承智永筆法取法六朝的。 ★主要書法家及作品: 1、智永(南朝-隋唐) 是王羲之的七代孫子,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後代。他是嚴守家法的大 書法家。他習字很刻苦。馮武《書法正傳》說他住在吳興永欣寺,幾十年不 下樓,臨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給江東諸寺,各送一本。他用廢的筆,埋 起來象塚一樣。後人講“退筆成塚”的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明董其昌《畫 禪室隨筆》說他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 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說:“筆 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 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 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其主要作品有: 1)《千字文》此為智永《真草千字文》,線條飽滿,筆意飛動,運筆, 結體的技巧都十分精熟,前人評其書謂“智永得右軍之肉”,於此可得印證。 其《楷書千字文》用筆遒勁,結構端莊,筆畫的起止提按痕跡十分清晰,富 有虛實變化,與晉唐寫經非常接近,便於初學。 ★魏碑代表作 1)爨寶子碑: 南朝沿襲晉製,禁止立碑,故碑刻極少,而雲南“二爨”(《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可謂燦若星辰,光耀夜空。《爨寶子碑》是雲南邊陲少數民族 的首領受漢文化的熏陶,仿效漢製而樹碑立傳的。此碑刻於東晉大亨四年(405)。 書體是帶有明顯隸意的楷書體。碑中一部分橫畫仍保留了隸書的波挑,但 結體卻方整而近於楷書。用筆以方筆為主,端重古樸,拙中有巧。看似呆笨, 卻飛動之勢常現。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此碑為“端樸若古佛之容”是很恰當的。 2)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立於南朝宋大明二年(四五八),比《爨寶子碑》晚五十三年。 可以說這兩塊碑是同時代的作品。它的結體以方整為主,但轉折處已使用圓轉 筆法,而不象《爨寶子碑》那樣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書的特征。我們可以 從《爨龍顏碑》筆畫的圓潤剛強,窺見其運筆實源於篆法,起筆雖有方圓之分, 但筆劃均極為厚重。《爨龍顏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讓,疏密相間,在結構上姿 態奇逸,舒斂自如。康有為評說:“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 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 3)鄭文公碑 即《魏兗州刺史鄭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宣武帝永平所年(公元511 年) 刻。書寫者是鄭羲的兒子鄭道昭。書法多用圓筆,變化巧妙;結體寬博,氣魄 雄偉。清代包世臣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 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 。不言分者,體 近易見也。”是“真文苑奇珍也”。 4)始平公造像記: 《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 作。康有為稱龍門石刻“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規也”。而《始平 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立於太和二十二年(498)。 此碑與其它諸 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筆畫折處重頓方勒,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 5)張猛龍碑: 此碑立於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 碑》,現在山東曲阜孔廟中。是魏碑後期佳作之一。《張猛龍碑》運筆剛健挺 勁、斬釘截鐵,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風格的延續和發展。如橫、直劃的方筆 起筆,折處的方棱及三角形的點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舊貌;但也並非筆 筆都方,而是變化多端,有方有圓,比《始平公》更精美細膩。此外,較之早 期魏碑,我們不難看出魏碑由粗到細的演變過程。 6)石門銘: 北魏摩崖碑,王遠書。在陝西褒城縣。此銘書法飛動疏宕,出自《石門頌 》,《西狹頌》等碑。有拓本及石印本。近人康有為以臨此銘而擅書名。他曾 有“《石門銘》為飛逸渾穆之宗,《鄭文公》,《瘞鶴銘》輔之”的說法。 7)瘞鶴銘: 南北朝摩崖刻石。刻石的時代和書寫者的姓名,向來沒有定說。《瘞鶴銘 》的原刻,在江蘇鎮江焦山崖石上,曾崩落在長江中。清代康熙中,移置在山 上的定慧寺。銘文筆勢開擴,點畫飛動,前人評價很高。北宋黃庭堅愛臨此銘, 他的詩有“大字無過瘞鶴銘”之句。 8)張黑女墓誌銘 又名《張玄墓誌》。原石不複存在,清道光年間何紹基於山東發現此碑裱 本而聞世。因海內孤本,故極為珍貴。現藏上海博物館。《張黑女墓誌銘》書 於北魏晉泰元年(五三一),是北魏晚期精美之作。此碑運筆中側互用,逆筆中 鋒,藏露皆備,有剛柔相濟的圓潤之趣。其結體呈橫勢而寬綽,含有一定隸意。 清何紹基評雲:“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神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 可比肩《黑女》者”。 9)泰山金剛經: 即《經石峪》,在山東泰安。南北朝時刻於泰山一小瀑布下的大塊平整山 石上,藏於水下約千年,後經發現,使泉水改道,才暴露出來。何人所作,至 今尚無定論。字徑由一尺二,三到一尺七,八寸,現存一千零六十七個字,前 人評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康有為評為“榜書第一”。字形在楷法中兼 含隸意,故有人稱為“隸楷書”。 六)書學鼎盛的唐代 唐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動亂局麵,國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 武功的“貞觀之治”,此後從武則天到唐玄宗開元時期更是呈現出超越兩漢的 空前興盛氣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 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 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 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此後有創造性的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 柳公權、釋懷素、鍾紹京、孫過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 大書家。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 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著名碑刻:龍藏寺碑 亦稱《正定府龍興寺碑》,立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 碑在河北正定龍 興寺。楷書,碑陽30行,行50字,碑陰題名五列,左側題名三列。 《龍藏寺碑》書法寬博和諧,其用筆細勁輕鬆,具有流動感和輕重變化, 結體以方正為主,略呈扁形,左右開張,點畫精麗而有法可循,給人以清爽勻 稱的感覺。此碑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對唐代書法,特別是唐初諸大家的影響 甚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